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主要基于筆者研究實踐,重點圍繞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差異現象及其解決方法展開探究,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文化差異;現象;解決方法
一、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差異現象分析
通過對相關文獻研究以及結合筆者實踐來看,目前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差異現象根據不同主要分為語言與非語言兩類:
1、語言交際中文化差異
1)詞義中文化差異。詞義指的是人們意識中對某一客觀對象的抽象概括。其中,詞義又有內涵意義與概念意義之分。概念意義指的是最為基本的一層意義;內涵意義主要是以基本意義為基礎而衍生而來,其意義不比概念意義穩定。但是同時內涵意義的民族性極強。概括而言,詞義中的文化差異具體體現如下:第一,色彩。以“紅”為例,在我國,紅色含有吉祥、幸運、熱情等良好的寓意,并備受人們喜愛。尤其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喜歡將大紅色的年畫、對聯、燈籠等粘貼在門上,以希望今后的生活能夠紅紅火火。然而在西方國家,紅色往往代表著危險的意思,如采用“inthered”來表示財政赤字。第二,數字。各種語言均包括有數詞,在各個民族中數字的基本概念意義均相同。然而,其文化意義卻有所差別。例如,在國外,數字13是出賣和背叛的象征,表示背叛耶穌的猶大。數字6在中國有著六六大順的吉祥寓意,但是在國外這卻代表著惡魔撒旦,所以該數字并不受到西方人的喜愛。
2)講話規則中的文化差異。在運用語言過程中,人們往往會采用一套語用規則,通俗來說就是講話規則。在實際交流過程中,人們要想正確的運用某種語言,不但需要熟練掌握語法、語音以及詞匯等內容,還需正確掌握該種語言的講話規則。由于文化不同,語言的意思則各不相同,所以,在日常交際中,語言不同其所需遵循的規則也是有所差別的。語言規則是某種語言經過長期發展,且由社會成員共同約定而形成的,有著較強的穩定性。該類規則滲透到我們的空氣當中,是無法通過交際而察覺到的。然而,一旦接觸到了新的語言,就不難發現原來掌握的母語規則并不能套用到新的語言當中,并會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說,如何有效講解這細繁的講話細則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課題之一。結合實踐來看,常見的講話規則中文化差異具體體現如下:第一,打招呼。在英漢文化差異中,打招呼的規則有著較為明顯的文化差別。如,我國人們間見面常常會說“吃了嗎?”、“去哪兒?”該種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代表真的要關心與知道對方有沒有吃飯或是要去哪里,而是為了拉進雙方關系,避免冷場而說的。但是該種方式放在歐美國家卻并不受歡迎。歐美人具有較強的隱私意識,中國的打招呼方式極易引起他們的反感,認為是在打探其隱私。第二,處事方法。在我國人們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將自身的意愿盡可能與他人的意見保持一致,即便有時會違心,但是為了集體利益,為了大局這都可以讓其“委屈求全”。然而,歐美人們則不一樣,他們非常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
2、非語言交際中文化差異
語言并非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唯一工具。再實際交流過程中,還應用了許多語言之外的工具,如人們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以下稱之為非語言交流工具。也正是因為該類工具,人們才可以更為準確的表達出其細膩復雜的思想情感。其實非語言交流工具也和語言一樣,也會由于地區民族的不而傳遞出不一樣的交流信息,具體分析如下:
1)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指的是采用身勢、手勢等肢體動作來將情感表達出來的一種語言,其中較為常用的肢體語言是手勢。然而,因為文化差異,在不同語言中,同一手勢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國,把手掌平放在脖子上代表殺頭意思,但是某些國家中也表示飯吃飽了的意思。只有正確了解其非語言文化中的差異才能在交際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即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通過面部五官,如嘴型、眼神以及眉態等所發出來的動作。面部表情是輔助語言交流的一種工具,有著一定的民族性。例如,亞洲人的面部表情比較單一僵硬,而歐美人的面部表情則要豐富得多。
3)文化與時空。在交流過程中。不同文化、語言的人對他人進入自己空間的條件以及自己對自身空間大小的要求是有差別的。中國人口較多,人們都具有較強的團體意識。而雖然歐美國家人口不多,但其具有較強的個人意識,其對自身空間范圍要求較高。此外,國家不同,人們的時間觀念也各不相同。例如,較為正式的約會。中國以及歐美國家的人均會按時赴約,而在阿拉伯國家,其晚到不超過15分鐘均屬正常情況。
二、解決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差異現象方法探究
針對當前漢語國際教育中所存在文化差異現象,筆者認為要想將它們予以解決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分層法
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層面還包括了精神層面,采用分層法時,我們可以根據文化來將其分為基本文化與上層文化。其兩種文化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影響也有所差別。在初學階段?;疚幕瘜W生影響較大,并且學生所學的目的語與其母語間的基本文化不斷在碰撞。所以必須要采取有效方法來將這些矛盾進行解決。到了中高級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漢語知識,其對目的語的思考層面將會更廣,所以,應當有意識的引入其母語與目的語間的比較。所以,由此可知。在不同學習階段,需要解決的側重點應當有所差別。
2、體驗法
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將學生帶到實際交流當中,并引導與鼓勵其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讓學生通過實際交流來親身體驗到語言間的文化差異。通常情況下學生學生都會經過自問自答的過程,其往往會提出做多細繁的問題,如“宿管員剛剛登記了住校學生的名單?!迸c“宿管員剛才登記了住校學生的名單。”間有何區別。在體驗法中,教師無需立即給出答案,而且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大量的實際交流來尋找出答案,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在交流過程中豁然開朗,而且還能夠有效掌握一些漢語語用習慣??偠灾?,運用體驗法不但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而且還能讓其更為靈活的運用語言,做到學有所用。
3、差異對比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即差異對比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提出一個話題,并讓學生自由發揮。再此過程中,教師注意把由于學生母語文化而產生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學生表演完成后在把這些問題提出,并將正確的句式指出。最后讓學生將正確的句式運用到情景中再次進行模擬。模擬完成后,教師與學生一同對比這兩次的表演,并引導學生找出之間的差異,再一同對產生該差異的原因進行探討與分析。
參考文獻:
[1]馮晉陽.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差異問題及其解決策略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于萌,郭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沖突與解決策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41-143.
[3]苗玉春.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J].華人時刊旬刊,2014(5).
作者:孫靖宇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