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較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和老子的哲學思想中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本思想,他們都十分重視人類的生存生活利益,特別是對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尤為關注。但是,馬克思和老子的人本思想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本文旨在研究二人思想中各自所包含的人本思想并探尋兩者的差異。
【關鍵詞】人本思想;馬克思;老子;比較
人本思想是一種以人為本,強調人類幸福,以人類生存生活利益為中心的思想。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當時的孔子還是老子,在他們的思想中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本思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更是把人本主義推到了高潮。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本思想日益成為一種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管理領域,人本管理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運用;在教育領域,教育者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醫學領域,人本精神與人文關懷思想更是成為醫生職業道德的重要部分。
一、馬克思的人本思想
隨著人本思想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馬克思思想中包含的人本思想也漸漸走入了學者們的視野。馬克思的人本思想被學者們聚焦突出、重新詮釋和豐富發展??v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思想史,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一直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貫穿其中。翻閱馬克思的著作———無論是被奉為經典的《資本論》或是廣為人知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本思想皆隨處可見?!盀槿祟惖男腋:臀覀冏陨淼耐晟啤币恢笔邱R克思的人生目標。盡管馬克思晚期的思想與早期已經有很大差異,但是其中以闡發、解放和實現、發展人為目標的人本思想一直貫穿其中。趙敦華認為,“以人為本”始終是馬克思的理論的價值取向。他提出:“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應該肯定馬克思具有人本主義。”“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是通過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對傳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意義上的人本主義的批判,在創立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被確立的理論原則。因此,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是唯物史觀和他的整個思想的導向原則和價值標準?!睂嶋H上,無論是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唯物史觀還是“異化”理論當中,都體現著他深刻的人本思想。詳細來說,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在世界觀的構建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主體地位正是在人和物的實踐關系之中確立起來的。他認為,過去的幾種思想都不能夠真正回答“人究竟處于世界上的何種位置”這個問題: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在舊唯物主義中消逝,唯心主義僅僅片面的發展了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動性。所以,他在進行世界觀的構建時,獨辟畦徑,創立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把實踐看作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基礎,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人的主體地位得到確證。實踐的主體能且僅能是人,因此,無論在何種層面上而言,此種提法必然的將人為中心、為主體作為了前提。第二,在唯物史觀中,馬克思極其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上所做的貢獻,他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這樣說道:“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痹隈R克思這里,他將人民群眾看作是歷史的主要推動者,這也就意味著,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真正的主體是創造歷史的人,而不是“歷史”。第三,在價值觀上,馬克思明確的區分了人與動物不同的價值追求。他認為,實踐活動不但是人遵循規律的活動,而且也是合乎人的目的的活動。他說道:“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在這里,有目的性的、合乎規律的主體仍然是人。第四,在構想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時,馬克思提到,共產主義社會下的人,應當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真正自由的人。他認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標志之一,并且這并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他自己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之上的可以確證的未來。也就是說,在進行共產主義社會的構想時,馬克思已然將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價值取向和本質規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在科學社會主義中再一次得到確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在馬克思思想中的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他的主體性地位:無論是在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亦或是科學社會主義之中。也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得以貫穿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之中。
二、老子的人本思想
正如本文開頭所提到的,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正是當時提出人本思想的思想家之一。在老子的《道德經》之中,就包含有大量且深刻的人本思想。老子將人作為了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甚至從形而上學的高度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重新審視,這也使得他的人本思想當中蘊含著特別的生態倫理內涵。具體來說,老子的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整體思想中的四個方面:第一,老子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痹诶献舆@里,他通過“道”的概念將人的主體地位在自然界中凸顯出來,甚至和天地道并列稱為“四大”,大大提高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可以與天對抗、與道對抗,他還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也就是說,盡管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但這種主觀能動性是在尊重天地規律、萬物自然的前提下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恣意妄為的主觀能動性。這看似和老子前面所說是相悖的,但是只要深入思考就可以了解,這不但不沖突,而正是老子的辨證思想的深刻體現?!暗莱o為而無不為”,在老子這里,順應自然、順應“道”實際上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大的發揮了,也只有在“道”的范圍內,人才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二,老子十分關注人的生存生活權益。老子云:“夫兵者,不詳之氣,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痹诶献涌磥?,戰爭是不符合“道”的,是破壞“道”、殘害人的生命的行為。在戰爭中喪命的人———無論是敵人亦或是友軍,都應當得合適的葬禮,并且要“以悲哀蒞之”。老子認為,生命是無價的、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存的權利。在生命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老子思想中人本思想最直觀的體現。