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色文化對提升文化自信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蓬勃發展,為國人走好復興之路重拾了信心。面對民族危亡,黨如同懸壺濟世的醫者,其形成并發展的紅色文化恰如一針強心劑,為國人帶來了希望。紅色文化的創造者和發展者,敢于剖切阻礙中國思想進步的糟粕文化,以中國具體實際為基點,大膽吸納國外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文化增添活力。紅色文化為文化自信的提升不僅提供理論指導,亦具有實踐價值。提升國人的文化認同度,有利于促進國家文化安全,增強我國文化的海外話語權。
[關鍵詞]文化自信;紅色文化;理論支撐;現實價值
中華文化文脈賡續,在古代輝煌時期,諸使來朝,播撒異邦。如今的中國在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兼顧人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以后,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逐年提升文化發展領域的投入力度,要求全黨全國各界把文化發展放在越來越突出的位置。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1]17文化自信是一種對國家歷史積淀的積極態度,是對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沉淀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肯定,也是對我國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共產黨人奮斗歷程沉淀下的優秀文化的認同。提升文化自信,是對以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紅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連接環節,起到關鍵的理論支撐作用。學術界通常認為,紅色文化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沉淀的內涵相比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略顯單薄,但該文化是共產黨人凝聚力的表現,其囊括的精神品質與文化內涵對國人應對快速變化的國內外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價值。
一、傳承紅色文化對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
既古老又年輕的紅色文化孕育了文化自信。說紅色文化古老,是因為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底蘊,遵循著古代先人處世治人的偉大哲理;說其文化年輕,是因為它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不斷體現中國特色,滿足中國人需要,跟隨時代步伐的產物。它沒有因時代變革而消逝,而是不斷繁衍生息,通過理論的創新來指導實踐活動,指導中國人民應對不同時期的多種難題。
(一)紅色文化繼承并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走在追溯文化自信的歷史長廊,其間必有紅色文化的閣舍印記。紅色文化書寫了近代以來華夏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亡國滅種的危機、開啟了從大國到強國的壯麗華章,而其形成歷程,必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古代人民重視家國情懷的繼承與弘揚。例如,儒家文化強調“和”與“仁”,安居樂業一直是古代人民的期盼與追求。紅色文化繼承了這種情懷,將其上升為一種愛國主義的追求與踐行。紅色文化的產生不僅是革命時期國人憑一腔熱血、懷激情下狠干實干經驗式的總結,而且是代代相傳的以先秦諸子百家之學、宋明理學、乾嘉樸學等等為代表的古人智慧的升華。中華傳統文化在近代時期的發展陷入瓶頸期,被貼上“封建落后”的標簽。新文化運動中,國內馬克思主義早期接受者、宣傳者扛起大旗,率先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綱常倫理、封建專制進行批判,但由于當時環境復雜,社會群眾對現存的生活狀況非常不滿,而新思想的涌入使他們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產生對舊思想過分貶低的過激態度,中華傳統文化面臨被全盤否定的危機。紅色文化的發展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科學世界觀的出現為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方法論。紅色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是中華傳統文化革新的產物,中華文化糟粕部分被舍棄,優秀本質被保留,諸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被國人重新認識,重新解讀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豐富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對提升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紅色文化結合中國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紅色文化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功績,在民族危亡的時刻,黨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偉大的無產階級的可靠性。近代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活躍過很多階級,諸如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等,它們雖然在某種程度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只有中國共產黨適合做中國的領導者,完成上述階級從未完成的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重任。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農民階級難以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和改革派沒有認清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推行了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方略。中國共產黨為滿目瘡痍的中國開出良方,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革命,在這個復雜的斗爭過程中,紅色文化逐漸孕育形成。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必須將其理論與中國人慣有的思維方式進行磨合與對接,尋求連接點,進行話語轉化,才能被中國人接受,并實現本土化發展。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進行話語轉化后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碰撞融合后,得到老百姓認可的文化。例如,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觀點,共產黨人根據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不同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斗爭方法,不斷使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本土化,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紅色文化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中見證了自己、在人民的選擇中見證了自己。在報告中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2]41紅色文化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更好地在中國發揮其作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三)紅色文化的認同推動文化自信的提升提升文化自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對近代推動中國發展的文化的肯定,更是對未來中華文化可以發展壯大態勢的自信。曾經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7。文化的力量不僅是精神層面,還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升紅色文化的認同,就是推動文化自信的提升。西方哲學在實現由認識論到語言哲學的第三次轉向之后,語言的內在能量開始被不斷挖掘,語言哲學可以被看作一個流派,即分析哲學,眾多專家學者開始對語言符號與對象、功能等論題進行深入分析,語言生產力的重要性也逐漸被發掘出來。話語權、價值認同等與語言生產力相關的因素也逐漸被重視。那么,如何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紅色文化的存在就有了重要價值。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有多種表現形式:革命老區的遺址遺跡,影視、書籍文藝作品等等,這些載體相互關聯,為一代代中國人產生著共享情感記憶。紅色文化還被納入到公共文化體系,現代城市中,無論是小城鎮還是城市集群,都會在用多種方式予以紀念,例如,紀念碑、特殊命名街道等。有國外學者曾說:“無論好的還是壞的紀念設施,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復雜的公共機制都是產生我們的共享記憶的重要因素。”[3]這些紅色文化物質載體無論以硬件設施展現,還是以軟件形式存在,均是通過話語形態來表達每一代人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對文化的認同,就是文化的一種自信表現。
