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哲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密切聯系群眾體現我黨更正確地認識到了與人民群眾的辯證關系
列寧曾經說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要是“學不會把領袖和階級、領袖和群眾結成一個整體,結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它便不配擁有這種稱號”。這是百多年前革命導師列寧在論述群眾、階級、政黨、領袖四者關系時對革命黨如何處理黨群關系敲響的警鐘和提出的希望。革命年代,我黨遵循列寧的教導,時時刻刻注意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時時刻刻與群眾擰成一股繩,時時刻刻注重發動和依靠群眾攻堅克難,以至于趟過重重險關,黨和人民群眾在同甘苦、共患難的條件下形成了“血肉關系”,結下了“魚水深情”。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列寧的上述論斷依舊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它告誡我們的黨、我們的階級在物質條件極大改善的條件下,依然要正確處理好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密切聯系群眾。具體來講,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群眾,要處理好如下四個方面的關系:一要把握好“水能載舟與覆舟”的辯證關系。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的話道出了執政者與人民群眾的辯證關系。面對一部分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局面,告誡全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如果任由我們黨的作風問題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就有可能發生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別姬’了”。這是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客觀規律和歷史定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體現了體察民情、憂黨憂國的政治警覺性。二要把握好“對上與對下”的辯證關系。“對上與對下負責”從來都是統一的,二者統一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歷史使命中。強調,“要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真正一致起來,把說和做真正一致起來,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的重要論述,為我們處理“對上與對下”的辯證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也是我們干事創業應該遵循的根本準則。從黨員干部的實際工作來看,許多黨員干部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割裂開來,對上阿諛奉承,不管群眾利益;對下瞞天過海,虛張聲勢,不為群眾辦實事。因此,黨員干部只有為民辦實事,才能將上級的精神、指示落到實處,這樣就會很好地把“對上與對下負責”做到有機統一。三要把握好“主與仆”的辯證關系。黨章明文規定“:共產黨員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又是人民的公仆”。這就說明,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嚴格按照人民群眾的利益辦事,絕對沒政治上、生活上的特權。領導者不能以領導者自居,而是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但絕不允許獨斷專行。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顛倒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拉幫結派、損人利己、當官做老爺,視群眾為草芥。這種人,不可能站到人民群眾利益的立場上來,也就不可能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所以認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所以,我們要和群眾打成一片,不要做高貴的主人,要做仆人,為人民辦好事、服好務。四要把握好“權利和義務”的辯證關系。有一大部分黨員干部一旦掌權就會忘記三個基本問題:一是權力是誰給的?二是權力為誰服務?三是權力與非權力(理論、道德、知識)的培養孰重孰輕?實際上,不管如何理解,領導者的權杖均來源于人民群眾。對此,一語道破其中奧秘:“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沒有土地,種子就不能生根、開花。同樣的道理,沒有人民群眾賦予領導者以權力,領導者是蒼白無力的。既然權力來源于老百姓,就要為老百姓掌好權、用好權,用權力為老百姓謀利益。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力,也沒有無權力的義務”。由此可知,領導者既然接受人民賦予的權力,理應為人民服務。可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者“一朝權在手,便把私來肥”,增加了黨群的“離心力”。
二、密切聯系群眾顯示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
矛盾無處不有,無處不在,這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1957年,以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認為,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存在兩類特殊的矛盾:一是敵我矛盾,二是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是次要的,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總的趨勢是逐步削弱以至消滅。人民內部矛盾主要是勞資矛盾,是主要的,大量的。我黨創造性地將這些矛盾稱為“人民內部矛盾”,并采取了“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來解決。可以說,時代不同,黨面臨和需要處理的內部矛盾也不同。在時代,我們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點主要放在處理思想政治矛盾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內部矛盾依然存在,我們黨應該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冷靜分析和解決問題。現階段,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依然是我黨的主要任務,而這一任務的重點應放在處理經濟利益矛盾上,要以為人民謀利益為抓手。這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或者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實際上,我們黨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黨員干部干事創業作決策不是以為人民利益為準繩,也不是以為人民謀利益為最高標準,而是以個人或局部利益為準繩,更有甚者以權謀私、慷國家之慨肥自己之私。還有的黨員干部為了撈政績,置群眾利益于不顧,搞強遷強拆,僵化了黨群干群關系。鑒于此,有必要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采取有效方式,正確處理好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作為價值取向和工作路線。面對群眾,黨員干部沒有特殊的利益,更不應該有特權,為民謀利歷來都是黨的立身之本和力量源泉。正如有學者分析,其他政黨沒有完成“近代中國國家構建的歷史任務”,關鍵在于“都與民眾不發生關系,都成了水上浮萍”,而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以群眾滿意不滿意、愿意不愿意為衡量工作的標準。在新形勢下,要繼承和發揚好黨的這個政治優勢,就必須處理好以經濟利益關系為重點的人民內部矛盾。
三、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先進性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本質區別在于共產黨具有先進性,這也是我黨的內在規定性。所謂先進性,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作了科學的界定:“這種先進性,集中體現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作為指導,堅持把實現符合全人類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堅持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本質要求,堅持把民主集中制作為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堅持把最廣大人民作為根本力量源泉等主要方面。”黨的先進性是一以貫之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尤其是從“革命黨”到執政黨,條件變了,環境變了,黨的先進性必將隨著歷史的階段性發展而呈現出具體的階段性。對于我們黨而言,革命戰爭年代,先進性體現在引領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引領人民群眾沖鋒陷陣,發動人民群眾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在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我黨同樣要發揮自己的先進性,但這一先進性就主要體現在要經受“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因此,我們黨的黨員尤其是各級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就必須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公與私的關系實質上是群體與個體的關系。我們常講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講的就是黨的領導者思考問題、發展經濟社會要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黨的決策來源于群眾,并在群眾的實踐中得到運用和發展。所以,黨員干部在對待群眾利益與個人利益上,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糖衣炮彈的侵襲,才可以防止那些不關心群眾疾苦、弄虛作假、貪天下之功為己有的黨員干部為黨的先進性抹黑。二是防范脫離群眾的危險。在“四大危險”中,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危險。脫離了群眾,就是破壞了我們黨的立身之本和最大政治優勢。正如鄧小平所說的:“我們的群眾基礎,是幾十年的革命戰爭打出來的。共產黨人是和人民群眾一起打天下、一起流血犧牲、一起坐天下的,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名副其實的血肉聯系。”全國解放前夕,在西柏坡也是住在農民家里。而現在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下基層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實踐活動,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位領導干部認為,與老百姓“同勞動”咬咬牙還可以做到,“同吃”有些勉強,“同住”就更困難了。這樣如何才能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如何才能同坐一條板凳、同吃一鍋飯來了解群眾疾苦呢?因此,同志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干部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要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基礎陣地,引導干部在同群眾朝夕相處中增進對群眾的思想感情、增強服務群眾本領。”這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三是大力發展生產力。黨的先進性還表現在與人民群眾一道大力發展生產力上。只有生產力先進了,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夠促使廣大人民群眾逐步富裕起來,從而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擁護“中國夢”。
作者:黃小華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