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電影音樂的藝術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影文學雜志》2014年第十四期
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壓軸之作,《馬路天使》被譽為描寫當時中國現實生活的偉大杰作,是反映中國早期社會的集大成者,被視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最高峰。導演是袁牧之,擔任影片音樂創作的則是賀綠汀,兩位都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這部電影的音樂創作,集中代表和體現了當時中國電影音樂的特征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電影導演和音樂創作者的聲音意識
導演袁牧之作為一名資深的電影導演,一直對電影音樂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早在《桃李劫》中,他就首創了將音響融入影片中去,并逐步開始把聲音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來看待。《都市風光》中,他的聲音意識進一步增強,在拍攝之初就決定采用專門的電影音樂創作,使得該片在當時成為電影音樂創作的典范之作。他曾經表示,包含自己在內的多數早期中國電影人,都曾經對電影音樂有過盲目和幼稚的認識,但是經過不斷的探索之后,逐漸認識到了電影音樂對影片本身的巨大意義。通過《桃李劫》和《都市風光》兩部作品,到了《馬路天使》的時候,袁牧之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技術上,都有了較為正確和系統的思考,影片中聲樂和器樂運用得都十分成熟。作為音樂創作者的賀綠汀,曾經憑借一部《牧童短笛》而著名。作為電影音樂創作者,也先后創作了《鄉愁曲》《都市風光幻想曲》等,到《馬路天使》的創作之前,已經有了十多部電影音樂的創作經驗。而且賀綠汀的創作觀念是較為開放和超前的。面對當時針對電影音樂中采用西洋音樂的質疑,賀綠汀認為,無論是西洋音樂還是中國民族音樂,都應該以和電影內容的契合作為前提,兩種音樂本身并沒有是非優劣之分。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他總是能夠選用最切題的音樂來展現不同內容和情緒,不斷挖掘音樂在電影中的藝術魅力,賦予了電影畫面之外的新的內涵。
(二)電影音樂和電影的有機結合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創作者對電影聲音藝術的把握能力,較之以往的作品又有了突出的進步,能夠把語言、音樂、聲響等多個聲音要素,用聲畫結合的蒙太奇方式有機和諧統一起來,從而給觀眾以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首先是電影插曲參與敘事。片中有兩首經典的歌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直到今天還在廣為傳唱。兩首歌曲分別選擇蘇州民謠《哭七七》和《知心客》,賀綠汀以此為素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在充分保持原作特色的同時,創造性地讓歌曲參與到了影片的敘事中來。其設計之巧妙,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充分借鑒。這兩首歌曲的演唱者均是影片的主人公小紅,“九•一八”事變之后,小紅流落到上海,成為一個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四季歌》是小紅在酒館賣唱時候演唱的。歌曲一共分為四段,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劃分,所表現的內容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和軍民奮起抗戰的故事。伴隨著二胡聲的響起,小紅低著頭,手指玩弄著手絹,開始了吟唱。隨之鏡頭中出現了上海的酒樓、東北的閣樓、抗日的戰場等多個場景,借助歌曲一一展現出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聲音和畫面緊密交織在一起,后來的研究稱這段戲是中國最早MV的雛形,可見對其評價之高。《天涯歌女》在影片中先后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陽臺上,小紅和小陳嬉戲,小陳用口哨吹出曲調,小紅則在一邊附和,唱著唱著,小陳索性拿起了墻上的二胡,拉起前奏,而小紅也唱出了歌詞。鏡頭中的小紅一邊唱,一邊做著家務,如喂小鳥、擦鳥籠等,真實再現了兩個人的日常生活,其整體的情緒是較為歡快的。而歌曲的第二次出現,在情緒上和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戀愛的熱情不再,而是充滿了委屈和心酸。小紅在演唱的力度和速度上都有了突出的變化。而畫面中則不斷出現兩個人之前甜蜜的場景,起到一種反襯的作用,令人叫絕的是,伴隨著小陳的錘聲,小紅的歌聲也戛然而止,剩下了沒有唱完的“恩愛深”三個字,可見導演構思之精妙。在本段中,賀綠汀采用了民族樂器琵琶、三弦和打板作為伴奏,采用了對位的手法,在影片中作為客觀的伴奏出現。加之周璇自然和生動的演唱,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這兩首歌曲直到今天還在廣為傳唱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器樂創作的突出。前文中提到,單純的歌曲創作在當時已經為觀眾所詬病,所以在這部影片中,賀綠汀十分注重器樂的創作,而這些器樂,在刻畫人物心理、延伸畫面內涵等方面都發揮出了突出的功效。在影片開始的前幾分鐘里,作者使用了軍鼓來引出軍樂隊的前行,然后畫面中出現了一連串中國傳統婚禮的鏡頭的組接,畫面切換速度是和樂曲的速度相一致的,體現出作者深刻的隱喻,在那個國難當頭的時刻,一切都是那樣的雜亂無章。賀綠汀還特意將笙、簫等民族樂器和小號、軍鼓等西洋樂器放置在一起,以獲得一種雜糅的效果,這正是當時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以期能夠給民眾以警示,激發民眾的覺醒。同時,影片中的器樂在刻畫人物的心理和意境營造方面,也獲得了巨大的進步。賀綠汀十分善于用音樂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而且表現得十分細膩。比如小陳、小紅和小云三個人在過天橋的時候,三人之間雖然沒有對話,但是賀綠汀卻使用了音樂的語言,利用木管和弦樂的如泣如訴之聲和江南絲竹的清新甜蜜形成鮮明的對比,刻畫出了小陳與小紅愛情的甜蜜和小云的落寞。而到了小云和警察相遇的片段時,音樂一改之前的清新,加入了大量的低音演奏,用鑼聲營造出了一種陰森不安的環境氣氛。畫面也在幾個人身上反復切換,將三個人的心理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在今天看來,這部作品的電影音樂在多個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在當時卻是中國電影音樂發展的最高峰。創作者堅持專門為電影創作的原則,很好把握住了音畫關系,能夠把音樂和聲響有機統一起來,且音樂本身的類型也十分豐富,為今后的電影音樂創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綜上所述,20世紀30年代,無論是時展特征還是電影發展特征,都注定了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一方面,電影藝術逐漸以更加專業和獨立的姿態展示在民眾面前;另一方面,電影音樂也逐漸體現出了特有的、本質的藝術特征。在今天多元化的文化發展態勢下,對于歷史的回顧和經典作品的分析是尤為必要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電影和電影藝術的本質規律,為更好創作和欣賞電影及電影音樂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且音樂作為電影與觀眾溝通的媒介,只有在不斷傳承和發揚中,中國電影音樂才會在電影藝術發展之路上繼續散發青春的光華。
作者:郭紅麗單位:鄭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