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互聯網語境下科普載體及內容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微信、微博以及手機客戶端APP等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傳統點對多的傳播結構被點對點和多對多的傳播結構所替代,信息呈現形式以及獲取方式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本文從傳播學、符號學的角度探討了科普信息傳播應遵循的規律,并指出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的科普創新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技術層面科普應用平臺的研發;另一個是內容層面即科普信息的“轉化”,只有“雙管齊下”形成合力,科普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科普平臺
一、信息接收從固定場景到“去時空化”
大眾傳播媒體時代,由于受傳播媒介本身條件的限制,電視、廣播以及報紙都存在極大的不足,如,信息傳播轉瞬即逝,不易攜帶保存、時效性差,等等。其信息接收場景(時間和空間)一般也比較固定,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因媒介技術的革新(傳播介質和傳播結構的改變),信息呈現形式和獲取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受眾獲取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成為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上下班途中、辦公室以及餐廳等任何場所獲取信息,“去時空化”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渠道及平臺多元化的媒介生態系統中,個體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和方式獲取自身所需信息,而且獲取場景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和靈活性。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1];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截至2016年7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04億戶,其中4G用戶總數達到6.46億戶[2]。急速擴大的網民規模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全面普及,在改變媒介接近性和使用性的同時(隨時隨地),也為科普載體及內容的創新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
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因自身條件限制(時效、版面、管制等),信息傳播呈現出大眾性、強制性及單向性的特點。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以及手機客戶端APP(“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傳統點對多(onetoall)的傳播結構被點對點(onetoone)和多對多(alltoall)的傳播結構所替代。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方式具有明顯的及時性、便捷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其信息內容呈現一般具有碎片化和娛樂化的傾向。在移動互聯網語境下,受眾個體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耐性,嚴肅呆板說教式的傳播遭到了網民的抵制,伴有放松娛樂的淺閱讀成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而受文本表現形式的影響(簡短、深度缺乏),個體閱讀思維方式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跳躍性。傳統閱讀都是從頭看到尾,即從第一頁閱讀到最后一頁。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一般通過標題來決定是否打開某一篇文章,而且,從哪里看起,到哪里結束,也都由受眾個體自己來決定。同時,手機客戶端(APP)的興起,也讓信息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就是說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獲取信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喜好來選擇閱讀什么,而信息如何呈現(文本的編輯),也決定著傳播能達到怎樣的效果。此外,“多模態話語”[3]也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一個新形態。即信息內容呈現不再是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一種集文字、圖片以及音視頻為一體的多媒介文本聯合編碼。這種傳播形式因融合了不同媒介信息傳播的特性(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同時切合了當下新媒體生態環境下的話語表達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傳播效果。宋勇銳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科普載體及內容創新研究三、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科普創新的路徑媒介技術的革新,改變了信息原有的傳播規則,也讓信息獲取“去時空化”成為可能。當然,將科技資源、科學知識搬上新媒體,簡單地進行數字化并非就說實現了科普的創新。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科普的創新應從技術和內容兩個方面著手。技術層面,科普應用平臺的研發不能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復制與重復,而是要突出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內容層面,科普信息的傳播必須與移動互聯網的傳播結構和語境相切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適合的話語方式對科普信息進行“轉化”,即對科普信息進行“二次編碼”。只有充分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將科普內容的呈現與科普應用平臺研發相結合,才能實現媒介融合與信息傳播的無縫對接,最終產生1+1>2的效果。
