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理據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言形成之初,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占主導地位,隨著人類心智的發展,語言符號倍增,語言中更多地體現了人類心智的參與,此時語言符號是成熟的人類心智的結果。所以語言符號表現出更多的理據性,任意性逐漸減弱,但并不能消滅任意性,雙方共存,語言符號是任意性與理據性的統一。因此,對任意性和理據性的分析必須從整個語言發展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共時又要歷時地加以分析。
關鍵詞:語言符號;任意性;理據性
一、引言
談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不可避免地要談到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他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把語言符號定義為“概念與聲音模式(asoundpattern)結合”。為了避免把符號的物質部分(聲音,筆者注)看成是符號的全部,“索緒爾建議將語言符號的兩個組成部分分別改名為‘能指’和‘所指’”,并進一步指出能指(音響形象)和所指(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即不可論證的[1]2,并且把任意性看作是語言學的第一原則[2]。此后許多對語言的定義都把任意性看作是語言必不可少的特征。在我國,許國璋先生第一次對語言的任意性提出了質疑,此后就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理據性)展開了一系列的爭論。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既要看到語言形成之初的語言狀況,又要看到發展成為成熟的表達系統的語言的狀況;同時語言是人類心智發展的結果,既要看到人類心智從動物到人類之初的心智狀況,又要看到人類心智成熟后對語言的參與,對語言符號的再造等因素。考察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必須既從靜態共時又從整個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動態歷時地來審視,任何分裂兩者來分析這個問題都會導致對這個問題的片面理解。
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
(一)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語言是人類組織社會活動、進行交際的工具。根據索緒爾對語言符號研究,語言符號可以分為兩部分———能指和所指,如前所述,能指是“音響形象”,是心理印記,所指是人頭腦中的“概念”,由這兩部分構成語言符號。這些語言符號并不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它是高度抽象的。“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相聯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更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表示‘姐妹’的觀念,在法語里的符號能指是s--r,這一串聲音和它的所指沒有任何內在的聯系:它也可以用任何別的聲音來表示。語言之間的差別證明這一點,世界上存在不同語言也證明這一點。”[3]22-23后來的語言學家CharlesHockett把任意性解釋為“非象似性”(non-iconicity)。文化人類學家ClaudeLéviStrauss認為,“從先于經驗(apriori)的角度看,語言符號是任意的;從后于經驗(aposteriori)的角度看,它不再是任意的”[3]22-23。卡勒(JonathanCuller)對索緒爾所提出的“這個原則(任意性原則:筆者)是頭等重要的”進一步作了如下解釋:語言不是簡單地給獨立存在的概念任意命名。它一方面在自己選擇的能指之間建立起某種任意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在自己選擇的所指之間建立起某種任意關系。不同的語言不僅僅產生不同的能指組合,以獨特的方式分割聲音連續體,而且每一種語言都產生不同的所指組合;它以獨特的因而也是“任意的”方式將世界分成概念和范疇。[1]4從索緒爾和卡勒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把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歸為以下三類。(1)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語言符號,對本語言符號的選擇是任意的;同一語言符號的兩個構成元素能指和所指的選擇是任意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英語的book這個概念和/buk/沒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所以說能指/buk/和書的概念之間是任意的。