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轉型環境下的讀者資源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河北科技圖苑雜志》2015年第二期
從以上分析的信息資源數字化、讀者閱讀電子化、圖書館傳統服務邊緣化的不同角度來看,當前圖書館面臨著巨大挑戰。應對挑戰,要自然和諧,順勢而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怎樣轉型,向什么方向轉型,成為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圖書館學是一個開放并善于創新、善于吸收其他學科成果和技術來發展自己的學科,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曾經走過彎路。比如,近二十年里,出現了一種“技術至上”的發展理念,各大型館過多地注重網絡、數據、信息和信息學,不惜成本大量引入高價位、高成本的設備武裝自己,掀起了一股大規模的圖書館設備翻新熱,認為有了新設備、新技術就稱得上現代化圖書館[2]。然而,大多數人忽視了,技術不是目的,技術只是手段和工具,技術在催生一些新職業的同時,也會毀掉一些職業,傳統書庫管理員邊緣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于當前的轉型方向,業界還沒有一個得到廣泛共識的表述。吳建中認為:“圖書館正處在從紙質媒體為主轉向全媒體時代的轉型之中……圖書館的主要功能向‘支持人類知識和創造環境’的方向發展”[3],“我們正處在以借閱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向以學習為中心的多樣化服務體系發展的轉型期”[4]。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應對轉型,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在新建蒙特利灣分校時,開設了一個沒有藏書的虛擬圖書館,因為人們相信,物理形態的圖書館很快將會消亡。但該校在2008年新建了一座一萬多平米的新館,并喊出了“作為場所的圖書館”的口號。于是,作為場所的圖書館成為了當今圖書館轉型的另一個觀點。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圖書館正在向從書的圖書館到人的圖書館轉型;從館際合作到社會合作轉型;從回應需求到發現需求轉型;從閱讀空間到學習環境轉型。圖書館的轉型方向目前雖然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循,但從各方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資源載體轉型論、服務體系轉型論,還是圖書館形態轉型論,當中都有一條主線,那就是一切都是以讀者為中心。
2傳統讀者和資源認識的局限性
何為讀者?凡有閱讀能力并從事閱讀活動的社會成員皆稱為讀者……總之,社會上一切有閱讀行為并能接收文獻信息作用的人,都屬讀者范疇[5]。讀者的概念很清晰,但讀者在圖書館的地位與作用,隨著圖書館發展的不斷變遷,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看法。
2.1傳統的讀者觀
2.1.1要素說杜定友于1932年曰:“整個圖書館事業,其理論基礎實可稱‘三位一體’。三位者,一為‘書’,包括圖書等一切文化記載;次為‘人’,即閱覽者;三為‘法’,圖書館一切之設備及管理方法管理人才是也。三者相和,乃成整個之圖書館。”[6]1957年,劉國鈞提出圖書館五要素說: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和設備,工作方法。可見,無論“三位一體說”,亦或“五要素”說,書都是放在首位,而讀者都處于次要位置。讀者雖也是要素之一,但讀者都被看作只是從圖書館受益的人,而不是圖書館的資源。
2.1.2中心說“藏書樓時期到近代圖書館,以收藏圖書為中心,藏書與目錄工作是工作重心,讀者工作居于從屬地位”[5]。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圖書館學才開始關注圖書館與社會的關系,從重結構向重功能轉變,把讀者服務工作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現代圖書館時期,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載體的變化,使讀者獲取信息知識的渠道發生改變,閱讀習慣也隨之改變,讀者逐漸處于圖書館工作的中心地位。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圍繞讀者需求來開展,建筑規劃與空間布局以滿足讀者需求來設計,設備需求以滿足讀者習慣而購置,工作方法以滿足讀者需求而調整,讀者逐漸取代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成為圖書館工作任務的中心。
