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慶社會科學雜志》2015年第七期
“只有革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1]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機、國家存亡和政黨競爭的現實境遇,為把黨建設成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成“思想上純潔的、組織上純潔的黨”,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
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時代緣由
時局的紛繁變化與各類錯誤思潮的浸染與侵襲,加之理論準備的不足,成為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面對的現實境遇,怎么辦?“為了對付目前的時局也好,為了迎接將來的時局也好,都必須加強教育”。[2]為了應對當時的時局,必須清理黨內的錯誤傾向。在血雨腥風中走來的中國共產黨歷經了國民大革命的快速發展與失敗和土地革命的艱辛探索與失敗,這其中“左”或“右”的錯誤一直伴隨著黨的成長歷程。遵義會議雖然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治,但一直沒有在全黨范圍內對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系統的總結;為迎接新的時局,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沒有千百萬覺悟群眾的革命行動,沒有群眾洶涌澎湃的英勇氣概”[3],革命不可能取得勝利。“如果不進行一個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即整風運動,我們還能順利的前進嗎?顯然是不能的”。[4]一場全面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選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5]馬克思主義教育正是基于政黨自覺培養使用實踐力量人的現實需要。一是迫切需要對老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由于黨長期處在分散的農村環境里,許多黨員干部沒有機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比較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同時,由于抗日戰爭之前黨長期處于戰爭環境,也沒有可能對全體黨員干部進行普遍的、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二是迫切需要對新的黨員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抗日戰爭之前黨員的數量為4萬多,至1942年初激增至80多萬。其中90%以上都是在抗戰浪潮高漲時加入到黨的組織中來的,這些人大多數來自農民、小資產階級甚至剝削階級家庭,或多或少帶有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普遍缺乏革命斗爭的磨礪和嚴格的黨性鍛煉,以致“有許多黨員,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并沒有完全入黨,甚至完全沒有入黨”。因而“為要領導革命運動更好地發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須從思想上組織上認真地整頓一番”[6],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實然的舉動。
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踐理路
“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7]為此,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向黨員干部提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任務,并在實踐中形成了“1+2+1”教育模式,即1個教育主體+2個核心內容(學習經典和整頓學風)+1個檢驗標準(指導實踐),卓有成效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如何被群眾掌握,“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如何開展?以為首的黨中央確定從黨的干部著手。首先,領導干部要學習與研究馬列主義,要求“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特殊地說,干部應當著重地研究這些,中央委員和高級干部尤其應當加緊研究”。[8]為此,中共中央先后成立干部教育部、中央學習組(也叫中央研究組)、中央黨校、馬列學院、紅軍大學等一大批干部學習與研究機構。1944年為迎接黨的七大召開,中央再次組織黨的高級干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涉及幾乎所有參加七大的代表,提高了領導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與研究能力。其次,領導干部要負責推進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領導主體。在面對新入黨的黨員占黨員隊伍近90%的現實情況下,必須要求黨員“不要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的偏見的任何殘余帶進來,而要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9],這“需要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斗爭”。
完成這一任務,迫切需要領導干部的全力推進。1942年,以整風運動為標志的全黨范圍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開始,正是有了廣大干部的全心負責,才有了廣大黨員積極投入,認真撰寫學習筆記,使整個延安城都成了學習馬列主義大學校。第三,領導干部要同各類錯誤言行進行斗爭,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針對黨內不少同志聽憑別人傳播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指出“這些同志自以為相信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們卻不努力宣傳唯物主義,聽了或看了主觀主義的東西也不想一想,也不發議論。這種態度不是共產黨員的態度”,[11]要求作堅決斗爭。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黨由于所處的特殊環境和黨員成分的特殊構成,理論學習與理論修養一直是黨的建設中一大弱點,甚至有的黨員干部因此而形成只要有革命熱情就不需要學習理論的錯誤認識。為此,強調“必須承認現在我們的理論水平還是很低,全國的理論水平還是很低,大家要負起克服這種現象的責任”。[12]首先,要求黨的高級干部必須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38年、1941年、1942年、1944年黨中央多次指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求黨的高級干部必須閱讀,并成立高級學習組。其次,要求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一方面通過高級學習組來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以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以身作則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僅出版發行的單篇著作就達30多本(冊)。同時,成立專門機構引導理論界研究馬克思主義。1938年5月5日,馬列學院在延安成立,1941年7月改組為馬列研究院,成為專門研究馬列主義理論的公開的學術機關。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不僅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也為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使廣大黨員干部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經常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活潑的、革命的力量”。[13]同時,系統翻譯和出版馬列著作,并成立黨報、黨刊,加大馬克思主義宣傳力度,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各類社會思潮中占據主導地位。學風建設是提高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首先,針對黨內一直存在的不良學習方法提出加強學風建設。在黨的歷史上給我們帶來極大損失的學習方法便是主觀主義,其表現形式就是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成神圣不可動搖的鐵的定義。其實“馬克思、恩格思、列寧、斯大林反復地講,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要“注意學習它的內容和意思,學習它的立場和方法,而不是把它當作教條”。[15]1941年9月,在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一文中明確指出“延安的學風存在主觀主義”,首次提出學風問題。其次,強調學風就是黨的作風,必須加強學風建設。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強調學風問題是“思想方法問題”和“態度問題”。加強學風建設,一是要解決方法問題。反對主觀主義的學習方法,要聯系中國實際來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活的共產黨員,必須聯系中國的革命實際來研究馬克思主義”,[16]脫離中國革命實際而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同時,還要認真學習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新理論。“一切干部,一切黨員應該用心研究二十二年來中國黨的歷史經驗,應該用心研究與學習同志關于中國革命及其他方面的學說”。