(2)同一語言符號的能指之間是任意的;不同語言符號的能指分割聲音連續體的方式是任意的。如果英語最初用/tri:/來表示book這個概念,然后大家接受了,也并不是不可以另外組成一種語言的聲音———組成能指的成分,以獨特的方式切割聲音連續體,最初它們也是任意的,并沒有道理可講,各自的語言都在這個聲音連續體上進行分割。組成眾多的音位體系,為什么會采用這種音位體系,并無道理可言。(3)構成語言符號的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以任意的方式將世界切分成不同的所指,這種切分也是沒有內在聯系的,因此各個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概念體系。這一點已經被許多語言學家所認同,此處不再贅述。所以,可以說任意性存在于語言與語言之間,符號的能指之間、所指之間、能指與所指的組合之間。鑒于此,可以說任意性奠定了語言的基礎。它使語言多樣化,為語言符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成為人類利用有限的聲音來表現無限豐富的世界的一種手段。
(二)語言符號的理據性與任意性相對的是語言符號的理據性。黃易青先生把它定義為“符號與概念之間理性的關聯”[4]。也有人把它理解為“詞音和詞義結合的動因”[5]。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語言象似性。王寅先生把語言的象似性定義為“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象”[6],把這種語言的音、形或結構上的映照作為語言符號的理據。本人認為不管從哪個方面,許多語言學者在力圖證明語言是“有道理可講,有證據可憑”的。
1理據性萌芽于語言底層、語言發展的起點能指———“音響形象”,所指———心理“概念”,二者構成語言的符號處在語言的底層(音位除外)。用“音響形象”作為載體表達概念,語言成為一個“聲音的倉庫”[7]。在現代語言學中,概念是用詞來表示的,難怪王鋼先生說“索緒爾在論述語言單位符號的性質時,實際上談的是詞的符號性質”[8]。筆者也持同樣的觀點,無論是從其舉例還是對符號的論述,索緒爾的語言符號觀多停留在詞的層面(多是單純詞)。詞是語言的一個基本單位,處在語言符號的底層,人類語言就是從這一基本層面發展開來。任意性在這一層面占有主導地位。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索緒爾把任意性看做是語言學的第一原則,且索緒爾的語言符號不與現實中的實體發生聯系,更不與作為書寫的文字發生瓜葛。所以討論語言的任意性與理據性,作為書寫的文字是被排除在外的。這一層作為語言發展的起點,并不是靜止不動的,都處在變化之中。有些語言符號的音響部分,無論是從音調還是從音域,已經發生變化,或者說發生細微的變化;心理概念,或擴大或縮小,也在變化,古聲今聲不同,進而產生一個“音響形象”對應多個“概念”(多義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完全不是原來單一能指和所指的對應,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至于后來的合成詞更是充滿了理據性。能指和所指在隨著人類自身的身心發展而發展。況且還有“王者約定,民眾俗成”中的“王者約定”[4],此中的“王者”,可指國家權威教育主管部門,對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在一定的理據上進行權威性,強制性規定,這些都是語言符號理據的的表現。所以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的性質———任意性是語言學的第一原則,是在語言符號———詞的基礎上,語言的基本層面、發展的起點上,站在語言共時的觀點上形成的,這些都可以從他列舉的多數例子中得到印證,在這一層上任意性占據優勢,但理據性已現端倪和萌芽。
2理據性成長壯大于語言符號的多層發展和體系的形成語言是人類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語言是人類心智的產物。世間萬物,“唯人參之”,但人類的智力不是一下子就會完善起來,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最初人類還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人類,也只有象動物那樣在驚恐危險或高興時,發出類似動物面臨驚恐危險或高興時的叫聲。在丁爾蘇所勾畫的現代版的符號學圖中,其中就有一個分支中的第四個節點是動物符號學,它進一步一分為二,分為非人類動物系統和前語言結構(人與動物經驗的重疊部分)[1]前言。這說明人類語言確實在最開始類似動物傳遞信息的系統,恐懼有恐懼的表達,高興有高興的叫聲,危險有危險的警告,聲音單調無變,量少而簡單,此時“語言”幾近動物的鳴叫,有時甚至伴隨著手勢等非語言形式。這個階段談不上理據,說不上任意。因為它還稱不上是語言。隨著心智的發展,人類的簡單語言逐漸誕生,最初是單純的能指與所指一一對應的“音響形象”,伴之以朦朧的概念,也許“心理印記”還不太牢固,概念也是模糊的、不完善、不清晰的概念。初級階段的語言任意性和理據性都蘊含其中,二者地位有異。有限的“音響”要表達眾多的周圍事物,只好“任意”,反復使“音響”與概念的聯系固定下來。任意性在此時大行其道,表現出非常大的能產性。即便如此,人類在脫離動物的本性,轉向人類發展的軌道,對周圍事物聲響的模仿,刻意再現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還是展現了語言符號的理據性,這一點就連索緒爾本人也承認,“絕對任意性和相對任意性”就是對這一問題最好的注腳。人類心智不達,語言難以發展,人類一定經歷過沒有語法的語言階段。