2.2傳統的圖書館資源觀圖書館資源是什么?沈繼武先生認為:“廣義而言,泛指圖書館的藏書資源、目錄資源、干部資源、建筑設備、勞動成果資源等一切資源;狹義而言,在許多情況下,專指藏書資源”。[5]可見,傳統的圖書館資源觀,將劉國鈞先生圖書館五要素中除讀者之外的四要素都定義為資源,而讀者僅僅只是資源的消耗者和受益者。提到圖書館資源建設,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館藏資源、文獻資源、信息資源。的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書”這一要素是當作圖書館唯一資源進行建設的。直到近代,隨著知識管理理論的引進、圖書館社會職能觀念的普及,人們才意識到,圖書館人力資源、建筑設備和工作管理方法也是圖書館的資源類型,但“讀者”依然處于圖書館資源范疇之外。由以上論述得知,傳統的讀者觀以及圖書館資源觀,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論“要素說”中的服務對象論,亦或“中心說”中的圖書館工作導向論,都是把讀者當作圖書館資源的消耗者,而讀者本身作為資源的作用被長期忽視。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觀點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也應該看到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歷史是在不斷推進中的,社會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新時代的讀者觀也應適應環境,讀者資源論就是在圖書館轉型這一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3圖書館轉型視角下的讀者資源論
3.1讀者資源論筆者在CNKI中對“讀者資源”、“用戶資源”的研究進行統計分析,在CNKI專業檢索中用檢索表達語句“SU=圖書館ANDTI=讀者資源+用戶資源”檢索,得到研究論文36篇。結果表明,“讀者資源”論最早出現在周蕾于1994年發表的《論圖書館用戶資源與信息資源的開發》一文中,他提出“用戶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它與信息資源一樣,同樣能轉換為生產力。用戶資源的存在,是圖書館賴以生存的支柱。”[7]周蕾首次提出了讀者也是一種資源,并認為讀者資源在圖書館中的地位優于信息資源。接下來,2001年,武春福在《圖書館用戶資源的形成與管理》一文中,把用戶資源作為一中外部資源,納入到圖書館的管理中來,認為用戶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8]。2006年,鄭福根在《談高校圖書館讀者資源建設》一文中,首次給出了讀者資源的定義,認為“讀者資源是圖書館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讀者資源是指讀者的人力、智力資源和信息、文獻資源”[9]。2009年,王子舟等在《讀者既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是活態資源》一文中指出,讀者也是圖書館的一種寶貴資源,讀者是活態資源,不是稀缺資源[10],并對如何利用讀者資源這一命題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3.2什么是讀者資源“‘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11]。“資源”是一個經濟學名詞,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文化學習活動之中。而讀者資源是一個新名詞,圖書館學界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定義,王子舟認為“廣義上讀者資源應包括讀者知識資源、讀者時間資源、讀者關系資源以及讀者資產資源等內容”[10]。總之,從讀者方面獲取的,一切可以被圖書館用來實現知識傳播與利用的人力、信息、物質以及財富,都可以被稱之為讀者資源。
3.3為什么說讀者也是圖書館的資源
圖書館的發展促進了圖書館資源觀念的更新,從藏書資源,到文獻資源,再到信息資源概念的進化史,都是圖書館為了適應發展需要而更新的。當今,圖書館又一次處在新的歷史轉型環境中,很多傳統的觀點被顛覆了,同時又出現了很多新的觀點和圖書館服務,我們就應該把圖書館資源觀放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加以思考,加以論證。
3.3.1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論證讀者也是資源圖書館的人力資源范疇不應僅僅局限于圖書館工作人員,一切能夠被圖書館所用且對圖書館價值創造起作用的體力、能力、經驗、技能等,都應該作為圖書館的人力資源。事實上,圖書館特別是大學圖書館,很早就開始借助讀者人力資源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如學生書庫管理員、學生保潔員、學生數據錄入員、圖書館社工等,都是利用讀者的體力、技能參與圖書館管理。又如,讀者協會就是一個由讀者組成的群體,負責溝通、協調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處理讀者的部分咨詢,搜集讀者意見和建議,組織志愿者參與圖書館管理,宣傳圖書館影響力,引導讀者利用圖書館等,這些工作其實是充分發揮了讀者的智力、體力、經驗來管理圖書館,最終服務讀者,也就是利用讀者人力資源服務讀者。因此,從圖書館利用讀者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講,讀者也是圖書館的資源。
