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性別女性人群心理特征及行為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跨性別女性人群的心理特征及相關行為。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山東省采用滾雪球抽樣的方法對調查對象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結果本次共調查160人,調查對象最小19歲,最大44歲,平均年齡27歲(中位數);漢族為主,占93.1%;多數未婚,占80.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占83.1%。74.4%為非獨生子女。性取向選擇男性119人,占74.4%,64.3%的人有過無保護性接受性肛交性行為。26人做過變性手術,占16.3%。屬于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占51.2%,心理性別模糊者占48.8%;兩者在婚姻狀況(P=0.003)、是否有固定工作(P=0.013)、生活環境(P=0.002)、性取向(P=0.0001)、何種裝扮從事社會生活(P=0.0001)、是否與女性發生過性行為(P=0.002)、是否從事商業性行為(P=0.012)、是否做過變性手術(P=0.001)、是否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P=0.004)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跨性別女性人群存在感染艾滋病的危險,其心理性別可分為完全女性心理性別和模糊心理性別,前者更有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建議對該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干預和檢測。
【關鍵詞】跨性別女性;心理特征;行為;分析
跨性別人群(transgenders,TG)是指認為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一致、不認同自己生理性別的人群[1],這類人群可分為“跨性別女性”(male-to-female,MTF)和“跨性別男性”(female-to-male,FTM)。其中,跨性別女性是指生理性別為男性而心理性別認為不是男性的人群,MTF與男性同性戀人群、男男性行為者不同[2],MTF人群的性取向可以為異性戀,也可以為同性戀或雙性戀。國外研究發現[3–4],MTF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風險。由于MTF人群較為隱蔽,招募方式有限,目前國內雖有研究涉及MTF人群特征及感染風險[5],但系統的調查研究較少,MTF人群心理特征及相關行為的研究也較少。為了解MTF人群的心理特征及相關行為,有針對性的開展艾滋病宣傳干預工作,本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山東省內進行了專項調查,通過滾雪球抽樣方法抽取160人進行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滾雪球法抽樣的方法,以MTF人群即其出生性別為男性,自述心理性別不是男性,且與男性發生過性行為、年齡在18歲以上者為調查對象,對其進行面對面的匿名問卷調查。共收集160份有效問卷。
1.2方法
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的面訪式問卷,調查內容及知情同意書均經過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家庭情況、心理特征、性相關情況及行為表現、是否做過HIV檢測等。
1.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2007錄入,用SPSS19.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學描述、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共面對面調查160人,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44歲,平均年齡27歲(中位數);漢族149人,占93.1%,少數民族11人,占6.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人,占16.9%,高中或中專58人,占36.3%;大專及以上75人,占46.9%;未婚128人,占80.0%,已婚、離異各15人,各占9.4%,喪偶2人,占1.3%;職業為服務業43人,占26.9%,待業41人,占25.6%,工人26人,占16.3%,學生21人,占13.1%,干部職員10人,占6.3%,農民工9人,占5.6%,醫務人員7人,占4.4%,教師3人,占1.9%;無宗教信仰117人,占73.1%,有宗教信仰43人,占26.9%,戶籍地為城市76人,占47.5%,農村84人,占52.5%;目前有穩定工作的95人,占59.4%。
2.2家庭情況
160名調查對象中,成年以前的生活環境中男性居多的18人,占11.3%,女性居多的72人,占45.0%,男女差不多的70人,占43.7%。獨生子女41人,占25.6%,非獨生子女119人,占74.4%;父母關系很好的42人,占26.2%,父母關系一般62人,占38.8%,父母關系較差30人,占18.8%,父母離異或喪偶26人,占16.2%。
2.3心理特征及相關行為表現
調查的160人中,82人(51.2%)認為自己的心理性別完全為女性,認為心理性別可分為男、女兩類,而自己完全屬于女性心理性別;78人(48.8%)認為自己屬于模糊心理性別,即心理性別不能簡單分為兩類,其中認為自己心理性別傾向于男性但又不完全是男性的19人,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13人,傾向于女性但又不完全是女性的46人。160人中,性取向選擇男性119人,占74.4%,選擇女性的10人,占6.2%,選擇男女均可31人,占19.4%。在日常生活中,以完全男性或男性為主裝扮從事社會生活的104人,占65.0%,以完全女性或女性為主裝扮得56人,占35.0%。與男性發生過肛交性行為的143人,占89.4%,未發生過的17人,占10.6%;最近一次與男性性伴發生肛交時使用安全套的114人,占79.7%,未使用安全套的29人,占20.3%;92人有過無保護性接受性肛交性行為,占64.3%。59人與女性發生過性行為,占36.9%。61人從事商業性行為,占38.1%。26人做過變性手術,占16.3%,其中19人為部分程度變性,占73.1%,7人完全變性,占26.9%;134人未做過變性手術,但其中有61人有做變性手術的打算,占45.5%。有66人為了獲得女性性征而使用雌激素,占41.3%。