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博的圖像化傾向及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媒觀察雜志》2014年第八期
微博作為網絡傳播的載體,它涉及到文字和圖像。而當今,圖像類微博更是比比皆是,無論是論及日常生活瑣事還是國家大事或新聞現場,還是涉及文藝類的小清新或驚悚八卦類,都可以看到圖像微博的存在。微博最開始以140字左右的文字為其主要特征,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受眾的需求,才開始有了圖片、視頻、音頻等的插入,這也就使得微博的圖像化成為其最基本的表達方式。當然,這個與圖像的優勢也密不可分。圖像的存在不僅可以緩解視覺疲勞,同時也可以緩解心理壓力。而且,圖像的出現不像以往閱讀文字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活動,讀來更輕松愉悅,更有利于減輕心理壓力。究其微博的圖像化傾向的內在傳媒文化誘因,筆者以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媒介文化技術的發展助推了微博的圖像化傾向。在微博上,圖像的和分享越來越方便快捷。微博操作的簡單化和傳播速度的便捷性,再加上與手機等移動設備的無縫對接,使得微博的門檻大幅降低,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微博圖像。當前,視覺技術的發展早已從手工藝圖像進入機械復制圖像時代,并開啟了數字擬像(數字化虛擬影像)時代。在微博上,人們樂于上傳自己拍攝和制作的圖片,甚至影像。而隨著未來網絡擬物技術的發展,電腦模擬現實社會景觀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現實社會在虛擬電腦世界中也將成為一幅幅圖景的直觀再現。因此,隨著攝影技術、電視技術和數碼影像技術的出現,海德格爾的“世界成為圖像”預言逐漸成為現實。德國學者恩格爾說:“攝影的發展導致了圖像技術的巨大變化。照片再也不能像其他繪畫一樣被看作是指示某些抽象的和不可見的東西的符號了。”③
恩格爾的話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僅僅是攝影,整個世界都在用圖像文化和視覺語言進行闡述。而且,隨著數碼相機的發明及數碼攝影技術的發展,攝影變成了一種普通大眾都能掌握的“大眾愛好”:只要你輕按快門,你就能把“瞬間”定格,這也使得圖像的獲取更加便捷。今天,幾乎所有手機都配備拍照功能,甚至很多高端手機的拍照功能絲毫不亞于數碼相機,這一方面為實時記錄日常的生活片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進一步促進了微博圖像化的發展。其次,是視覺文化的時代要求使然。在視覺文化時代,人們越來越渴求通過讀圖來了解世界和進行交流,對圖像的閱讀欲望變得越來越強烈。而在微博的版面設計中,圖像與文字各具特色,但微博中圖像最大的特點是直觀性與瞬間性,而文字的優勢在于聯想性與抽象性。在面對一條微博時,受眾的眼睛首先關注的就是圖片,圖片在一瞬間以其精美、新奇、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特點牢牢抓住了人的眼球,這也就是如今所稱的“眼球經濟”。當下的諸多印刷物之所以如此暢銷,正是抓住了圖像吸引眼球這一賣點,把圖像作為營銷的新手段。隨著圖像化時代的到來,這種視覺化的趨勢只會是越來越明顯。基于圖像的中心地位,在微博中,文字往往只是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而隨著視覺文化和讀圖需求的日益深進,微博圖像化的表征只會是越來越普遍,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圖像“膜拜”趨勢:“讀圖時代”使圖像傳播成為一種流行,圖像也漸漸被“神化”,似乎圖像成為了一劑萬能藥。最后,在微博的審美心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所謂的“迷心理”或者“控心理”。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中,人們渴望被關注,而微博更好地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微博中圖像的現場感更能讓人產生被關注的錯覺,因而也備受現代人歡迎。微博的即時性和便利性,使得人們的空閑無聊時間被填滿了,每天人們在空閑活動時全線圖片直播自己的狀態,微博極容易將人置于“被看”的角色上。正因為如此,很多明星、草根、企業為吸引關注都將采取“新奇異”的圖像來達到吸引關注的目的。同時,圖像的加入更能給人一種親近和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拉近粉絲和明星之間的距離。
二、微博圖像化傾向的反思
