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學策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言技能,使之具備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從教學現狀上看,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如何突破傳統教育的困境,提升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成為了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師們探究的重點,這也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
雖然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推進,但各地區之間的教育改革發展顯示出了明顯的不均衡,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改革成效不明顯。本文以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為切入點,探究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少數民族地區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上仍然與漢族地區有明顯差距,而發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養,因此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少數民族的語文教學是搞好民族教育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逐漸意識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意識到了“素質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作為教師,也應該意識到語文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他們認識世界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一)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低教育資源利用率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并未重視教育資源的管理工作,并沒有將其納入課程教學當中,對其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很多學校缺乏漢語言教材,僅僅通過課本內容進行語文教學,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二)非母語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問題少數民族習慣使用的母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顯著,在漢語的學習當中必然會遇到諸多的困難。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模式上進行調整,不宜一味地照搬漢族學生的語文教學模式。漢語作為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乏漢語應用環境,學生在學習時必然會出現錯誤,此時教師若不優化教學模式,必然影響教學效率。
(三)少數民族的語言觀念少數民族學習漢語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差異與語言習慣產生的沖突,即如何在腦中將漢語轉化為母語去理解。語言觀念的差異也讓學生在漢語學習中需要經歷語序的調整過程,影響了處理信息的速度。在課堂上學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能得出結果,對于理解知識和接受知識也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學策略的優化方案
(一)塑造語言環境,提升資源利用率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環境的塑造。教師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給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但實際結果證明這種方法應進行改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與教師交流的機會眾多,教師可以在課外的時間用普通話與學生溝通,從生活點滴中滲透教學。小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出色,課外實踐也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從細節入手,從課內、課外兩方面塑造語言環境,改善漢語文的教學體系。譬如對于一些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對于課本的理解不足,教師需要使用當地方言輔助授課一段時間,然后逐漸在教學中增加普通話的使用頻率,并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許多教師為了追求教學進度,無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加快教學計劃,這些問題也需要得到改善。
(二)打造語用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從本質上看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即學生學習不圍繞教師的分析,而是從自身的思考中強化理解與體驗,在閱讀中體會漢語的魅力。作為教師更應該成為指導者,立足于民族教育的根本,提醒學生時刻注重漢語的學習。例如在視頻中,讓學生傾聽人物的對話與語言表達習慣,在日常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探究式教育。必要時可以通過合作式學習,了解語用環境,掌握如何正確地使用漢語進行表達例如在學習到一些中國的古詩時,由于詩句的表達方式和手法更注重藝術性,對數民族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古詩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母語,然后通過轉換的方式,通過普通話來講述詩句的內容,可以顯著提升漢語的學習效率。
(三)從文字中了解語言習慣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因為只有學生主動地融入學習過程中,他們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才能根據問題發表看法,并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類涉及歷史事件的小說內容時,教師不妨給學生講述這些文字的表達方式,了解“白話文”的語言習慣,并讓學生通過尋找資料的方式來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更加樂意學習漢語言文化。
四、結語
少數民族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提升學生對漢語的認識,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語言實踐,養成用普通話交流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作為教師也應該注重教學策略的改進,走出傳統教育的困境,讓漢語言的魅力在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擴散。
作者:李貢保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