44人使用過,占27.5%,其中29人在使用后與男性性伴發生過肛交性行為,占65.9%。15人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占9.4%。最近一年,110人做過HIV抗體檢測,占68.8%,50人未做過HIV抗體檢測,占31.2%。2.4不同心理特征分析(表1)比較完全女性心理性別和模糊心理性別的特征及相關行為,兩者在婚姻狀況(P=0.003)、是否有固定工作(P=0.013)、生活環境(P=0.002)、性取向(P=0.0001)、何種裝扮從事社會生活(P=0.0001)、是否與女性發生過性行為(P=0.002)、是否從事商業性行為(P=0.012)、是否做過變性手術(P=0.001)、是否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P=0.004)等方面存在差異,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模糊心理性別者比較,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未婚率高、工作不穩定、生活環境中女性居多、性取向多選擇男性、日常生活中多數以完全女性或女性住裝扮為主、從事商業性行為比例較高、與女性發生性行為比例較低、選擇變性手術的比例較高、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的比例較高。
3討論
跨性別女性人群的定義是生理性別為男性,而心理性別認為不是男性的人群。本次調查中發現跨性別女性人群80.0%以上未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70.0%以上有兄弟姐妹即非獨生子女較多,但成年以前的生活環境中男性較少,女性較多,父母關系一般或較差。這與前期預調查結果基本一致[6]。調查對象中性取向選擇男性較多,有16.3%的人做過變性手術,有64.3%的人有過無保護性接受性肛交性行為,有38.1%的人從事商業性行為。而多項研究認為[7–8]多性伴、無保護肛交性行為、商業性行為等都是感染艾滋病的危險因素,說明跨性別女性人群中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風險。本研究對跨性別女性人群的心理特征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心理性別方面,跨性別女性人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即認為心理性別可分為男、女兩類,而自己完全屬于女性心理性別,另一類是模糊心理性別者,認為心理性別不能簡單分為兩類,心理性別有的是傾向于男性但又不完全是男性,有的是傾向于女性但又不完全是女性,還有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也就是非男非女的性別模糊者,這與Bauer等[4]的研究有相似處,即跨性別女性人群對于心理性別的認同不是傳統的兩分類,而是定位于性別譜上的某個位置,傾向于男性或者女性,而不是簡單地將心理性別分為男性或女性。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完全女性心理性別和模糊心理性別兩者在婚姻狀況、是否有固定工作、生活環境、性取向、何種裝扮從事社會生活、是否做過變性手術、是否與女性發生過性行為、是否從事商業性行為、是否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等方面存在差異,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在既往的國內外研究當中,并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與模糊心理性別者比較,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未婚率高、工作不穩定、生活環境中女性居多、性取向多選擇男性、選擇變性手術的比例較高、日常生活中多數以完全女性或女性裝扮為主、從事商業性行為比例較高、與女性發生性行為比例較低、因為跨性別受到過暴力或虐待的比例較高。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未婚率較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完全認同自己的女性心理性別,認為選擇男性才是正常的婚戀狀態,不能接受與女性的“同性”婚姻,但現實又不能實現與男性結婚,故而選擇未婚居多。而心里性別模糊者由于對自身的性別定位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在父母、親朋好友及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容易接受與女性結婚,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在成年以前其生活環境中女性較多,父母關系一般,這是否與其心理特征的形成有關還需進一步調查。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性取向選擇男性比例較高,是因為他們認同自己為女性,選擇男性是其作為異性戀者的“正常”性取向,這與性別模糊者不同。由于完全女性性別者完全認可自身的女性心理性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女性化,如化妝成女性、戴假發、穿女裝等,或者服用雌激素促進女性化,或者通過手術方式變性。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比模糊心理性別更多的從事商業性工作,可能是因為該人群比性別模糊者心理方面更需要男性的認可,通過這種方式與男性發生性行為,同時進一步強化自我的女性心理性別認同,國外研究發現[9–10],跨性別女性會通過從事商業性工作、具有多個性伴等方式來強化自我的女性心理性別認同。由于跨性別人群的諸多特異性,以及他們由此產生的諸多與常人不同的行為,完全心理性別的人群更渴望得到更多的認可、認同,可能會比心理性別模糊的人碰到更多的復雜環境,會受到暴力或虐待。
綜上所述,跨性別女性人群在性別認同、性別表現及相關行為方面有其特異性,該人群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與性別模糊者,兩者性別表現及相關行為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完全女性心理性別者心理特征及相關行為更有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建議對該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心理干預,促進該人群進行檢測。作者:呂翠霞;張曉菲;傅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