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優化與扶貧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扶貧協同發展是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內在要求,但從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與教育協同發展的實踐看,協同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對此,應通過教育發展促進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深化,促進其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確保在經濟新常態下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不斷推進教育發展,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教育的協同發展,共同促進片區的跨越式發展,從而更好地指導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和優化經濟結構。
關鍵詞: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優化;精準扶貧;教育;協同發展
當前,實現教育扶貧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從長期看,精準扶貧的目標是促進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而實現片區的跨越式發展,同樣需要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教育的協同發展。因此,深入探討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教育協同發展,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與教育發展的優勢結合,才能全面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促進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扶貧協同發展是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內在要求
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差,經濟結構不合理,教育發展滯后,勞動者教育水平低,教育結構不合理等。要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就必須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全面實現教育精準扶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教育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才能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到2020年貧困人口完全脫貧,貧困村、貧困鄉、貧困縣完全出列;同時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道路,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實現中高速經濟增長,貧困人口不返貧,推動深度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從我國深度貧困地區的實際看,其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結構不合理,這些地區生活環境比較惡劣、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很薄弱。勞動者素質偏低,嚴重制約精準扶貧的進程和經濟發展。在扶貧路徑的選擇上,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最重要途徑,教育精準扶貧路徑主要包括發展義務教育扶貧、精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支持貧困大學生等。教育扶貧不僅能培養地方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所需求的人才,還可以提高勞動者教育水平推進剩余勞動力轉移;同時還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勞動者收入。從總體來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教育精準扶貧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勞動者的收入,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和能力。在精準扶貧進程中,進一步“提高貧困群體的求學意愿、教育質量和就業質量”[1],有助于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同時,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加人口就業率,實現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轉移,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也可以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對因教而貧的貧困家庭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有利于實現這些家庭脫貧;通過教育扶貧,能避免和“阻隔代際貧困傳遞”[2];通過教育精準扶貧能提高貧困人口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培養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所需要的人才,加快人力資本積累、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教育精準扶貧,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能進一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區內外轉移,實現脫貧目標。因此,只有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協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目標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扶貧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深度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通過扶貧主體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扶貧效果,貧困人口迅速下降,返貧率逐漸降低,經濟結構迅速優化,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通過教育扶貧,勞動者的人力資本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扶貧協同發展。但從精準扶貧的長遠目標看,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扶貧協同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體現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對區域資源的依托關系,影響和制約區域教育水平的發展。由于歷史、地理、文化、民族習慣等資源空間結構不同,深度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實體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第三產業比重比較高,主要依靠旅游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農業人口比較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農民純收入比較低,貧困人口多。此外,職工人均工資水平比較低,教育投資的回報率、農民的教育投資意愿都比較低,從而制約教育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
(二)教育精準扶貧與經濟結構不協調。在精準扶貧進程中,深度貧困地區各縣(市、區)主要通過對因教而貧的農村家庭進行扶貧;通過改善教育條件進行精準扶貧;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提高貧困人口的勞動素質和技能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勞動者報酬進而實現精準扶貧;通過對口支援培養和提高干部素質等途徑實現精準扶貧;通過普及“9+3”模式進行職業教育扶貧,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教育精準扶貧與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不協調。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主要是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簡單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還是從事第一產業或者從事第二產業的低端行業,就業層次比較低,收入仍然比較低,雖然短期內實現脫貧,但容易返貧,而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所需要的勞動力供給短缺,出現低端勞動力供給過剩和高端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向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深度貧困地區的承載力,但必然導致深度貧困地區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產業發展滯后,出現教育精準扶貧與經濟結構優化不協調,不能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三、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教育扶貧協同發展的對策
(一)進一步優化升級經濟結構。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扶貧是一種重要的扶貧路徑,農產品是一種完全競爭產品,而深度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具有同質性特點,“市場競爭產生的排斥弱者的力量,使得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空間更小,機遇更少,進而導致精準扶貧或脫貧的封閉化,沒有空間發展,也就是自主發展的造血功能受到壓抑”[3]。從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優化的比較優勢看,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應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產業,通過對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良好的產業結構,逐步降低第一產業,適度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通過產業創新,優化經濟結構。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進一步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發展采礦業的同時,通過延長冶金制造業產業鏈,加快冶金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食品等制造業和生物醫藥工業,這些產業的產業鏈比較長、經濟效益比較好,又能保護經濟環境,應加快此類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加快現代物流、通信信息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根據區域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紅色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迅速提升農村勞動力,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保證農村貧困人口不再返貧;另一方面為教育發展提供經濟基礎。
(二)創新教育精準扶貧脫貧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創新職業教育扶貧途徑。貧困片區中職學校應根據片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具有較高技能的勞動力,既能實現精準扶貧的短期目標,又能促進片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創新對口支援地教育協作路徑,加大與對口支援省、市教育扶貧協作力度,培養轉移一部分貧困地區勞動力,讓一部分貧困農村家庭實現脫貧,同時為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培養人才;創新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路徑,為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培養較高層次的人才;創新短期培訓路徑。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和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促進農民工的就業,同時根據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合格人才。2.創新教育公共服務提供路徑,實現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辦學環境差,特別是優質的教學資源缺乏。同時,由于收入比較低,優秀教師不愿到貧困地區就業,依靠市場經濟不可能提供優質的教育公共服務,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在深度貧困地區提供教育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實現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與地方政府合作,選擇和優化地區產業發展規劃,為企業發展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保障,指導和培訓新型農民,實現精準扶貧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雙重目標。
(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精準扶貧協調發展的機制創新。要形成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構建政府、中、高等學校、產業、企業和貧困人口協調運行機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學校—政府—產業協同運行機制。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明確優化升級方向,新型產業的形成發展、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得到有效的金融、政策和人才支持,必然要求形成政府和學校對產業企業的協同運行機制,特別是高等學校與政府共同研究區域產業發展方向和優勢特色產業,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政府為產業企業提供財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學校和企業協同互動的協同運行機制。2.企業—學校—貧困人口協同運行機制。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轉型升級離不開具有創新素質的勞動力的支持。在產業鏈的初端和中端,貧困農民擔負著初級、中級生產者的任務,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貧困人口勞動素質的提升和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必然會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形成企業—學校和貧困人口的協同發展。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培育貧困人口,提升貧困人口的素質推進產業的發展,普通高等學校通過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基礎人才,推進企業創新和延長產業鏈,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同時培養區域基礎產業人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這樣既實現精準扶貧目標,也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教育精準扶貧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能為教育精準扶貧提高經濟基礎,增強人們提高人力資本的意愿,促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現,不僅能實現精準脫貧,而且能促進經濟的中高速發展。教育精準扶貧的發展能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貧困農民的作用,創新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教育精準扶貧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才能實現精準扶貧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孟照海.教育扶貧政策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條件——國際經驗與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2]郭曉娜.教育阻隔代際貧困傳遞的價值和機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論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6-12.
[3]劉解龍.經濟新常態中的精準扶貧理論與機制創新[J].湖南社會科學,2015(4):156-159.
作者:陳惠敏 單位:曲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