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圖技能培養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地圖技能培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良好的地圖素養將使學生受益終生。通過對上海市高中學生的地圖技能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師生訪談、學生作業和考試情況的綜合分析,調研學生解讀地圖、運用地圖的能力現狀,分析學生地圖技能欠缺的問題癥結,并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世界氣候類型的判讀”章節為例,探討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圖技能;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地圖技能培養一直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新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學生的地圖技能提出了諸多明確要求,如“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以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為例,運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說明其地理背景”;“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等[1]。《上海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中更是把地圖技能作為地理學科兩大核心能力之一,凸顯地圖技能培養在上海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關鍵地位[2]。在教學效果和考試評價中,上海市歷年的地理高考、學業水平等級考和合格考,地圖分析題的分值比重均占有五成以上。可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是新課標體系下高中地理教學和考試評價的重中之重。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地圖技能的現狀調查
1.研究方法根據研究目的,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由20個選擇題構成,主要涉及學生對地圖的興趣、學生的解讀地圖能力、學生的運用地圖能力三個維度,從不同的尺度探討學生在使用地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據問卷調查,結合師生面對面訪談、學生作業和考試的綜合情況,調查高中學生認識地圖、解釋地圖、運用地圖的能力現狀,分析學生地圖技能欠缺的問題癥結,進而探討如何構建基于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有效地理課堂。
2.調查對象和調查過程問卷設計完成之后,于2017年11月對上海市長征中學的高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長征中學為區重點高中,學生的能力水平能大體反映學習成績中等程度的高中生群體狀況。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課堂作答,課堂上當場發放問卷,10分鐘后當堂回收。發放問卷95份,其中男生49人,女生46人。回收有效問卷94份,有效回收率99%。
3.調查結果與分析討論(1)學生對地圖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對第一個維度調查中(見表1),發現約86%的學生喜歡地理課,14%的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一般。如此眾多的學生喜歡地理課,與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差異較大。這可能與上海高考制度的改革有關,上海2016年開始實行高考“3+3”制度,地理等級考安排在高二時段,為了減少高三的備考科目,選考地理的學生一枝獨秀,人數眾多。五萬多名考生,四萬多名選考地理。高考指揮棒下,學生普遍對地理課越來越重視。在地理學習中,喜歡地圖的學生占55%,對地圖感覺一般的占41%,不喜歡地圖者占4%。其中男生喜歡地圖的比例略高,占男生人數的67%;女生則有半數對地圖感覺一般,且不喜歡地圖的學生都是女生。造成這種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女生空間想象力和思維習慣的不同,男生的空間立體感更強一些,喜歡閱讀圖表這類帶有分析、想象的內容;而女生強于語言邏輯,喜歡閱讀文字內容。這種差異也體現在閱讀地理教材的習慣上,男生喜歡看地理圖表,女生更喜歡看文字內容。如何調動女生的地圖興趣將是擺在高中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調查結果同時反映,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認可地圖技能是學好地理的關鍵環節。(2)學生解讀地圖的能力在對學生解讀地圖能力的調查中(見表2),發現80%的學生能夠完成在地圖上判別方向、兩地距離的估算等問題,說明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絕大多數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地圖知識,能夠閱讀地理位置的相互關系、資源能源的空間分布等平面圖形。但如果涉及需要將平面圖轉化為空間中的立體圖,學生則普遍感覺困難重重,尤其是女生,僅有17%的女生自認能夠做到。而高中地理教育中有非常多的地圖需要空間立體感,如地球的形狀、自轉公轉、月相變化、日食月食、正午太陽高度角、行星風系、大氣環流、氣旋反氣旋、地形地貌等內容,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地理學習中常見的各種等值線圖(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線)分析上,只有1/3的學生表示能夠讀懂,一半以上的學生不確定是否理解。說明學生對等值線圖尚不熟悉,需要教師總結規律,教師可依據等值線圖幅的數值,相鄰兩線的間距、疏密程度、延伸方法等,為學生總結出一套判讀步驟,強化訓練,讓學生能夠從方法上掌握等值線圖形題的判讀。空間想象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對地圖的判讀。針對問卷調查結果,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學生普遍反映,從小學到高中,多是通過記憶、背誦默寫來學習文科課程,不習慣也不太會通過地圖、圖表來分析問題。尤其是部分女生,空間方位感較男生差,一看到立體圖就發慌。此外,學生空間能力不強,除了性別、個體的差異外,可能還與現行高中課程的設置有關,高一學生,尚沒有開設立體幾何課程,沒接受過立體幾何的系統訓練,學生普遍立體感不強。所以教師在講解宇宙與地球部分,速度應慢一些,練習要多一些,要注意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通過各種練習,想法設法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3)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在學生運用地圖能力維度的調查中(見表3),當學生聽到某個常見國家時,能夠在腦海中確定大體位置者,男生不到30%,女生更少,僅11%。