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像話語權建構的三個維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傳播雜志》2014年第四期
新媒體圖像話語權作為一種新的話語方式,經歷了靜態和動態兩個層面的變革。在靜態層面上,它沿襲了傳統媒體圖像話語權的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加入更為活躍的新媒體文本形式;在動態層面上則由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平臺、門戶網站的新媒體平臺以及用戶智能終端等不同的話語空間構成。媒介所使用的圖像尤其是動態影像表達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一為宣傳時期。主流媒體的影像表達多是對意識形態的藝術美化,表達形式上多有創新,但很快就進入模式化階段。其二為DV時期。普通人嘗試用圖像影像記錄變革中的中國,圖像表達話語權走向民間,其在表達技巧上做了多種實驗和嘗試,其中紀實性圖像的規模和數量遠超過藝術性圖像,彌補了主流媒體反映社會現實的空白之處。
其價值取向多元化,藝術水平良莠不齊。其三則是新媒介時期。以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傳播使紀實圖像的表現力逐漸豐富。圖像一經散播開來就自發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新媒介語境下,它不像傳統媒體那樣易于把握且存在于被規劃好的空間里。相反,這是一個權力再分配的動蕩空間,是體現各方控制力量的立場空間、是展示不同使用者的性情空間、是各媒體組織和機構的位置空間。傳統媒體往往在針對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上占盡先機,相關的圖片、視頻在其他新媒體平臺上轉載率極高,顯示出傳統媒體在重大新聞報道方面絕對優勢。而最能顯示新媒體圖像話語權的強大影響力的則是重大網絡事件中對圖像的使用。2012年的著名網絡事件———“微笑局長”楊達才事件即是圖像話語權博弈的典型事例。事件的起因很小,原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因在交通事故災難現場一張不合時宜的微笑圖片被放到網絡上,引來大批網民的憤怒和批評。這篇報道本身中規中矩,并未針對楊達才有任何特殊的暗示,然而圖像在網友的解讀下,已經具有超越文字報道之外的獨立意義。網民從圖片本身入手,尋找其在不同場合下的媒體報道圖片進行比對,以一大批加注詳細文字說明的“戴表圖”激起網民強烈的聲討。相關部門立即著手展開調查,致使其在短短26天內落馬。在這一事件之后又有“房叔”“、房姐”等事件延續這種曝光模式,以圖片方式展示當事人以不當手段占據大量房源的新聞,一時間成為網絡熱點。此外還有原重慶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被網絡曝光后,其人被追查、立案和判刑,而且此案牽連甚廣,相繼又有多名官員因卷入不雅視頻而紛紛曝光、落馬,余波一直持續到2014年。不雅照、不雅視頻一時之間成為揭發、舉報敏感人物的“殺手锏”,瞬時讓被舉報者置于眾目睽睽之下,而且據此調查的結果往往是“查有實據”,彈無虛發,大小貪官、色官應聲落馬。這類網絡反腐、網絡維權、網絡曝光的熱點話題不約而同地使用大量的圖像,以表明其真實性和可信度,并因此建構了草根網民就某一話題的圖像話語權。
然而,隨之而來問題也產生了,新媒體的圖像話語權該如何歸屬?究竟屬于信源提供者,抑或是意見領袖,還是屬于大多數不知名的“圍觀者”?關于此很難憑借以往的傳播模式來確定,也很難定下一個標準,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結合具體情況才能斷定。這一特殊的、動蕩的權力空間對于別有用心的人來說,恰恰能幫助他們在模糊的狀態下獲得話語權。2013年公安部揪出的網絡炒作名人“立二拆四”和“秦火火”就是利用網民的跟風心理,巧妙利用新媒體圖像傳播的特殊性,大肆炒作和傳播謠言,借助網絡和微博媒體,實現其傳播話語權的空前放大。就普通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而言,圖像(包括圖片與視頻)具有再現和表意的功能,能夠直觀再現事件的原貌,讓受眾“目睹”整個事件的發生經過,交代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可信度相對較高。但同時圖像也具有遮蔽的功能,有人別有用心地截取事件的某一部分圖像,甚至移花接木,對圖像進行技術處理,張冠李戴,歪曲事實。雖然圖像也是一種傳播符號,但與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概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語言行為的最高原則是對世界的忠實‘再現’,‘圖說’卻是一種表現和表演?!雹僖虼?,對于圖像所反映的問題仍然需要對其進行規范,否則混淆視聽,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容易迷惑大眾,貽害巨大。
