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色文化的現狀與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燕趙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深刻的內涵,西柏坡精神是燕趙紅色文化的中心。燕趙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燕趙地域城市精神,打造燕趙紅色文化品牌,提升燕趙紅色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深入推進燕趙紅色文化的傳承,優化燕趙紅色文化產業布局,推動燕趙紅色文化內涵發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燕趙
環抱于巍巍太行山脈,燕趙大地孕育了一片紅色沃土。其中,西柏坡精神是燕趙紅色文化的核心,易縣狼牙山譜寫了五壯士的悲壯,白洋淀的雁翎隊書寫了抗日戰爭中白洋淀人民的英勇機智。燕趙自古便是著名的交通樞紐、兵家要塞,紅色革命文化更是為其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應深入發現燕趙紅色文化的現存問題,探尋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途徑,提升河北地區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以響應國家文化興國的大力號召。
一、燕趙紅色文化內涵
紅色文化分為廣義的紅色文化和狹義的紅色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領導人民大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切先進文化;狹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形成的先進文化。燕趙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眾在燕趙大地上建設革命根據地、發展紅色政權中形成的先進文化,燕趙紅色文化也因此具有獨特的、鮮明的地域特點。燕趙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兩個方面。一是燕趙紅色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論意思。隨著國家大力倡導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紅色文化的研究意義也越來越重要。學術界對紅色文化的定義、內涵、傳承和發展以及紅色文化的社會價值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燕趙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研究,就是基于全國紅色文化整體研究之上,以燕趙紅色文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的途徑作為研究目的,試圖分析其紅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找出適合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之路,豐富燕趙紅色文化的研究內容,進一步推動中國紅色文化的發展。二是燕趙紅色文化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燕趙自古便是交通要塞、兵家重地,現在的河北省就位處燕趙大地之上。河北省具有鮮明的政治優勢、經濟優勢、地理優勢。政治優勢主要體現在雄安新區的設立,雄安新區是黨中央繼深圳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之后設立的又一經濟特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經濟優勢體現在河北省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迅速。地理優勢主要體現在河北省距離北京、天津等直轄市很近,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這些優勢是燕趙地區特有的鮮明特點,研究燕趙地區的鮮明優勢和獨特的紅色文化有利于促進燕趙地區紅色文化資源整合、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可以進一步體現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精神價值,從而推進燕趙紅色文化的深入發展。
二、燕趙紅色文化現存問題
一是紅色文化整合程度低。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擁有鮮明的地理、經濟、政治優勢,同時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例如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西柏坡、保定易縣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處、保定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白洋淀抗日紀念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保定清苑地道戰遺址紀念館、涉縣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等,這些紅色資源展示了燕趙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的紅色印記,譜寫了一曲曲紅色革命。雖然燕趙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卻存在分散四處的問題。大多數紅色資源都零星分散在城鎮、鄉村中,彼此之間沒有有效的交通途徑可以抵達,參觀學習紅色革命舊址的游客需要游覽不同的城鎮鄉村才能夠感受到燕趙紅色文化的魅力,但是參觀分散的革命舊址只能提供給游客點對點的感受,不能讓游客從廣面上感受到燕趙紅色文化的魅力。因此,燕趙紅色文化資源現階段過于分散,沒有形成線面的連接,沒有做到資源整合優化。二是紅色文化商業化程度過高。燕趙紅色文化不僅存在資源整合程度較低的問題,還存在商業化程度高、商業氣息濃厚的現象。紅色文化景點是紅色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紅色景點的發展可以有效推進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燕趙地區紅色景點眾多,大多數集中在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紅色景點的發展也變得多樣化,然而部分紅色景點的發展卻存在嚴重的商業化,紅色精神不再是宣傳重點,出售紀念品、土特產悄然成為了主要的目的。因此,原本應該得以大力發展的紅色文化并沒有得到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良好的革命宣傳氣氛被破壞,以利益為主的商業文化逐步取替紅色文化,公眾得不到正確的宣傳引導,紅色精神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播。三是紅色文化政府支持少。除了資源整合程度低和商業化氣息濃厚之外,政府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資金支持和重視程度也有所欠缺。相對于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大比例財政支出,政府對紅色文化的財政支出比例相對較小。