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然,徹底排除人為因素在人口爆炸、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是難以徹底實現的,他們往往以此為理由拒絕認真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徹底恢復生態,拒絕直接面對生態恢復與經濟無限發展之間的張力。無論如何,有這樣一個問題值得深思:如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理解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那么未來會不會出現生態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惡化的危險?如何回答和處理問題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與市場經濟的關系還涉及發展市場經濟的最終目的是人還是它自身。康德認為人應該是目的,盡管可能是通過人作為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的,他說道:“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做目的,絕不僅僅當做手段來使用。”如果市場經濟自身是目的,那么生態文明建設理所當然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相反,如果人是目的那么生態文明建設更像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外在附加。以人為目的時,人們會自覺思考生態之于人的意義,會自覺恢復和保護生態,會通過對市場經濟的某種限制為生態文明建設開辟道路。不可置疑的是,我們不能停止發展。在十八大報告中,同志重新強調鄧小平同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強調在發展中解決包括生態危機在內的各種問題。發展指社會發展,在根本內容上仍然是指經濟發展,而發展經濟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尤其經濟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夢”現實化的重要內容和堅實基礎。經過長期艱難的探索我們發現市場經濟是迅速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盡管其有效性也恰恰在于它把人的物質欲望合法化并加以鼓勵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如此看來,生態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是在對立統一中共同發展的,對立使兩者的發展都變得困難,但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二律背反。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理性使然抑或一種道德訴求?
科學理性與道德情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乏相通之處,但在理論上兩者卻具有本質區別。科學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區別主要有:第一,前者講求客觀、中立;后者則主要體現為一種主觀的情感、體驗和行為。第二,前者之于人具有外在性,是一種人從外部把握世界的方式,即通過經驗的外在描述對待世界,世界與人是對立的,所謂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就反映這一點;后者則內在于人,是人從內部對世界的把握,即通過超驗的內在體驗處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世界與人有機結合為統一的整體。第三,前者把世界當作理性思辨的對象來對待,世界之于人的價值在于人通過理性思辨讓世界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后者把世界當作人的一部分加以體認,世界的狀況是人的狀況的表現。第四,前者講求經驗性證據、嚴密推理和精確計算等;后者則講求“重道輕技”、“重義輕利”和“難得糊涂”等。
顯然,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科學理性而非道德的基礎之上的,換言之,市場經濟與科學理性具有內在一致性,而與道德相對立。市場經濟中對物質利益的計算、衡量、流動等都是依靠科學理性的嚴密推理和精確計算等進行的。市場經濟行為排斥道德,因為道德往往妨礙公平交易且降低當事人的物質利益欲望而降低市場活力等。科學理性促成市場經濟的發展,發展帶來生態危機,就此而言科學理性對危機也負有責任。至此,我們需要追問: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本身是科學理性使然還是一種道德訴求?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涉及如何看待和執行這一政策。如果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理性使然,那么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因為它無非是在為市場經濟清理發展中的障礙。科學理性認為,人的需求和欲望是無限的,市場經濟的自我膨脹也沒有界限,科學理性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中使市場經濟自我膨脹的本性一步步從假設變為現實。科學理性消滅了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卻在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中制造了自己無所不能的神話,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對地球以外空間的開發,開發在某些意義上是人的欲望和市場經濟無限膨脹的表現。如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看作科學理性和市場經濟的內在環節,那么人們在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內涵和設計具體措施時,將出現一系列與此相應的情形,生態文明建設將在市場經濟無限膨脹自身中被不斷邊緣化,生態將越來越面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惡化的危險。
如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看作一種道德訴求,正像剛剛興起的生態倫理學所要求的那樣,那么情況將有根本區別,人們會自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徹底限制某些欲望且拒絕一些領域和事物不被市場化。他們將把生態文明建設視為人主觀上發起的內在事務,是人對自身即“無機的身體”的保護,而非人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得不向大自然的讓步。這樣,人的能動性將得到發揮。當然,在執行具體建設方案時,人們也需要科學理性進行嚴密推理和精確計算,需要通過經驗性證據來判斷生態建設和恢復的狀況等。但這并不說明生態文明建設起于科學理性,科學理性在此僅充當了第二位的工具,它沒有代替道德作為發起的原動力。在純粹科學理性的思辨中,一方面人們可以把生態文明建設看作為市場經濟發展設置障礙;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似乎并不必然受到生態文明狀況的制約,因為宇宙中有無限的資源可供開發,即使地球毀掉了,我們憑著科學的發展可以開發另一個星球和生態空間,美國于1991年啟動的“生物圈2號”試驗在某些意義上說明人們這一想法和努力。如此一來,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多余的或暫時的。生態文明建設起于科學理性還是道德訴求的區別同樣也體現在社會發展到底把人還是物作為終極目的。道德顯然把人當目的。科學理性也會認為自己的目的是人,即物質財富的發展和增加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好。但生態危機等說明,這種目的會在市場經濟自我膨脹的無限進展中被遮蔽,遮蔽使目的退化成為了物,人作為目的的理念變成了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被無限后推的抽象的虛無。在某些意義上,這里問題的關鍵似乎不在于生態文明建設到底在客觀上是科學理性使然還是一種道德訴求,而在于我們究竟把它看作前者還是后者,不同的看法顯然會導致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結果。
三、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人征服自然抑或順應自然的態度?