媒體發展史說明每一種新興媒體產生之后,勢必會引起話語權的轉移,如電臺的出現改變了報紙新聞報道的形式,電視造成電臺節目制作的急劇變化。同樣地,現在的新媒體正在改變電視的節目形式。新媒介重設了社會交往行為的時空參數,使“任何人與任何人的交流”為公眾所接受,而媒介話語權也逐漸發生分化和轉移。新媒體的話語權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是各方力量博弈的權力場。企圖掌控新媒體圖像話語權的主要有三方力量:其一,傳統力量,即傳統媒體與官方;其二,新媒體商業集團的力量;其三,草根力量,來自于廣大網民及手機用戶。三方力量共同構成我們認識和把握新媒體圖像話語權的三個維度。一方面,傳統媒體以及官方力量對話語權的掌控不斷受到新媒體的挑戰,其原本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話語權受到新媒體傳播所帶來的話語新空間的挑戰;另一方面,已經體驗到新媒體話語控制權所帶來的巨大優勢和利益的互聯網商業集團,以“并購“”收購”等方式重整行業隊伍,試圖加強對新媒體領域的力量滲透和全面掌控。除此之外,隨著“自媒體”的快速普及,普通網民(用戶)利用免費平臺嘗試發出自己的聲音,近年來一系列讓人始料未及的網絡事件標示出草根力量的崛起。在新媒體興起之前,媒體話語權的問題橫亙在媒體與官方機構之間,二者較易形成平衡局面,而今的新媒體打破了這種平衡,建構起新的輿論生態。新媒體促使媒介話語權向競爭、透明與高效的方向發展。媒介傳播中使用圖像早已有之,圖像話語權與普通人并無太大關系,相反,圖像話語權恰恰體現了媒體與意識形態對普通人的強大說服力。
電視容易形成圖像表達的體系化,只是這一套體系不如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具有那么大的自由度。圖像成為各方力量斗爭的戰場,將社會問題所關涉到的管理者、被管理者和普通大眾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維穩和維權問題上,對問題把握的敏銳度極高,其話語權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也與日俱增,顯示出強大的推動力。新媒體具有自由傳播的無限可能性,以圖像的方式報道社會問題,挑戰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圖像話語權。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圖像表達,其紀實標準和評論的導向與社會現實并不總能保持高度一致,而新媒介語境下的圖像傳播在紀實性標準和評論導向上雙重突破,在表達技巧、表達動因、以及產生的影響方面都值得傳統媒體借鑒。如此一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一方面傳統媒體以積極的合作態度應對新媒介的挑戰;另一方面,新媒介的發展,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賴傳統媒體,而且新媒體的圖像表達也需要規范化。
新媒介傳播對圖像并無明確規定和要求,其畫面質量和音響效果都不盡人意,影響了傳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圖像容易弄虛作假,從而誤導媒體和受眾,導致出現負面效應。對長期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傳統媒體具有相對的話語權威,新媒體豐富了這類問題的圖像表達。但對于偶發性事件、群體性事件或由于主觀原因而導致復雜化的社會問題,對于此類敏感社會問題的視覺化傳播如果聽之任之,勢必會引起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而且在對敏感社會問題加以披露時,媒體報道與問題實際情況有時會出現偏差,此時,話語權會傾向于接近事實真相的一方。但是,由于話語權會滲透到不同的社會層面,考慮到媒介傳播的深遠影響,控制圖像表達話語權的各種尺度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前文所述的偶發事件及突發性事件之外,大量的常規新聞報道中也蘊含著無限可能。社會發展與社會轉型勢必會導致大量社會問題的涌現,如食品安全、物價、房價、腐敗、教育、惡性事故、環保、犯罪、老齡化等,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與全體社會成員集體行動方能解決。目前這類社會問題以圖像的形式在不同媒體上傳播,在數量和傾向性上存在很大差異,尤其當信息披露首先由草根力量掌控時,情緒與信息糾纏在一處,極易影響社會輿論的走向。同時,社會問題的圖像表達所涵蓋的信息廣度、涉及問題的多樣性、表達的真實性和數量都是極不穩定的,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刺激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敏感點,促成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發展。某些社會問題因表達方式、傳播時機和監管不力等緣故,非但不能幫助解決問題,反而激化矛盾,引起不良連鎖反應,給政府和問題關涉人物和相關部門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產生惡劣影響。從制度層面來講,目前對于互聯網的管理仍以各部門立法為主,對于很多新涌現的問題在管理上被動、滯后,對手機等新媒體的管理和規范更是滯后于該行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短期內很難制定一部綜合性的、基礎性的新媒體管理法。因此,從三個維度來考量新媒體圖像話語權的使用狀況,認清當前傳播語境下,圖像話語權的轉移和建構有很強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作者:陳娟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