(一)技術層面科普應用平臺的創新和研發科學實踐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同樣,作為科普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普應用平臺的創新和研發也必須從科普信息化的內涵和外延出發尋求突破。關于科普信息化的概念,國內學者有多種提法,學者王大鵬等認為科普信息化是“將科學知識通過媒體化的手段傳遞給受眾,從而實現公眾理解科學和參與科學,并最終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途徑和方式”[4]。胡俊平[5]研究團隊則從理念與技術、生產與傳播、利用與效應三個維度對科普信息化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前者定義雖然增加了媒體化的表述,但實質上依然沒有擺脫官方主導、單向灌輸的特點。而后者則涉及受眾參與、平臺搭建以及機制建設等多個層面,當然,較之前者,該定義觀察和理解的維度增多了,但太過龐雜,缺乏概念應有的簡潔和清晰度。結合中國科協[6]有關表述,本文在這里也作了更精確的嘗試,我們認為,科普信息化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組織或個人,利用新媒體技術向受眾傳播科學知識,并與科普對象進行互動,不斷完善科普內容,從而達到理解科學、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一種動態的傳播過程。之所以定義為一種動態的過程,是因為在互聯網語境下,任何傳播都具有互動和共享的特點,而且科普的過程也是科學知識、傳播形式不斷糾正、更新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體現的是平等交流,公眾參與的特性。如知乎、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都是全民參與科普,共享知識的經典案例。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5.1%,而微信、QQ成為手機端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大APP,比率分別占到了79.6%和60.0%。這也進一步說明,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然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且“泛社交化”成為增強用戶粘性,穩定受眾數量規模的一個核心要素。因此,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科普應用平臺的創新和研發,也應該具有互動(社交化)、開放、共享的特點。這就要求技術研發者要用“社交化”的思維去開發平臺,進一步降低用戶參與科普信息傳播的門檻,讓所有科普對象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成為科學傳播的參與者、主導者和踐行者。此外,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全面普及以及個性化智能穿戴設備(iwatch、VR頭盔、谷歌眼鏡、智能手環等)的興起,科普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將成為科普應用平臺未來研發的一個新趨勢。我們以“即刻”[7]手機客戶端為例,受眾下載該客戶端(APP)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求定制所需信息,如可在眾多話題中選擇“蘋果新動向”、“食品安全重要信息提醒”、“Google重返中國進展”等等極具個性化的信息。在移動互聯信息時代,受眾都是極具差異化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需求。而常規網絡化科普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要么大雜燴式呈現,泛而不精;要么內容選擇極端化,專而不廣。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研發具有個性化定制的科普應用平臺,來滿足受眾的差異化需求。每個受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求進行科普內容的定制,如在諸多話題中選擇科技、健康、醫療、軍事等等感興趣的內容。要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拉取”,一是減少傳統科普資源的內耗,二是降低受眾獲取科學知識的成本。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科普應用平臺的研發除了運用“社交化”思維外,還要具有敏銳的市場意識,即“用戶思維”。如,客戶端因理念、技術不純熟而產生的bug(安裝后閃退等現象)以及頁面美化、交互性不足等問題,都不同程度上成為決定受眾選擇繼續使用客戶端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平臺的研發者必須摒棄“傳者中心論”的思想,要更加注重受眾的信息反饋,突出受眾地位,不斷完善科普內容和形式,持續提升科普應用平臺的“用戶體驗”,促進科普資源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科普載體的創新和發展。
(二)內容層面科普信息的“轉化”內容層面講的科普信息的“轉化”,實質上就是科普信息的“二次編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認為,“二次編碼就是語言的轉換和文化的對接”[8]。移動互聯網語境下信息傳播介質和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其相應的話語表達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科普信息的呈現就必須適合新媒體生態環境特征,其所表達的內容也必須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相對接(去中心、解構及娛樂等)。移動互聯網語境下話語方式的變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媒體符號文本呈現以及敘述方式的變化;另一個是網絡流行語在新媒體編輯中的應用。