3.3.2從信息、知識資源的角度論證讀者也是資源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信息的總稱。信息資源的發展,經歷了傳統的文字信息資源管理階段,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信息處理技術為支撐的大數據階段,而當今,信息資源的發展正處在知識管理階段。知識管理階段,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重視學習過程,重視知識資產數據處理為代表的信息管理。對應信息資源發展的三個階段,圖書館的發展,經歷了以收集紙質書刊為主的、以藏書樓為代表的傳統圖書館階段;引入數字圖書館概念,信息資源“虛實”結合的現代圖書館階段;現在,轉型期的圖書館,更注重知識管理。結合圖書館轉型的幾個具體事例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讀者也是資源。(1)開放獲取。當代圖書館轉型過程中興起的開放獲取運動,有別于傳統的紙質以及數字出版模式,而是根據作者的意愿,免費于互聯網,不受任何限制地任讀者使用。隨后,在此基礎上,機構知識庫興起,轉型走在前沿的圖書館,已經開始將機構知識庫融入現代圖書館建設。機構知識庫注重的是流動的知識,共建共享是主導組織模式,讀者在機構知識庫中不僅僅只是傳統的讀者,更是作者,信息知識資源的提供者。機構知識庫中的信息資源都來自讀者,讀者是名副其實的信息資源提供者,因此,讀者自然也是圖書館的資源。(2)作為場所的圖書館。從因收藏紙質資源而設立圖書館館舍,繼而發出圖書館消亡論的呼聲,到認同構建虛實結合的圖書館主體,再到提出“作為場所的圖書館”口號,研究者們一直都在關注圖書館的空間功能。當今轉型時期,作為場所的圖書館成為研究熱點,信息共享空間、學習空間、創客空間、研究空間、交流空間等概念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其中信息共享空間在國內已相當普及。信息共享空間突破了傳統的閱覽室模式,融合閱覽室、視聽室、電子閱覽室等功能,但它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創造一個供讀者便于討論、便于知識交流的場所。作為場所的圖書館,環境是基礎,主體是場所中的讀者,核心是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學習的過程。讀者交流的內容,是讀者在作為場所的圖書館中出現的最為主要的信息、知識資源,所以,從信息資源的角度講,圖書館轉型中事例———作為場所的圖書館,再次證明了讀者也是圖書館的資源。(3)真人圖書館。讀者“借”一個活生生的人交談,獲得更多的見識的活動,源于丹麥哥本哈根。國內在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首次嘗試。“真人書”通常會被貼上在某方面有特殊特長的標簽,首先他們是能提供免費借閱的志愿者,其次他們要具備很強的溝通、交流的能力,能夠將自己的隱私、生活經驗等活態資源與人分享。真人圖書館相較于圖書而言,其優勢在于,他能夠提供真實豐富的生活經驗,面對面地探討交流生活、學習,并傳遞相關信息知識,還能夠增進不同人群之間的理解。“真人圖書”有別于傳統信息資源,載體是人,提供信息資源主要是活態的、隱性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類似于非物質文化知識。真人圖書館是純粹的利用讀者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典型范例,因此,再次證明了讀者是圖書館的資源。從當前圖書館轉型的事例來看,今后圖書館更注重非傳統的、非結構化的知識挖掘,更注重知識之間的直接交流,省去了傳統的知識載體,讓信息交流更快捷,也就是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因此,讀者作為資源大有可為。
3.3.3從物質財富資源的角度論證讀者也是資源關于圖書館的物質經費來源,與國內不同的是,國外圖書館有相當的經費來源于讀者的捐贈,同時也有相當的書籍來自于作者捐贈。圖書館轉型過程中強調一種社會合作,也就是從某種程度上講,要從社會獲取資源,因此圖書館從讀者身上獲取物質資源將是一個選項。讀者在向圖書館捐贈錢、書等財物,或者利用讀者自身社會影響來向圖書館爭取物質資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收納讀者物質財富資源的過程。所以,從讀者共享物質財富資源的角度來看,圖書館轉型背景下,讀者也是圖書館的資源。4結語圖書館正處在歷史的轉型期,轉型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將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理論工作者和一線從業人員,應當對圖書館的過去以及未來發展有一個不斷提高認識的過程,要敢于推陳出新,具備創新精神,以適應新的發展需要。
作者:王智剛 瓊單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