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女性學域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遼東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摘要:依據“女性學”理論,探解女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啟迪路徑。將性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女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女性學;女大學生;價值觀
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2016年底,在中央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就要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就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而言,據《中國婦女教育發展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女大學生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可以說,未來的她們無疑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對當今社會的復雜變化,各種思潮的激烈碰撞,面對審美看法、學業態度、就業選擇、自身安全意識、婚戀價值觀等關乎今后人生方向的重要考量,女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困惑和彷徨。本文擬從女性學域提出對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的探解路徑,將性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的提出
2015年,復旦大學國家網絡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上海開放大學信息安全與社會管理創新實驗室、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2]針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婚戀觀展開全面調查,調查數據顯示,40.2%的人會關注女大學生是否應該接受被包養這樣的道德倫理問題;廣州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則顯示,59.2%愿意嫁給富二代,理由是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走捷徑……[3]當今中國,恰逢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在急劇社會變革的同時社會問題叢生,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沒有相應帶來性別平等情況的改善,相反情況可能不進反退。在很多人都說“在中國男女已經足夠平等了”的時候,數據顯示卻給出人們另一個答案:世界經濟論壇的《2016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中國排名第99位,再創新低[4]。這說明當前中國社會的整體氛圍對女性來說并不理想:從出生時的“弄瓦”①、非自然選擇性別;入學時失學女童增多、未成年人性侵頻發;就業時面臨的職業性別隔離和性別歧視、職場性騷擾、升遷發展的玻璃天花板;面臨婚姻時的剩女難嫁、老公出軌、家庭暴力、離婚貶值……面對如此不樂觀的現實狀況,女大學生更多的是困惑和手足無措。整容之風盛行、婦女回家的呼聲漸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越來越有市場,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引導遇到了新的挑戰。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觀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我們;另一方面,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轉型發展,各種思潮匯聚、各種誘惑出現、各種欲望涌動,不斷制造出新的女性社會問題。鑒于此,針對目前女大學生中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問題,需要依據女性學理論來探解這些問題,將性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女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女性學①(Women’sStudies),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高校,如今已經成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學科。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要求男女學生通修的性別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早已經在普通大學開設。而中國的女性學研究起步較晚,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婦女女發展綱要》(2001—2010)規定高校開設女性學課程為重要發展目標。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學專業確定為高校新增專業,并開始招收首屆普高本科生②,學位授予門類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同屬法學門類,女性學專業正式進入國家教育體制。進入21世紀后,我國很多高校開設了女性學課程,將性別教育貫徹到高校,通過以性別為視角看待身邊的人和事,貼近女大學生日常生活與成長成才的實際,為其釋疑解惑,對女大學生走入社會后面對擇業、婚姻、家庭等問題有很大幫助。為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和自身發展提供指導和建議,培養大學生男女平等、兩性和諧的價值觀念和女性獨立自主的人格特點,傳播先進性別文化。
二、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分析
在女性學域探解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將性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我們要考慮三方面的基本問題,一是培養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意識,加強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角色意識建構,需要以社會性別理論為基礎;二是要加強女大學生的性別觀教育,需要以馬克思關于婦女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三要培養女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為基礎。因此,本文在研究各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社會性別理論、馬克思主義女性解放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石。
(一)社會性別理論