1.媒體原有符號文本呈現及敘述方式的變化我們以2016年11月21日中國氣象局官微對于北京初雪天氣預報的道歉為例,來感受一下這種變化。原文如下:原定于今天來的暴雪,因半路氣溫過于熱情,把“白茫茫”變成了“濕漉漉”!這場雪如果下大了肯定不小,如果下小了也肯定不會大,請市民原諒!老天爺不容易,氣象臺就更難了!具體情況等下完后氣象臺會向市民匯報。氣象臺溫馨提醒:今天下午如果不下雪,明天不下雪的話,這兩天就沒有雪了。氣象臺鄭重勸告美女們最近幾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風不正經!(捂臉的表情包)中國氣象局在微博上的道歉,通俗、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新媒體話語方式。這組文本在呈現過程中用到了大量擬人化的修辭,如“熱情”、“撩”、“不正經”等,而這種略帶調侃的話語方式不但沒有引起誤解,反而受到了網民的瘋狂追捧。據統計,截至2016年11月24日,“中國氣象局的道歉”在百度搜索指數達到了172701次,且排名第一,其傳播效力非常驚人。該例子可以說是話語生態改變之后媒體符號選擇和敘述方式變化的一個有力證明。當然,我想要在此強調的是,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科普,不是說把科普內容(科學知識)娛樂化,而是對科普信息傳播中的符號選擇和文本敘述方式進行符號學意義上的“雙軸操作”[9](聚合關系:符號選擇;組合關系:符號呈現),簡言之,就是用新媒體話語方式對科學知識進行“包裝”,以通俗、有趣的形式針對科普對象進行傳播。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碎片化和娛樂化的特性要求獲取信息不能只具備某個單一的功能,而是要具備獲取知識、放松身心和娛樂等多個功能,只有滿足受眾的綜合性需求,傳播的效果才能最大化,科普也就能“事半功倍”。
2.網絡流行語在新媒體編輯中的運用新媒體話語方式另一個變化就是網絡流行語在新媒體編輯中的運用。我們以“科普中國”微信平臺一則標題《開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嚶嚶……我可能有個假爸媽”》為例,“我可能××假××”是2017年1月份開始流行的一個網絡符號文本,經過網友的“二次創作”,該文本迅速的在各大網絡社群和媒體中散播開來,其他變式還有,“我可能是個假老師,我可能讀了個假專業……”“我可能××假××”句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該流行符號內部具備了“流行語義”,而流行語義則是流行語能夠廣泛傳播的動因,也是其成立的必要條件。學者李明潔認為,“不管借由哪一種手段,成功的流行會通過象征性的方式巧妙的反映出不斷變動且具有高度自我參照性的集體張力或情緒,這種集體張力或情緒就是流行語義”[10]。換言之,就是說,某種符號并不是因其出現的數量和次數多就可以作為流行語,出現的頻次高,只能算作網絡熱詞。科普中國微信平臺這篇文章,內容講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重點闡述了“主動比較”和“被動比較”優缺點,運用該符號文本,則巧妙傳達出了“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很喜歡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被動比較”的問題。因此,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的科普內容創新,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對符號選擇及文本敘述要有一個主觀能動性上的認識和把握,能夠對已經出現和即將出現的網絡流行語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且能將各種具有“流行語義”的網絡符號與科普宣傳結合起來。二是要掌握科普信息傳播中符號生成及意義傳播機制。科普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各種媒介傳播的特性(圖像、文字、視頻等),能夠巧妙的對各種符號文本進行編碼和結構安排;要全面掌握各種新型傳播形態的技巧(如多模態話語),能對各種科普資源進行“二次編碼”和“深度創作”。從根本上改變內容(舊的呈現形式)與平臺不相適應的現象,推動媒介深度融合與科普信息傳播的無縫對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科普”。隨著媒介技術的革新,新媒體對我們的行為及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為科普載體及內容的創新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運用傳播學、符號學等學科理論對信息接收場景的變化及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做了分析,并嘗試通過實例探討了科普信息傳播應遵循的規律,指出移動互聯網語境下的科普創新,不僅要在技術層面對科普應用平臺進行研發和創新,更要注重科普內容的“轉化”,為科普創新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7(1).
[2]夏旭田,苗圩.中國手機用戶已超13億,6.46億為4G用戶[DB/OL].
[3]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4]王大鵬,劉小東.科普信息化初探[J].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一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2014(8).
[5]胡俊平,鐘琦,羅暉.科普信息化的內涵、影響及測度[J].科普研究.2015(2).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關于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意見[DB/OL]
[8]魏永征.對外傳播的“赤子”和“二次編碼”論——讀陳曼麗新著《國際傳播學教程》[J].新聞記者.2007(1).
[9]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
[10]李明潔.流行語的概念梳理與符號學的新觀察[J].符號與傳媒2012(1).
作者:宋勇銳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