對于不同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政府給與的財政支持力度也不一致,例如對地段繁華、交通便利所在的紅色景點財政支持更多,維護修繕力度更大,而對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紅色景點財政投入較少,使得一些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資源卻沒有得到重視和充分開發。同時,政府對于紅色文化的保護、維護政策也相對欠缺,對很多需要修繕的紅色資源沒有做到及時修繕和維護,使得原本陳舊的紅色資源進一步退化,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四是紅色文化民眾認知程度低。燕趙紅色文化現存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是普通民眾對于燕趙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的認識較少、認同度較低。不僅當地民眾對本土城市的紅色資源的了解不足,外來人員對燕趙紅色資源的了解更少,這也從側面說明雖然燕趙紅色文化內涵豐富,但是缺乏合理的宣傳,除了對比較知名的紅色景點如西柏坡革命舊址、易縣狼牙山等了解較多,民眾對當地不太知名的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景點了解不深,認同感也不強。例如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大多數民眾了解白洋淀是通過其優美景色、荷花觀賞,但是有很多民眾卻并不了解白洋淀雁翎隊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再如保定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本地的居民對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了解也不多。對紅色文化內涵了解不深,便無法對燕趙紅色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能推動燕趙地區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燕趙紅色文化發展途徑
一是深入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研究。燕趙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其傳承必須建立在深入學習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之上,因此,深入研究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是發展燕趙紅色文化的重中之重。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研究近年來主要集中在燕趙紅色文化的定義、紅色文化的歷史意義、紅色文化的現實精神等方面,雖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欠缺,研究的方法也比較單一。今后在燕趙紅色文化研究中,可以多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從地域文化、史料史實等方面展開研究,深入探究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此外,要依托當地高校、研究所,積極開展各類有關燕趙紅色文化內涵的學術講座和學術論壇,對燕趙紅色文化內涵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意義進行深入探討研究,以此來推動燕趙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二是加強燕趙紅色文化的資源整合與協作開發。燕趙紅色文化一大現存問題便是各類紅色資源過于分散,整合程度較低,由此對燕趙紅色文化進行資源整合是必要的發展途徑之一。燕趙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但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并不集中,有的集中在某個城市,有些分散于各個村落。首先,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應當堅持文化全局的觀念,跳出單一發展紅色文化的觀念,把紅色文化、自然資源、精神遺產融合在一起,打造紅色文化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例如可以把保定易縣狼牙山五壯士跳崖遺址和狼牙山風景旅游結合在一起,或把白洋淀抗日紀念館和荷花大觀園賞荷結合在一起,打造經典紅色旅游路線。此外,鑒于燕趙地區紅色資源地理分布不均,比較分散,在整合紅色資源中應當堅持大燕趙的概念,跳出發展單一地區紅色文化的觀念,盡可能把分散的紅色資源以點線面的形式聯系在一起,加大區域合作開發力度。例如,可以加強西柏坡、易縣、白洋淀三地的區域合作,共同開發紅色文化,減輕紅色文化資源分散的問題,從而真正推動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三是建設燕趙紅色文化產業化,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燕趙紅色文化現存的另一大問題便是紅色文化景點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兜售紀念品、推銷土特產、開發餐飲等現象削弱了一些紅色景點革命精神的教育意義。首先,燕趙紅色文化發展中應當借助市場經濟的作用,突出燕趙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打造“西柏坡精神”“紅色燕趙”“雁翎隊精神”等特色,突出燕趙紅色文化的品牌優勢。大力取締紅色景點區過度的商業化活動,合理規范紅色紀念品和當地土特產的銷售渠道,統一管理、統一定價,不過度消費紅色文化。此外,打造燕趙紅色文化品牌不能只著眼于紅色景點、紅色旅游,也要放寬視野,把紅色產業推向紅色文學、紅色影視方面發展,在燕趙地區打造紅色文學、影視創造基地,加快燕趙紅色文化品牌的創立,把燕趙建設成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新之地。四是加大燕趙紅色文化宣傳投入,提升燕趙文化魅力。首先,政府對于燕趙紅色文化的政策支持不足和財政支持不均衡也是燕趙紅色文化發展的一大問題。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合理規劃燕趙紅色文化資源,不能僅靠地方財政支出,還應當從市場角度著眼,大力開發燕趙紅色文化品牌,吸引市場資金流入優秀的紅色文化項目中,利用市場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最終再以文化品牌的形式返回市場。其次,燕趙紅色文化的宣傳也稍有欠缺。現有的燕趙紅色文化宣傳主要還是以傳統的媒介為主,如電視、報紙、廣播等,但是傳統的宣傳方式覆蓋面較窄,受眾單一。宣傳燕趙紅色文化應當利用互聯網新媒介,微博、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覆蓋面更大,且受眾范圍較廣,尤其是青年人更容易接受。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可以讓民眾真正參與到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增強民眾對燕趙紅色文化的認同,促進了燕趙紅色文化的發展。
作者:夏青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商務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