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是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能夠大力促進科學技術迅速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作為承載著人才培養、技術研究、社會服務等諸多使命的高校科技人才,必然要在“雙創”的浪潮中披荊斬棘,成為這種創業浪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高校和市場應合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助推高校科技人才創業。因此,個人和環境兩個維度的因素共同作用能夠極大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
關鍵詞:創業意愿;高校;科技人才;影響因素
高校科技人才是大學提升科技實力、確保科技成果產出的主力軍,是實現創業型大學服務產業的核心力量,是大學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引領者。高校科技人才參與創業是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可以大力促進科學技術迅速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活動是指教師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入股、社會培訓或者創建企業等活動[1]。意愿是一種心理狀態,引導個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經驗和行動,為了獲得某件東西或某種方法,而指向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者道路[2]。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個人認知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等是影響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1]。高校科技人才是獨特的群體,理清影響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的因素,對于搭建創業平臺、提升其創業激情和創業內驅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486高校科技人員為樣本,系統探討了高校科技人員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
一、個人體制特征影響
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個人體制特征的影響集中表現在風險傾向,自我認知及能力,以及創業態度等。風險傾向是指人在面對不確定事件時的態度或行為,性別差異影響創業者風險傾向。女性的創業意愿主要由理想驅動,傾向于希望能夠自我突破,將創業作為人生成就及生活富足的追求;男性創業意向偏向理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險的預判,對風險接收限度越大,創業的可能性越高,將創業作為獲得財富的手段。總體上來說,男性比女性對于創業傾向更強[3,4]。對高校科技人員創業意愿調查結果表明,高校男性科技人員創業的意愿比女性高出26.5%,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勇氣迎接創業挑戰,更愿意投入時間和財力,并愿意承擔可能的損失;而女性更愿意以兼職的方式和被領導者的角色投入到創業中來。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以技術成果為第一創業投入要素,對于資金的投入都持相對保守的態度。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活動相對理性[5],自我認知和自我能力對于創業意愿有很大的影響。自我認知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創業意愿則越強烈;自我能力越強,創業意愿越強烈[6]。本研究發現,高校科技人才對于創業存在不同的認知,16.3%的高校科技工作者認為做科研就是單純的科學研究,可以結合實踐但是不涵蓋創業,不能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創業繼而影響科研工作;有8.3%高校科技人才認為創業就是物質財富的創造,高校科技人才的根本性任務是教書育人,創業應當是一般社會人才的事情,高校工作者沒有必要進行創業活動;有24.7%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缺乏相應的市場預測能力、管理經營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市場洞察力及人格魅力等,創業的激情和自信心不足。可見,在高校科技人才群體中,創業仍然屬于“小眾”事物,創業的整體意愿不強。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對創業的理解,提升自我能力認同,增強探索精神等,不斷提升其創業意愿。創業態度是指對創業的看法及喜好程度,個人參與事件的動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對事物的態度[7]。社會地位與權力、積極進取、出人頭地等是中國人傳統的核心價值觀,而創業態度與這些價值觀呈明顯的正相關。高校不但為高校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教學科研的平臺,同時也使其獲得較高的社會認同和自我價值認同。因此,雖然相當數量的高校科技人員對創業充滿激情,但是鮮見離崗創業的案例。本研究調查也表明只有4.6%的高校科技人員具有離崗創業的意愿,高校仍然是第一崗位選擇。高校科技工作者對于維持較高社會地位的潛意識、以及社會價值認同是制約其離崗創業的重要因素。
二、個人認知因素影響
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個人的認知因素主要體現在工作經歷,社交關系網絡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生活環境、經歷、年齡、學歷、家庭等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個人的創業意愿。25歲以下創業者更注重技術競爭力,35歲以上創業者更注重資源對創業的支撐作用[8]。高校科技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的核心群體,一般具有博士學歷,他們面臨創業選擇集中在工作后的5~10年,因此普遍年齡在35歲以上。技術競爭力是高校科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一旦其認為自己掌握了相關的創業核心技術,創業激情就更容易被點燃。學歷背景明顯影響創業選擇,專科生和本科生主要傾向于“社會服務性行業”創業,而研究生以上學歷會選擇“科研技術行業”創業的比例較高[9]。調查表明,73.6%的高校科技人才認為技術行業是其創業的首選,而僅僅只有6.7%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在服務業中取得創業的第一桶金。68.3%的高校科技人才創業行業意愿與其本科專業相關,與其碩士和博士專業關聯度分別為72.2%和78.9%,學歷背景是高校科技人員創業行業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父母的職業背景對子女的創業意愿也有較大的影響。如果父母是企業家,則子女對于創業的意愿相對強烈。調查表明,父母職業為教師,醫生,政府工作人員,以及農民的高校科技人員創業意愿相對較低;父母為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員工的高校科技人員的創業意愿相對較高。個人的生活環境對創業意愿也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具有成功創業的朋友,以及朋友的在態度、經費、經驗等方面的支持也能極大地提高創業意愿[10]。博士或者碩士階段的同學中有成功創業的高校科技人員具有相對高的創業意愿,而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導師具有在職創業或者熱心社會服務的,其同樣具有相對高的創業意愿。