當不能在腦海中定位時,選擇查看地圖者,男生占37%,女生占19%,說明學生普遍沒有使用地圖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為自己能夠總結出各類圖表的特征者,男生占45%,女生占35%,均不到一半,說明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圖像知識太少,對地圖圖表有畏難情緒,普遍存在離開地圖學地理,學完地理不會運用地圖的現象。相對而言,男生對使用地圖的興趣和自信心要高于女生,如何調動女生的地圖使用意識將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熟練運用常見地圖,不僅對學好地理知識很必要,對讀書看報、外出旅行也很重要,而且已成為信息社會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良好的運用地圖能力和用圖意識將會令學生終生受益。鑒于目前學生普遍存在的解讀地圖和運用地圖能力欠缺的現狀,教師應加強方法上的指導和引導,要把用圖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只有學以致用,才能有效調動學生使用地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技能的課堂培養策略探討
要培養學生解讀地圖和運用地圖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喜歡讀圖的良好習慣。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看圖、甚至怕看圖的人,還奢談什么讀圖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將地圖當作一個有用的工具。其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地圖的突出地位,培養學生的地圖閱讀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程序,增強讀圖技能。此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用圖意識和用圖習慣,學以致用,讓地圖走進學生生活[3]。下面結合筆者的校公開課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世界氣候類型的判讀”為例,來具體談談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策略措施。學情分析:世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學生很難記住這么多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征。但氣候類型判讀的題目又在各類考試中常見,尤其是通過氣溫和降水資料進行氣候類型判讀幾乎年年必考。此外,在第二冊人文地理學習中,人口、城市、農業、工業等章節,也常用到氣候類型進行相關分析。教學目標:通過圖表分析,理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征,培養學生通過圖表資料判讀氣候類型的能力。教學思路:通過對景觀圖、模式圖、分布圖、氣溫降水圖等進行看圖、識圖、析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通過游戲設計鞏固理論知識,通過情境設計加深理解,通過歸納和對比找出判讀規律,通過典型例題訓練印證規律。教學過程:依據教學目標,主要設計了六個環節。通過漸進式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圖表特征的解讀分析,掌握眾多復雜的氣候類型,而不再是單純的靠死記硬背。環節1:展示幾張氣候類型的景觀圖。以景觀圖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景觀圖上展示的氣候特征先有一個感官認識。不同的氣候類型,造就了不同的地表景觀,不同的景觀照片,大體反映了不同的氣候類型。環節2:復習北半球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見圖1)。教學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合作填圖,將各種氣候類型填在分布模式圖的合適位置。觀察各氣候類型在大陸和大洋間的分布位置,分析其原因。圖1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北半球)環節3:設計游戲或活動情景,理解并應用北半球世界氣候模式圖。假設教室為北半球大陸,最后墻面為0°赤道,最后一排是北緯0~10°,倒數第二排是10~20°,……,依次類推。詢問哪些學生坐在大陸西岸?分別代表什么氣候類型?大陸東岸如上海(31°)應該是哪位同學?代表什么氣候類型?北京(41°)應該是哪位同學?代表什么氣候類型?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據此填寫亞歐大陸、非洲的氣候類型模式圖。環節4:學習氣候類型四步判讀法。(1)第一步,判讀半球—根據氣溫判定南北半球。若最熱月氣溫出現在7月左右,為北半球。若最熱月氣溫出現在1月左右,為南半球。(2)第二步,以溫定帶—根據最冷月均溫判斷溫度帶。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最冷月均溫在0℃~15℃為亞熱帶;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3)第三步,以水定型—根據降水量的各月分配判定雨型。(4)第四步,綜合以上,判斷所屬氣候類型。環節5:通過例題演練,重點講解幾種易混淆的氣候類型。(1)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易混淆,主要區別在于降水量。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2)溫帶海洋性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易混淆,主要區別在于降水量和氣溫年較差。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是均勻分布,亞熱帶季風氣候則集中在夏季。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年較差較小,亞熱帶季風氣候年較差較大。環節6:進行課程小結,回顧通過圖形特征分析掌握氣候類型判讀的技巧。布置課后思考問題,如從氣候角度談談法國大餐和中餐的區別,從氣候角度談談印度的沙麗服和阿拉伯長袍的合理性。通過上述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從圖形特征分析推導氣候類型的判讀技巧,再勤加練習,就能使高中地理中的重難點“世界氣候類型”變得不再那么難。地圖技能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長期潛移默化地引導,逐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思維和用圖習慣。地理教學應該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使用地圖中增長知識,讓地圖接近學生的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樣才能實現地圖學習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M].上海:中華地圖學社,2016.
[3]劉子琦.高校地理教學應加強學生地圖素養訓練[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02):164-166.
作者:周晶 單位:席雅娟 上海市長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