最初的單音節詞,是生活中必需的。心智的日益發達,腦神經的日益完善,表達內容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豐富,單個的音節難以滿足生活的需求,這種發展可從早期的語言發展中留下來的詩歌得到印證[9]8。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上面的二言已是比較早的雙音節詩行對遠古生活的描繪。有無單獨的一言和三言的作者尚不知,但到《詩經》已經發展到四言,以至于后來的五言、六言、七言、散文,戲劇、小說等,縱觀中國文學史,就可看到語言符號逐漸變得更長更豐富,虛詞從無到有,出現實詞語法化的現象,語法也從簡單到復雜。可見隨著語言的發展,表達事物的復雜豐富,語言符號更多更長地聯結,句法的發展等,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如果以雞蛋的內部結構來比喻地球的結構,雞蛋就是地球發展歷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的話,那么嬰兒語言的習得也可以看作是人類語言的發展史,最初的牙牙學語,甚至是練聲,沒有任何意義,并不是符號,隨著心智的發展,逐漸有了思維,模糊的思維,雖然不能說,但是符號的一面———所指已經產生,只是缺乏一個外在的表達———能指,和它進行匹配。到后來會發單音節音,雙音節音,沒有任何句法詞。此時嬰幼兒的詞庫里還根本沒有虛詞,更談不上句法,從他們語言習得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知道語言是逐步地隨著心智的發展完善起來。正如許國璋教授所言,語言的聲音不象舞蹈繪畫,可以擬形可以擬聲(語言中的擬聲詞非常少),其擬聲與擬形的功能也少得可憐,要想用有限的聲音去表現無限的事物,不借助任意性是很難完成的,更何況語言中存在許多同音詞,筆者認為,那是不能再任意了,或者說任意不出來了,就借用現成的。同音詞的第一個是任意的,第二個是人類的心智參與了更多,比起第一個,第二個理據性要強一點。逐漸單個的符號被組織起來,這種組成方式就是語法,語言逐漸成為一個多層級的具有句法結構的體系。在這個多層級的完善的體系中,理據性成長并壯大起來,成為語言性質的主宰,任意性在讓位于理據性。
三、任意性和理據性的辯證關系
任意性和理據性就像一個車子的兩個輪子,共同推動語言向前發展。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不同的語言的層次,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地位不同,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必須從語言發展之初到語言發展逐漸成熟辯證地看待。
(一)任意性形成于語言之初,主導于語言底層如前面對任意性所總結的三類情況:從宏觀上來說,世界上民族眾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語言;不同民族盡管發音器官相同,但對聲音連續體切分不同,是任意的,因而決定了它的音位是獨一無二的,也決定了它的能指是任意性的,進而決定能指和所指的聯系也是任意的;在一種語言的內部,能指與能指之間,所指與所指之間都表現出任意性。目前還不能對這些做出合理的解釋。這都歸于語言之初,語言形成初始的任意性。這些任意性基本上都處于語言的本源或語言的底層上。在這些本源和底層的層面上,任意性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任意性是主要矛盾,理據性是次要矛盾。理據性從屬于任意性,任意性強,理據性弱。這些是因為人的智力水平所限制和任意性的能產性所決定。世界語就是一種在人的智力高度發達這種情況下,人為創造出的一種人類語言,語言符號的能指所指正字語法等一應俱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語言,它的理據性是顯而易見的,無需為任意性和理據性而進行爭論。類似的還有元素周期表,好多元素是近現的,進入漢語,對其所指、能指和文字符號,都作了人為的規定,這些都是完全有理據的。其理據性增強的趨勢是不言而喻。在智力不達的情況下,語言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甚至有幾個能指對應一個所指,或一個能指對應幾個所指,固定聯系還未確定,社會規約還未完成,語言之初和能指所指所處的底層位置都使任意性占了上風。但是即使在這里,仍然存在一定量的理據性,如感嘆詞和象聲詞,上面已有敘述,此處不再重復。