三、工作環境影響
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環境是創業的外部各種因素和因子的綜合,對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起到重要影響。重文抑商、教書育人是傳統的高校價值觀,限制了高校科技人才的先天創業意愿。相當比例的利用業余時間創業的高校科技人才在高校中不愿意談及自己創業的經歷,即使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在高校同事中坦誠公開創業的科技人才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科技人員認為創業的試錯成本高,創業失敗怕周圍不解的目光,即使成功創業也擔心背負不務正業的名聲。在人們眼中,高校科技人才都是專家、行家,使得他們不敢失敗、懼怕挫折,這反而制約著他們的創業意愿。高校的配套政策也是限制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的重要因素。2015年江蘇省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實施方案(2015-2020)》(蘇辦發〔2015〕34號)以及《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5〕90號)等文件,2016年又制定了《關于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有關人事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但是很多高校并沒有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或者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現行的高校考核評價體系沒有充分考慮創業因素,離職創業后的人事關系、職稱、檔案、社會保險等相關問題沒有明確的政策保障,這些都大大制約了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11]。
四、外部合力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
高校科技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創業能力等個人特質特征相對固定,外部創業環境對于其創業意愿的激發影響更大。只有政府、高校、社市場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激發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激情。政府需要營造創業光榮、失敗寬容的氛圍,以包容的心對待高校科技人才。高校科技人才只有在寬松的環境中,才能更好地彰顯他們的思想、創意與能力。只有其覺得試錯成本不高時,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思想包袱才能放下,才會積極地投身。政府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高校科技人員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其創業意愿。創業手續繁雜,申辦周期冗長,收費較多,這些也制約著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意愿[12]。因此,政府應大力發展中介機構,打造一體化服務平臺,簡化審批手續,減少行政性收費,減少等待周期,化解創業擔憂。資金是創業成功的核心保障,政府應當完善資本市場、發展創投基金、提高科技信貸,為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提供資金保障。高校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創業的評價機制,營造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在職稱評定、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等領域為創業的科技人才解決后顧之憂。高校應開放思維,建立創業崗、教學科研崗、行政崗(高校科技園區)相結合的聘用機制,鼓勵科技人才以兼職或者專職(轉崗)的形式創業。市場自發性、盲目性以及滯后性的這種特質導致市場競爭行為的激烈性,創新的市場亦是如此,這種殘酷的市場大大制約著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意愿。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在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的優越性體現在市場在分配制度上向創業者傾斜,在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上給予優惠,以此增強高校科技人才的創業熱情,減輕對市場的擔憂。
五、結束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對現實的深刻思考,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作為承載著人才培養、技術研究、社會服務等諸多使命的高校科技人才,必然要在“雙創”的浪潮中披荊斬棘,成為這種創業浪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技人才只有拋開身份、放下包袱,以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職業追求,才能理清思路、真正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政府、高校和市場應合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助推高校科技人才創業。只有個人和環境兩個維度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極大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創業意愿。
作者:陶天云1;陶青青2 單位:1.揚州大學,2.南京市溧水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