社會性別理論,是1976年由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Rubin)提出的。“社會性別”在英語中為“gender”,它與“sex”是相對的。Sex指的是與生俱來的男女生物屬性,兩性存在著性染色體、荷爾蒙、腦結構等純生理方面的差異,是生理性別,自然存在物;而社會性別是通過社會實踐的作用發展而成的在角色、行為、思想和感情特征等方面的差別,是社會文化在二者生理差異的基礎上,對二者行為角色、氣質特征以及社會地位和分工等的社會期待,是文化構成物。社會性別一詞用來指由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5]。通俗點說,社會性別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男子氣和女人味的社會既定角色模式。比如:男孩和女孩從出生取名的不同;從小喜歡顏色及愛好的不同;成長中性格堅強與柔弱的不同;成年后社會責任的期待不同……所以,世界女性主義運動的教母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一語中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也就是說,社會性別的男女,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由后天的社會文化制度造就的男女,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人為賦予的性別。而這種人為賦予的社會性別差異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正是這種社會文化制度造成的男女性別差異導致了男女不平等。社會性別理論對這種不平等提出挑戰,為兩性平等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女性主義就是女性尋求自身權利的過程。哲學家尚塔爾•墨菲則用一句話來概括:“對我來說,女性主義就是婦女為平等所進行的斗爭。”國內一些女性學研究學者認為,從價值觀培養角度出發,男女平等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應該涵蓋在高校教育之中。通過規范高校性別教育的內容,構建社會性別教育的文化,來化解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性別困惑。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女性學”課程,普及社會性別理論,消除女大學生對女性主義的誤解,糾正女大學生性別意識偏差,加強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角色意識建構,使她們從“男優女劣”“男主女從”的自卑性別心理中走出,不再在潛意識中把自己定位為“性別弱勢群體”,從平等意識、差異意識、協調意識三個維度去建構包括性別觀念、性別角色定位在內的健康的社會性別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有之義。
(二)馬克思主義女性解放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專門的系統論述女性問題的著作,一般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論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經典作家文章中有關女性問題論述的重要概括和經典總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性解放思想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著手,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通過獨特的實踐道路,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女性解放問題進行了可貴的探索,闡明了女性之所以受剝削和受壓迫的根源,指出了女性實現解放和發展的道路。為全世界女性解放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對性別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馬克思主義女性解放理論深刻強調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女性解放的前提、基礎、條件、內容以及女性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和歷史地位。馬克思曾經指出:“每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6]這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爭取平等地位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對傅立葉“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7]這一觀點很是贊同。女性解放既是女性自身的事業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只有女性的解放事業實現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才能實現。而所謂的女性解放,是指女性不再受父權的壓迫,首先在經濟上獨立,進而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和男性實現平等,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無疑這將是人類史上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解放事業。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指“主體(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選擇和攝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種能動活動。”[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作為一種接受客體對接受主體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和接受的過程,是內化與外化相統一的過程。通過有效的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就可以被內化為接受主體的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9]這個接受包括知識層面的接受、信念層面的接受以及行為層面的踐行三個維度。那么,在女性學域來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就要求教師對社會上一些性別歧視的現象進行分析,引導女大學生客觀地審視生活中出現的性別問題,使她們正確看待不同性別主體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及其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從被動接受到主觀能動接受,從對自身行為模糊困惑到對人生規劃有一個清晰定位,最終達到行為層面的踐行———也就是形成科學的性別觀,進而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女大學生價值觀問題探解路徑
在女性學域來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讓女大學生接受系統的性別教育,可以使在校女大學生增加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了解,促進對踏入社會后面臨問題的反思,使她們今后在面臨一些貼近女大學生日常生活與成長成才的實際,諸如性別角色、交往安全、就業發展、身心健康、戀愛婚姻、分手失戀、離婚權益、家庭暴力等諸多挑戰時能夠自信從容、處變不驚,豁達面對,冷靜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惑。
(一)引導培育女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觀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從審美角度對客觀事物和現象所進行的價值把握。在現代社會,女性被物化被商品化:女大學生找工作要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富豪相親要美女沒有性經歷;小三兒要年輕貌美才能上位……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獲得有利的身體資本,為了在婚姻生活中戰勝入侵者,為了逾越現有的身份嫁入豪門改變命運,女性不惜整容、隆胸。如果說三寸金蓮是對女性的壓迫和踐踏,那么隆胸、整容與之又有什么區別?在女性學域來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明白社會上這種扭曲的審美現象是把女性當作商品,是對女性尊嚴的一種消費,是資本主義和父權制對女性新的剝削壓迫手段和形式。引導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欣賞藝術培養氣質,培育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懂得心地善良、樂觀自信、關愛他人才是真正的美。
(二)引導培育女大學生正確的職業觀
