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媒體環境下事故災難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傳播雜志》2014年第四期
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事故災難傳播更加及時、公開、透明,體現了政府和新聞媒體危機傳播意識的加強和新聞價值追求的升華,有利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但是,由于事故災難治理體制、事故信息機制以及新媒體參與的匿名性等因素,當前我國事故災難傳播還面臨諸多瑕疵和困境,危機管理和危機傳播的意識、媒體的專業品質、公眾的媒介素養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第一,試圖隱匿事故災難傳播的行為仍然存在。有些事故單位毫無危機管理、危機傳播意識,以草菅人命、唯利是圖以及僥幸心理應付事故災難及其傳播行為,不僅對社會公眾蓄意隱瞞,而且還刻意瞞報事故信息,面對媒體采訪或報道時仍然矢口否認,或者隱瞞事件真相;一些涉事單位以正在處置、保障安全等為理由,拒絕接受記者采訪或者推遲公布事故全部或部分信息,或者推卸事故責任,將事故原因歸咎于個別員工違章操作等;還有一些事故單位試圖利用金錢雇傭網絡公關公司,將新媒體中的“負面信息”予以刪除。
第二,政府在事故災難傳播中的信息公開職能仍有缺失。盡管在事故災難發生后,政府通過新聞會、散發新聞通稿或在政府網站、官方微博或微信第一時間信息的意識和行動普遍增強,但是仍有許多亟待改進之處。一是提高新聞會的質量。個別政府部門危機傳播機制不健全,準備不足匆匆上陣,內容經常避重就輕,只談事故概況、傷亡情況等事故簡單信息以及以救援成績掩蓋事故教訓,而對公眾和媒體所關心的事故單位責任、事發具體過程、事故災難暴露的主要問題等避而不談,使得新聞會流于形式。二是政府要盡量豐富新聞通稿的要素內容。由于長期形成的“快報事實、慎報原因”思維模式,新聞通稿按照倒金字塔消息的模式寫成豆腐塊的篇幅,以至于被網民形容為事故災難體“:某個時間,在某個地點,某個單位發生某個事故,導致多少人員死亡、多少人員受傷。事故發生后,某些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趕赴事故現場處置。政府哪些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批示要求某某單位有效處置,查明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③提供事故信息演變成了填字游戲。三是要善于發揮新媒體作用。政府應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體及時核準的事故初步情況、應急處置措施以及事故調查進程,隨時更新披露新情況,提高事故災難傳播的效率和質量。四是針對輿情關注內容及時互動應對。事故發生后,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一些公眾會對新媒體上公布的事故災難情況進行猜測或者希望求證一些信息內容,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輿情信息監測和分析,及時回應公眾的關切內容,特別是利益相關者的反應。在回應中應堅持不回避、不隱瞞的原則,消除公眾疑慮,撫慰公眾情緒。
第三,媒體在事故災難傳播中的社會責任缺位。個別傳統媒體和公眾熱衷于聳人聽聞的效果,有時候不深入采訪和核實,隨意引用微博微信上道聽途說的消息,熱衷于渲染事故災難給當事人或其家庭造成的傷痛以及現場的慘烈場面,炒作事故災難傷亡人數或者社會影響。這種刻意營造的社會悲情氣氛如同在受害人傷痛上再撒把鹽,也有悖于社會責任。個別地方傳統媒體對其他行政區域發生的事故災難予以重點報道和關注,卻對本行政區域事故災難或熟視無睹,或三緘其口。有些新媒體對事故災難本身以及如何防范事故等情況輕描淡寫,卻濃墨重彩報道事故中被追究責任的官員,期望通過契合當今社會仇官仇富的公眾心態,博得眼球效應。
第四,公眾在事故災難傳播中的媒介素養有待提高。論壇、博客、微博、社交工具等新媒體引進應用已有多年,但是部分公眾運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法治意識和媒介觀念淡薄,有的網民肆意在新媒體上編撰或炮制事故災難,傳播謠言;有的網民以道聽途說的信息,未經核實或者現場目擊,任意夸大事故造成的后果,期望引起轟動效應;有的網民因工作或生活挫折,借助事故災難隨意攻擊政府或謾罵有關人員,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有些網民指望用輿情“綁架”事故調查,不分青紅皂白,將事故責任一律推為政府管理不善問題,用感性思維代替理性思考,以上種種都暴露了網民受眾媒介素養不足的問題。
第五,網絡水軍在事故災難傳播中的攪局。新媒體的運用打破了傳統媒體壟斷輿論的格局,一些所謂的“意見領袖”,憑借其熟練運用先進網絡技術、擁有一定的策劃思維和傳播能力,就能在新媒體中占得一席之地,甚至擁有大量的擁躉和粉絲。一些網絡“大V”在事故災難傳播中,借助技術力和影響力作為推手,傳播不實消息或網絡謠言,謀取非法利益“。大V”秦火火公開叫囂“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個謠言”,④在“7•23”動車事故發生后,他“在網上看到有人稱外國遇難旅客賠償金額高于中國旅客后,編寫了‘鐵道部對意大利遇難女乘客茜茜的賠償金額是3000萬歐元,比中國遇難旅客高出很多’,這條微博被轉發1.1萬余次,評論3000多次,引發了網民對國家公信力的質疑。”⑤而網絡公關公司等利用事故單位想隱瞞或淡化事故災難信息、避免組織形象受損的心理,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利用網絡技術工具或與新媒體建立的“合作關系”,刪除相關事故災難信息,或者杜撰公關文稿,為事故單位造勢。
在風險社會的背景和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應該加強事故災難的危機傳播意識,從信息公開、新聞等方面完善傳播機制,有效應對公眾的關切和責疑,將事故災難傳播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并提高風險社會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傳統媒體應該利用其編輯記者的專業報道能力、相關事故的數據利用,提高事故災難專業新聞的報道水平。同時,公眾的媒介素養和法治意識也影響著輿情的走向??偠灾鹿蕿碾y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原則,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及時傳播相關信息,傳遞社會正能量。
作者:高雁單位: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