二、傳承紅色文化對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文化自信是從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成的,也是在曲折革命實踐中發展提升的。紅色文化不僅通過史書典籍中的文字符號或者實物再現來展現文化自信,還通過在社會革新中發揮實際作用來生動呈現。
(一)紅色文化為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縱觀社會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濟發展必然推動社會發展,催生社會結構的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重要的一條真理。但是,也要看到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在加固上層建筑的同時要把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放在重要位置。曾經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其不光表現在對文化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引,還表現在為改革發展提供價值觀和精神支持。紅色文化的繁衍,在不同時期催生出許多精神品質,建黨時期始于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精神;革命圣地延安形成的延安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力發展航天航空事業時航空工作者所表現出的航天精神等等。這些紅色文化的精神因素,是不同歷史階段應對不同的歷史形勢所凝練的寶貴品格,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年代已逝去,雖然如今沒有硝煙彌漫、血染山河的戰場,但是依然需要奉獻與犧牲精神。從許多感動中國的優秀人物的事跡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有著紅色文化的深深烙印,無私、奮勇、擔當、團結等,這些紅色文化所宣揚的精神品質,是革命年代、也是改革開放年代,更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要弘揚的。我們要清醒認識到,國家正處于社會進入深水區,經濟發展“三期疊加”,更需要發揮紅色文化的作用。加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民就會對政治、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提出更多吁求。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在這個過程中,紅色文化不斷繁衍,適應時代變化,為提升文化自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紅色文化促進國家文化安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快各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產品輸出輸入的過程,必然摻雜文化滲透的成分。西方別有用心者借用文化傳播載體,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西方的各種思潮對青年人產生不小的消極影響。諸如借用多樣化重讀歷史的旗號,曲解歷史,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理論指導地位,否認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新自由主義披上自由的外衣,對我國的經濟政策和方針大加指責,實則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潛行滲透借口。提升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反滲透舉措,發展紅色文化是關鍵支撐,紅色文化可以映襯出這些西方意識形態觀念時常玩弄的概念替換游戲,是不符合中國現實國情,是別有用心的謬論。西方個別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所謂“民主”“自由”的幌子,借用多種手段來推行所謂的正義,并且大張旗鼓地宣揚其所謂的“民主”“自由”,甚至對我國的人權保護指手畫腳,喋喋不休。從紅色文化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不根據具體實際情況考慮問題的教條主義必然會失敗,而且反觀近代以來無數例子,不難發現西方國家作為老師是不歡迎中國這個學生強壯起來的,紅色文化是在西方文化觀念的滲透中不斷發展成熟起來的。曾經指出,發展文化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2]23,紅色文化本來就是這“三來”的產物。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優質東西,但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本質。紅色文化作為保持文化本質而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文化,真正轉變了我國對西方文化的教條性認識,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全盤接受。紅色文化證明,黨知道我國人民需要什么,也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關鍵,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三)紅色文化提升中國優秀文化在世界舞臺中的話語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時間,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今天我們力爭要實現“強起來”,但是在實現“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解決被“挨罵”的問題。我國的國力與日俱增,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個別西方國家生出不舒服心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逢中必反,對我國面對世界難題所提出的中國方案產生質疑。這就要求我們在堅定本國立場的前提下,體現中國智慧和價值,用中外能夠接受的語言來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紅色文化的主要內涵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具有典型的文化傳承價值。當前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不斷以各種形式肆意傳播其價值主張,極盡所能地詆毀我國。在這種形勢下,弘揚紅色文化,不僅是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堅守,更是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展現中國形象,弱化、削除他國對我國的誤解。作為衡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文化自信的提升顯然可以從紅色文化的發展壯大、傳播宣揚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動能。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我們應該深挖其價值,提升對我國先進文化的自信。
[參考文獻]
[1].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1.
[3]阿維夏伊·瑪格利特.記憶的倫理[M].賀海仁,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49.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作者:許婕,葉文亮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