第三,老子形而上學地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闡釋,他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不是來自于道的,人亦如此。在這樣的前提下,人與道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人的本質即為自然,因此,人的本性就是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那么,在老子當時所生活的禮樂崩壞、戰亂頻發的時代,人的生活狀況就是不符合老子所說的順應自然的狀態的,他甚至極端的認為仁義禮智信也是人的不自然行為,同樣是造成混亂狀況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礎上,老子在深刻反思了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后,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見素抱樸”的圣人價值觀。第四,同馬克思一樣,老子在最后也提出了自己關于理想社會的構想藍圖,即“小國寡民”的社會構想:“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边@個老子所構想的桃花源,正是對應于老子所說的人的本性就是回歸自然的狀態的理論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老子在形而上學的層面來理解人的本質,進而得出回歸自然才是人最好的狀態。在此基礎上,強調人的地位、關注人的生命、闡釋人的本質、構建理想社會成為了老子人本思想的四個方面。
三、馬克思和老子的人本思想差異
第一,人的本質理解上的差異。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上的。因此,在馬克思這里,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由社會關系所決定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的人是處于實踐之中的、不斷的創造世界和改變世界的人,因此,他更看重人的社會屬性,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僅僅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承擔者,而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屬性是在實踐和社會關系之中得到確立的。而老子恰恰相反,正如上文所說,老子認為人來自于道,萬事萬物皆為道所生,所以道性即是人性,道的本質即是人的本質。正是由于二者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的差異,造成了二者人本思想上的其他差異。
第二,人與自然關系的差異。在馬克思這里,他不但將人的本質與實踐聯系起來,唯物的闡釋人的本質,而且他更是將人的本質與社會歷史發展聯系在一起,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和自然界辯證統一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人類最終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核心就是消除異化,實現人的本質與自然界的辯證統一。共產主義社會“決非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即人的采取對象形式的本質力量的消逝、舍棄和喪失”,“相反地,它們毋寧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是人的本質對人說來的真正的實現”。因此,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就一定要對異化了的對象世界進行揚棄和回歸。但是在私有制社會下,私有財產是將人變為“異己的非人的對象”的根源,自然而然的,對對象世界的揚棄轉化為了對私有財產的揚棄,“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異化,都表現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個與他不同的人發生的關系上?!笨梢钥闯?,任何異化都依賴于社會關系,社會是人類發展的必經階段。最后,到達共產主義社會,“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惫伯a主義社會是擺脫了異化的,取消了人和自然界的對立的,實現了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辯證統一的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成為了真正的人,自然界也成為了真正的自然界。就像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會(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痹隈R克思看來,人類未來的發展和自我完善必須實現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辯證統一。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單純的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生存生活利益而犧牲其他一切,人類生存生活利益、人的幸福和發展必須是在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過程才能得以不斷實現。
盡管同樣是提倡回歸自然,但是老子和馬克思所說的回歸自然又是不一樣的。馬克思和老子關于人的本質上的理解差異,決定了他們人和自然關系的差異。馬克思的回歸自然是消除異化,達到人和自然的辯證統一。但是在老子看來,人本身就誕生于道之中,道生萬物。人之所以成為社會中的人,皆是由于后天的賦予,而實際上這時候的人已經不是一開始的人了。正如老子自己所說,無論是人們所歌頌的仁義禮智信還是保護人們的法律體制,反而恰恰是造成禮樂崩壞、戰亂頻發的元兇,是給人的生活帶來不幸的根源。因此,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人們應該做的是回歸到自然當中去。在老子的人本思想中,人和道,即自然本身就是同一的。第三,人的發展方向上的差異。由于馬克思和老子關于人的本質的不同闡釋,也就決定了人類要獲得自身的幸福,所要行走的發展道路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同樣體現在他們關于理想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構想之中。在馬克思這里,共產主義社會下的人,應該是自由的、全面發展的人。人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發展自己的興趣,實現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擁有平等的自由和生命權利。自由而全面是每個人的發展方向。但是到了老子這里則恰恰相反,老子認為,人應該回歸到自然之中。因為道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人只有回歸自然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人。老子極端的提出,人不應該遵循現世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更沒有必要制訂什么法律宗教,唯有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才能夠真正達到人類的幸福和發展。而“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正是老子所構想的人回歸自然后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四、總結馬克思和老子的思想中都蘊含著深刻的人本思想,盡管由于對于人的本質的闡釋的差異,二者的人本思想不盡相同。但是其中也不乏共同之處,例如對于人的生命權利的尊重、對于人的地位的強調等等。理解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中的差異,對于理解東西方文化在人權、福利、社會構想方面的差異都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中華書局,20011.
[3]李紅波.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研究的兩個問題概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48-51.
[4]趙興良.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13(9):21-25.
[5]趙敦華.西方人本主義的傳統與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28-32.
[6]劉歆立.《老子》人本主義思想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1):85-87.
[7]蔡正孫.馬克思和老子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比較[M].首都師范大學,2005.
[8]張志芳.論《老子》的“柔弱勝剛強”[J].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44-49.
[9]潘玉華、饒春.《老子》與人本主義和“以人為本”[J].學園(教育科研),2012(7):58-59.
[10]韓林合.簡論老子的貴身思想[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4-19.
作者:趙琦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