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簡述了民族音樂,然后闡述了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最后探討了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對策,即建立更加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制定更加明確具體的音樂教學大綱;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等。
關鍵詞: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審美能力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小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對于廣大中小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激發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民族音樂的概念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民族音樂就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是全人類音樂之園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九千多年前的新石器初期,我們祖先所制造的骨笛就可以演奏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就產生了歌舞及歌曲,使得音樂進一步發展;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中篆刻有“樂”的字體,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令世界驚嘆,是人類音樂史最偉大的奇跡之一。而在《詩經》中提及的“琴瑟友之”中的“琴”,一直保留到現在,幾千年來演奏著無數動人的樂曲[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的民族音樂是由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相互融合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色,包括了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這五大類,這五大類中都留下了豐富的優秀作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財富[2]。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音樂風格上或創作理論又有差別,各民族不同的風格特點、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點又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多樣化。
二、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所在,民族音樂寄托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在古代,“樂”和“禮”是歷代統治者最重要的統治工具之一。著名的教育家孔丘先生所說的六藝當中就將“樂”位列第二,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并主張“禮樂治天下”。“樂”在作為統治工具的同時,在客觀上對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現代,人們對民族音樂給出了新的、更貼切的理解,謝嘉幸在《關于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中說道,音樂真切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歡樂,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感、夢幻與理想,音樂是一個民族情感的血脈,也是一種文化意志的靈魂[3]。當人們唱著《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一些抗日歌曲的時候常會覺得熱血沸騰,而它們的曲調久唱不衰,就是因為這些歌曲抒發了中華民族奮起抗敵的情感,體現出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我愛你,中國》《我的祖國》等歌曲中優美的旋律、贊美性的歌詞,激起人們的愛國情懷。積極向上的民族音樂可以樹立人們的民族自信心,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民族音樂還能體現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集中典型地記錄了我們民族的生產、戰斗和情感。原始時期的“陰康氏之樂”是一種人類與自然搏斗過程中產生的最古老的健身舞之一;而《彈歌》則是祖先們在狩獵活動時所做的歌謠,將制造與使用弓箭的過程通過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來;《彝族舞曲》體現了彝族山寨的風情,姑娘與小伙的歡歌笑語;《十面埋伏》描述了楚漢相爭時劉邦如何使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陽關三疊》則再現了西出陽關時人們表現的離別之情[4]。民族音樂有利于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優秀的民族音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與要求,是廣大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優秀的民族音樂能使人們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優秀的民族音樂也能讓我們走向世界。
我國的民族音樂在古代就已經流傳于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并對他們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而在近代,我國獨特的民族音樂繼續發展并傳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們共同了解和接受我們民族音樂的優秀成果,并且得到了肯定和贊揚。民族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中小學生了解、熟悉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必要的,學習我們的民族音樂是必需的。學校是向青少年傳授知識的基地,在中小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對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樹立與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民族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民族音樂教育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而音樂教育是美育中的一部分,學習民族音樂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民族音樂教育還可以讓學生熟悉鄉土音樂,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如印度很早就規定把民族音樂教育的重點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依建立了匈牙利音樂教育體系,成功地讓匈牙利的音樂教育步入世界音樂教育的前列;另外,日本、美國等國家,在他們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所占的比例相當大。由此可見,各國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都很重視,都有讓學生從小就了解本國優秀傳統的意識。而中國優秀文化年代悠久、底蘊深厚,中國的民族音樂絢麗多彩、光輝燦爛,如果我們忽視在中小學廣泛地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沒有建立起一套適合本國中小學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那將是我們民族教育的重大失誤。因此,我國的原副總理李嵐清在考察中國音樂學院與師生代表和部分音樂家座談時提及:“做好民族音樂的普及工作,對發展民族音樂具有長遠的意義,普及民族音樂要從小抓起,讓青少年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蔽覀円斡浝弦惠吀锩业膰谕校訌娒褡逡魳方逃?,大張旗鼓地振興民族音樂文化,讓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上大放異彩[5]。
三、中小學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策略
目前,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足,一小部分人沒有意識到民族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夠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二是有相當一部人認識不到民族音樂的絢麗多姿,總覺得老土、落伍。他們認為要與世界音樂界“接軌”,就非得有“洋唱法”“洋樂器”不可,也只有練這些才“拿得出手”,才有希望、有前途;三是社會音樂文化環境不理想,大量流行歌曲包圍了中小學生,這些流行歌曲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中小學生的鑒別能力;四是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中民族音樂教師的素質水平還不高;五是中小學民族音樂教材不足,教學方法單調。因此,筆者認為要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應該采取以下幾點措施。第一,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要先建立更加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制定更加明確具體的音樂教學大綱,以保障民族音樂教育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應當讓廣大師生認識到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不僅是美育,更是德育,應當在優秀民族音樂的熏陶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二,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中應當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講故事,如把敦煌的“飛天”形象引入當年的《絲路花雨》舞劇中,當時就有一些人覺得舞蹈勾著腳不“經典”、不美,可該舞劇在國外公演時引起轟動,獲得巨大成功。教師可通過該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越具有強烈民族性的東西,越具備獨特的美,這樣的美才更具世界性。第三,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介紹其在世界音樂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例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所演奏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告訴學生:“請大家欣賞,征服了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讓他潸然淚下的曲目《二泉映月》?!币源思て饘W生對民族音樂的強烈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第四,加強民族音樂教育還要與實際相聯系,采取新穎的手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樂在其中。在充滿流行音樂的環境中,讓學生接受他們所不熟悉的民族音樂是不容易的,但如果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著手,可能會事半功倍。例如,教師可以用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辦法介紹琵琶曲《十面埋伏》,先用現在較為流行的《十面埋伏》的電影引入,再與流行音樂《十面埋伏》進行對比,最后將整首琵琶曲播放一遍,并分析和對比各自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饒有興趣地接受這十大古曲之一《十面埋伏》[6]。第五,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是學生的典范。如果教師自己對民族音樂一竅不通或知之甚少,又如何能讓學生學到優秀的民族音樂知識呢?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主動學習民族音樂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第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和媒體手段,搜集有關民族音樂的視聽影像資料,完備民族音樂教育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師資力量和教材的不足,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方面了解民族音樂的知識。第七,注意對學生鄉土音樂知識的培養。鄉土音樂是民族音樂植根的土壤。福建的鄉土音樂是豐富多彩的,泉州的南音,莆田的十音八樂等都被稱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具有很大的影響力[7]。教師可以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向民間的音樂藝術家們學習,以加深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理解,推動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是一件系統工程,要有適合的教學大綱,要有學校的支持,要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還要廣泛培養學生的興趣等諸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才能打開我們民族音樂教育的新局面。
四、結語
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要重視民族音樂教育,特別是要加強中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這是一項基礎教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讓廣大的中小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從基礎上了解民族音樂,養成自覺認識、學習、探索民族音樂的好習慣,并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樂永葆青春、永放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1-6.
[2]佚名.為進一步繁榮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做貢獻:李嵐清副總理考察中國音樂學院與師生代表和部分音樂家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音樂,1998(9):2-5.
[3]謝立新.試析跨世紀民族音樂的基本走勢和趨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3(2):39-42.
[4]廖家驊.音樂的民族情感與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研究,1996(1):13-18.
[5]吳躍躍.論民族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0(3):13-14.
[6]劉宏偉.如何在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J].中國音樂教育,1998(3):19-21.
[7]謝嘉幸.關于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樂研究,1994(2):41-42.
作者:吳蓓菁 單位:福建省福清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