當下,微博的圖像化傾向使得圖像有壓倒文字的趨勢,圖像在傳播領域逐漸占據“霸主”地位,圖像在視覺傳播中也逐漸擁有絕對的“支配權”。人們也越來越依賴于圖像,同時也習慣性地選擇圖像微博,也習慣于傾向接收圖像微博。“無圖不微博”已不是夸張之辭,而圖像微博的“霸權”地位也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此,我們不僅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也應當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微博對圖像的“崇拜”和對文字的冷落,很容易使大眾養成一種用圖像表達而不用文字表達的惰性習慣。而當大眾沉溺于圖像的輕松閱讀和圖像的娛樂性時,也使得現代人越來越缺失文字所帶給我們的這種深度思考和反思能力。弗拉瑟寫道:“以往文章解釋圖像,現在則是顛倒過來:照片圖解報紙上的文章;照片使報紙文章再度具有魔術性。以往是文章主宰,現在是照片主宰。在技術性圖像主宰的這種情況下,文盲有了新的意義。以往文盲被排擠在除文章符碼化的文化之外;現在文盲幾乎可以完全參與被圖像符號化的文化。”④
當感官上的沉迷多于對審美意義的思考,人們對圖像的熱衷遠遠勝過語言,崇高性也將日益消退,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一個世俗性上位的時代。因此,應當看到,一方面,微博的圖像化表達讓人們看到了圖像的巨大魔力;但另一方面,微博的圖像化表達也帶來了文化的“平面化”與“去深度化”。米歇爾認為,形象、圖像、空間和視覺性只能通過語言話語比喻想象出來,語言話語也要根據圖像比喻、聯想。⑤因此,為了確保表意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微博要看到圖像的表征優勢,同時也應當合理利用文字的表征優勢,使二者互為補充。值得一提的是,微博的圖像化傾向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狀況。在社會的現代轉型中,隨著現代性的展開,出現的是個體的碎片化生存。由于現代生活的碎片化,個體的感知也出現了印象主義風格,現代個體不再關注社會現實的深刻內涵,也不希冀建立一種闡釋現實的宏大結構體系,而是注重以主觀的內在心理感悟社會生活的表面現象或現實碎片。現代性的碎片化體現在微博的圖像化傾向中,主要表現為現代人對于文字的忽略和對于圖像的“淺閱讀”和“淺表達”。而這,對于提升網民的文化素養其實是有弊端的。對此,我們也理當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其次,微博平臺由于其用戶注冊的匿名性和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容易造成虛假圖像成泛濫之勢。在網絡上,當信息如潮水般涌來,首先能進入人視野吸引人注意的往往是帶有圖像的信息。人們樂意傳遞帶有圖像的信息,這種情況也同樣適應于微博。在微博平臺上,由于傳播主體在信息傳達時往往帶有個人感受和個人情緒,且很多時候看到的和傳遞的信息往往只是某一部分或某一側面,并且往往過分關注“視覺吸引力”,這也為虛假圖像的出現提供了機會。而且,在虛假圖像的背后,更多是傳達了圖像的媚俗傾向。今天,很多人為了吸引眼球和吸引關注,大肆追捧和“大尺度”照片。此外,微博上還經常會出現各種惡搞圖像,一味追求點擊率,忽視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這也使得微博的圖像審美越來越媚俗,越來越迎合部分大眾“低俗”口味。
可以說,圖像微博存在的圖像泛濫和圖像造假等問題都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其實,在文化史上,文字和圖像作為語言傳播的兩種不同方式,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文化傳播的舞臺上,有時是文字唱主角,有時圖像挑大梁,文字與圖像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可能單獨某方面獨霸天下。因此,在反思微博的圖像化傾向時,筆者以為,有必要把這個問題放到“讀圖時代”的問題域中。微博的圖像化傾向實際上是讀圖時代“圖文戰爭”的一個縮影。微博作為現代新興的網絡媒體之一,其圖像化傾向不得不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圖像的興起以及對文字的優勢,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當下社會文化和審美心理的轉型。可以說,微博以有限的文字內容和鏈接式無限的數字圖像內容,為人們立體展現了一個虛擬視覺圖像世界,其表征出來的圖像化傾向在一定程度體現了當前讀圖時代的圖文發展邏輯及其文化心理。
作者:郭麗萍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