二是端正學習態度。關于學習態度,針對學習運動中一些人因工作忙和基礎差而產生的畏難情緒,一方面指出“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鉆’,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18]另一方面又率先垂范,認真引導黨員干部一起學習與研究馬列主義。通過加強學風建設確保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大家都要報紙看,都要書讀,都要學習馬列主義”。[19]“理論和實踐這樣密切地結合,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20]也是檢驗馬克思主義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1]首先,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是為更好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投身于中國的革命事業中去,嚴酷的革命與戰爭環境中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以致黨雖然多次糾正了自身所犯的錯誤,但在黨內仍然存在大量的錯誤認識,其根源并沒有消除。也在追問“為什么那些錯誤的東西在黨內能賣得出去呢?居然有人信他們?”[22]以為首的黨中央也正是出于這一目的開展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要求黨員干部要正確看待黨的歷史,至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對黨的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正確的解答,統一了全黨思想。其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是為更好地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面對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失去共產國際指導的緊要關頭,在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重大節點,都需要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獨立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脫離中國革命實際而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
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當代價值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有效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凝聚了黨心、民心,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對新時期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啟示:
(一)認清歷史方位,適時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黨的歷史方位就是基于對黨所處的世情、國情和黨情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對黨的歷史定位、現實定位和未來定位的概括與判斷。當前,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就是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23]面對這一歷史方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黨,在“新形勢下,黨目前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同時還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如何應對這些考驗與危險,其方法之一就是“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學習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24]即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同時,我們黨已是一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大黨,正在以每年約二三百萬的數字增加,其中多數都是年青黨員,迫切需要加強對新入黨黨員,特別是年青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使其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多元的現實在沖擊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利益多元化在影響著黨員干部的純潔性,社會階層的分化在考驗著政黨整合凝聚社會的能力。面對這些,黨只有迎難而上,用馬克思主義去引領社會思潮,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與解決問題。
(二)把握時代使命,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始終重視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正如所強調的“沒有大量的真正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的干部,要完成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的。”[25]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加強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才完成了“空前偉大而艱難的斗爭”任務。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任務就是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其“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干隊伍”。[26]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處于攻堅階段,需要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需要黨員干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經受住各種考驗,抵御住風險,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需要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事業觀,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去。這一切都離不開加強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只有“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三)繼承優良傳統,加強經典理論學習與學風建設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優良傳統就是始終重視經典理論學習與學風建設。首先要加強經典理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無產階級“一個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世界觀”。[28]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是每個產黨員的責任與義務。在整個新民主革命時期,黨都非常重視黨員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問題,指定黨員干部閱讀相關經典著作,并寫讀書筆記和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學習,在“延安大見成效”,“大批青年干部(老干部亦然)及文化人如無此種學習,極龐雜的思想不能統一。”[29]新時期,黨員干部依然面臨著各類社會思潮的浸染與侵襲,甚至少部分黨員干部腐化變質。為此,強調“必須專心致志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反反復復地讀,通過細嚼慢咽去感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久彌新的思想價值”,[30]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撐。其次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在抗戰時期,通過加強學風建設,“言必稱希臘”,不了解和研究實際情況的現象減少了,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和全黨勤于學習的良好學風。當前,黨和國家正面臨著新的偉大變革,進入全面改革的新時期,社會發展進入風險高發期,新問題、新事物、新挑戰不斷出現。但是仍然有不少黨員干部存在著不重視學習、不善于學習、甚至功利性學習、應付性學習等不良現象,克服不良學風已經成為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課題。正如所強調的:“只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抗日戰爭時期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可以說是一次無產階級政黨純潔性建設的實踐探索,實現了建設一個有紀律的、思想上純潔的、組織上純潔的黨、合乎統一的標準的黨的目標。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面臨新形勢、黨組織不斷壯大且出現黨員社會成份多樣、新入黨黨員增多等趨勢,黨面臨著四大危險與四大考驗,亟需認真總結抗日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歷史經驗,適時認真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理論保障。
作者:曹月柱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