職業觀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對職業的態度和追求,是其在職業選擇方面的人生態度表現。對女性來說,首先要有自己的職業,經濟獨立不依附于人,人格才能夠獨立,獲得尊嚴。現代女性大多接受高等教育,實踐證明在智力、能力上并不比男性遜色。但是,在就業市場上女性經常受到各種或顯性或隱性的性別歧視,在職業升遷上也仍然存在著無形的“玻璃天花板”壓抑。甚至有一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點甚囂塵上,更有政協委員提議“婦女回家”。女性“生活在男人強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當中。”[10]25在這些落后傳統觀念的潛移默化下,在這些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價值偏差的影響下,女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呈現出了功利性、從眾性等特點。在女性學域來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明白女性要從他者走向自我,不僅要像恩格斯所說的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要有主體意識,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有獨立自信的人格,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女性自我。
(三)引導培育女大學生正確的婚戀觀
婚戀觀是人們對戀愛婚姻的態度、看法和行為傾向,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是個體的價值觀在婚戀問題上的體現。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舊觀念交替,傳統價值觀受到西方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得女大學生的婚戀觀趨向開放化和多元化。戀愛對于大學階段來說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如何處理學業和戀愛的沖突,上大學就是為了將來找個好老公嗎?如何對待婚前性行為,未婚先孕了怎么辦?失戀了是不是人生的天空就塌了?這些跟父母和老師難以啟齒的問題令大多數女同學困惑和苦惱。在女性學域來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如何與異性相處,承擔起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學會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和避免在戀愛中受傷害;理智對待感情,調整戀愛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處理好戀愛與學業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婚戀觀。近年來,在新時代新理念的沖擊下,“大叔控”“試婚”“閃婚”這些與婚戀相關的詞是屢見不鮮。“釣金龜婿”“傍大款”“包二奶”等現象也是司空見慣。這些現象、觀點和爭議對當代女大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開設“女性學”課程,讓女大學生明白只有自身獨立才能獲得有尊嚴的生活,不能依附于他人。正如波伏娃所說:“這條路很危險,因為他一旦踏上這條路,就會被引向被動、迷惘和毀滅,成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將會受挫,其各種價值將會被剝奪。”[10]9新的《婚姻法》頒布后更是證明,只有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財富才會給自己安全感。比找一個能給自己幸福的人更重要的是,學會給予自己幸福。而經濟的獨立、生活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則是獲得幸福的必備條件。所以,對于女大學生,在學好本領、成就事業的同時,培養正確的戀愛觀、金錢觀和幸福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女性自身獨立的人格,才能成長為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青年。
(四)引導培育女大學生的“四自”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總則”中規定:“國家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現代社會的女大學生而言,自卑、依賴他人,仍然是需要克服改進的弱點。引導培育女大學生的“四自”精神,才能樹立科學的性別觀,不因為性別而自卑脆弱、怨天尤人,面對性別歧視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不盲從不屈從,善于發現自身性別優勢,勇敢樹立性別自信;在大學里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在就業市場上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做到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不需要依靠別人和取悅別人,能夠客觀地評價自身性別的優劣勢,正視性別差異,珍視性別尊嚴,摒棄社會上的物質拜金的觀念,抵制消費和物化女性的行為。培育女大學生的“四自”精神,引導樹立科學的性別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她們的主體意識,更好地促進女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國務院《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高等學校女性學課程普及程度提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性別意識,加強社會性別理論培訓,加強婦女理論研究和高等學校女性學學科建設。提高女性學學科等級,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女性學專業或女性學課程,培養女性學專業人才。引導學生樹立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11]重視高校的女性學課程建設,通過女性學課程教育來加強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命題。
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希望依據女性學理論,從女性學域來探解女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問題,將性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通過在高校開設“女性學”課程,幫助女大學生增強自信、擺脫自卑、學會自我保護和保持經濟獨立、實現自身價值;指導女大學生正確對待異性關系,處理男女兩性的矛盾和沖突,對將來走上社會后如何承擔好各自的社會角色進行思考;引導女大學生在面對新的女性問題時,秉持科學的立場和應對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她們能夠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以自由、獨立的女性精神,平衡好事業和家庭的關系,既能夠肩負起自身社會責任,又能夠實現自身社會價值,從而能夠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推動社會和諧有序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2]復旦《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EB/OL].
[3]廣州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近六成要嫁富二代[EB/OL].
[4]何農.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N].光明日報,2016-10-25(01).
[5]譚兢常,信春鷹.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95:14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7]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9-250.
[8]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9]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
[10]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11]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EB/OL].
作者:程銘莉 單位;遼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