道德就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來說意味著人應該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生存,而市場經濟從他人和自然中攫取物質財富的做法則對應著人征服自然的對立態度。通常說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但如果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那么生態文明建設更像是征服自然的一個環節。退一步說,即使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這里仍有陷入某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危險,即恢復和保護生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和需求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人無限增長的需求和欲望所對應的是市場經濟。這時,對生態破壞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仍然站在征服自然的立場上。如果說科學理性在邏輯思辨上體現主客二元對立,那么征服自然則在人的生存論、存在論意義上體現人與天、人與自然界、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立。兩種不同的態度將帶來對待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態度,產生不同的做法和結果。
順應自然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歷史上有四大發明等先進技術,但沒有獨立的自然科學,這與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不無關系,因為現代自然科學在與科學理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意義上立足于征服自然的立場之上。征服自然總是急切地發明自然原本不存在或無法做到的事,于是蒸汽機、電力機、核動力等新鮮事物不斷涌現。與現代社會不同,中國傳統社會在設計建設一項重大工程時總是首先從天即自然角度考慮其可能性,考慮對生態的影響,考慮從自然力中獲取能量。例如,戰國時期由秦國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都江堰就是遵循人順應自然的原則設計建造的,它不需要從外界提供能量就能自我運轉,澇可排、旱可澆,直到今天當地人民仍然在享用著它的恩惠。順應自然和天人合一并不說明人完全不作為,而是不要違背自然而妄為,老子認為“妄作兇”。生態危機的惡化其實正體現為一種“兇”。在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情況下,人仍然能夠有所作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說法表明,天在勃勃生機中“行健”,人在順應和模仿天時也必須奮發有為,于是《大學》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之說。
在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中,中國幾千年雖然沒有產生現代意義上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畢竟保持了良好的生態。良好生態的保持還在于,中國傳統社會清楚地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自覺保持。早在禹時代中國人就開始自覺保護生態,“旦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這大概是關于政府生態保護規定的最早記載,以后各個朝代幾乎都有類似的規定。這些規定無疑對于中國幾千年歷史中良好生態的保持具有重大作用。現代文明從西方誕生不過幾百年時間卻已經產生嚴重生態問題,這是我們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需要加以關注的。無論如何,中國傳統文化順應自然的態度和做法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坐標,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考慮如何從傳統文化中獲取資源、借鑒和經驗等。
生態文明建設到底體現人順應自然還是征服自然這一問題與上面兩個問題相互關聯,而核心問題是市場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其他問題是這一關系問題在不同領域的展開。正確處理這些問題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途命運。當然,在落實這一部署過程中,從眼下和技術角度看,我們可以不考慮人到底應該征服還是順應自然,可以不死死糾纏于生態文明建設到底基于道德還是科學理性,不必過多追問市場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立關系,在現實問題上生態文明建設與市場經濟可能且必須結合起來。事實上,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從居民參與、區域經濟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角度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可行性。但從長遠效果和問題的深層次根源上看,我們必須思考并選擇一種態度以決定生態文明建設到底如何長期有效地貫徹執行。需要看到,在處理這些問題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時,政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在運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加強政府干預的力度以彌補市場經濟自身的不足。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就是說,市場經濟自身很難自動進行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它需要政府力量的參與和調控。相信我們的政府既然能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必將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圓滿完成一個既無愧于自然又無愧于人類自身本性的社會主義建設任務。
作者:朱忠良單位:平頂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