(二)語言的發展本身就是理據語言一經出現,就沿著人類歷史和人類心智并行發展。盡管能指和所指多數無理可言,無據可依,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利用建立在任意性基礎上的單音節(實際上,索緒爾所舉例子,也是單音詞)發展至一詞多義,構成復合詞,如:而fire,fight構成firefight,這是人類邁向理據性的第一步。這種理據性是建立在任意性的基礎之上,并且隨著語言的發展,任意性逐漸減弱,由任意的初始單音節發展至雙音節詞、多音節詞、合成詞、短語、句子,乃至篇章,理據性在語言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占主導地位。但不管理據性的比例有多大,語言單位稍微高級一些的單位還是由具有任意性的能指和所指構成,語言的發展使理據性在逐漸增強,但永遠消滅不了任意性。最初的任意性仍然在構成語言的各個層面,人類利用這些充滿任意性的元素,去創造,構成新的語言材料,就如同自然中顏色一樣,用最基本任意的顏色,通過理性的搭配,去繪畫,畫出人物山水,表現出用任意性的顏色畫出理據性的的山水作品,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說,理據性占據上風。人類的心智在發展,心智產物的語言也在逐步完善,形成系統,人類影響語言的能力也在增強,盡管我們說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但這個契約是可以作出相應調整的,如前所述“王者約定”,武則天為自己造的專用符號“曌”,能指所指文字,一應俱全,已經成為一個漢字收入詞典。
政府語言機構對語言進行干涉、規劃,制定標準,使語言更加規范化,使語言沿著人類的需要,規定性地向前發展,達到標準化,普通話就是最好的例子。科技進步,知識增多,社會的前進也在影響語言:如英語中的morningstar和eveningstar其構詞反映了人類心智,具有理據性,兩個“音響形象”對應的是兩個概念,最初人們視為兩個能指和兩個概念,現在人們認識到其實是一個所指。另外人類由原來的爬行半爬行,到直立行走,導致發音器官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漢語中同一個能指,古音和今音發生變化的也很多,這些既說明語言符號兩個因素之間的任意性,也說明了其變化有一定的理據性。索緒爾在語言研究方法上,有所偏頗。他本人的“語言符號觀是內在主義的靜態結構觀;用共時性研究語言現象的方法論來研究語言”[10]。語言不是靜態的,它是在時刻變化的,但索緒爾對語言的描寫是靜態的,他把時間和歷史文化等因素排除在外,“時間因素給語言學帶來一些特殊的困難”,“他認為要研究和了解語言的狀況,必須嚴格地用靜態的、同時的觀點,拋棄一切歷史知識”[7]。因此,他沒有從語言發展的觀點,只是截取了語言的橫斷面他所認為的語言符號,主要集中在詞的層面,語言符號是音義的結合,沒有考察語言更大的單位,沒有縱觀語言。以這種方法和視角進行語言的研究,得出任意性是第一位的,并無錯誤,但不應該把它看成是“語言符號的第一原則”,因為語言既是共時的又是歷時的。不能用共時靜態的方法,得出結論,以偏概全。其次,語言符號的討論也要明辨,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定義是指作為聲音的能指和作為概念的所指的結合,它并不包括語言文字符號,而當今許多在這方面的的討論,語言符號的概念遠遠超出這個范圍,而是更大的單位上,甚至篇章上討論。這種方法縱觀語言,歷時地看待語言,必然看到的是更多的理據性,有時文字也包括在尋找理據的范圍內,從文字中找出理據,如漢語的形聲字,“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11]。是對語言書寫文字理據的追尋。
一位名人曾說:“人為自然立法。”誰是語言的創造者?誰是語言的使用者?動物為什么沒有人類這樣復雜的語言?縱觀語言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漫長歲月的發展,使人類的許多東西都積淀在語言中,我們的語言是客觀世界與我們心智互動的結果,是我們心智的反映。我們的心智是它的加工機器,必然有它留下的痕跡,有它加工的依據和原理,理據性是必然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它們各自在不同的階段發揮自己不同的主導作用,但一方永遠也取代不了另一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長,互為依存。四、結語索緒爾的關于語言符號理論的缺憾就在于共時靜態地考察語言,夸大了任意性。站在語言形成之初和語言符號能指所指的詞匯層面看語言,任意性占主導地位,我們能理解他的話的合理成分和深刻含義,我們這時說“任意性是第一位的”一點都不過分,但仍然蘊含有理據性的種子,這一點他本人也承認;語言是人類心智的產物,站在成熟的語言系統來看語言,理據性占了上風,語言不僅只是能指的“音響”和所指的“概念”,這套聲音的線性的符號,它又增添了文字系統,這本身就是語言發展的理據性。語言為人類服務,沿著人類的規定性發展,人類在任意性的基礎上,左右著語言。對任意性和理據性的正確理解,離不開語言發展的本源和歷史,共時歷時兼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語言的發展都起過重要作用,雙方辯證統一地存在于語言中。所以對二者的分析,既要看到共時的語言又要看到歷時的語言。只有這樣才會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本質,辯證地看待語言的任意性和理據性,避免形而上學的片面性,以偏概全。“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只有側橫全看,才能窺其全貌。
作者:張德功單位:大連大學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