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下的空間生產的歷史考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提要: 空間生產是馬克思主義審視資本運作并建構人類解放圖景的重要維度,也是馬克思主義實現當展的理論生長點。 從自然空間的社會化改造到社會空間的生產擴張,到空間的資本化生產,再到資本空間的揚棄,空間生產正經歷著樸素實踐、初步探索、全面深化與揚棄超越的歷史嬗變。 對空間生產予以全面的歷史考察并審理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脈絡,將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當代深化與實踐創新。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空間生產 ;社會實踐 ;世界歷史 ;資本批判
自人類社會誕生伊始, 空間在人類感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由自然的產物轉化為社會的產物,并與人類歷史的構建和社會的發展變遷緊密地關聯在一起。 人類歷史進入全球化時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與此相適應,人類的空間視野也在不斷地拓展, 空間在全球范圍內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空間究竟如何生產和再生產以致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存在? 它的生產與再生產如何實現歷史演進? 這是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理論所關注的基礎性問題, 也是當代社會空間問題所遵循的歷史邏輯。
一、前資本主義時期:空間生產的樸素實踐
空間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 始終如一之物, 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持續不斷地對空間的自然屬性進行重塑,與此同時,空間的社會屬性也得以生成和完滿, 社會空間在人類改造自然空間這個外部對象的過程中誕生和被生產,受物質實踐水平和人類認識的限制, 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生產處于樸素的和朦朧的探索階段。從發生學的意義上看, 人類歷史是人由于基本生存需要不斷地開辟和利用空間, 從而拓展實踐活動范圍和界限, 獲取滿足自身需求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這里的人不是神學或某種概念構想中的人, 也不是離群索居的處于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于現實生活中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并且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得到的。 如果現實中的個人想要確保自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①,也就是說,個人必須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維持自身基本的吃喝住穿等需求, 這是毋庸置疑且可以通過經驗觀察的事實,也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 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 ”②于是,人類在開始生產自身的物質生活之時首先面對的是所處的地質、 水文、氣候、山岳和其他條件,這些自然條件是以空間的形式展現在他們面前的, 因為任何物質的存在都依托于空間并通過空間固化和實體化。 于人類而言,空間首先是一種本原性的物質存在, 空間的特性以及空間中所包含的物質資料決定了人們以什么方式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以及以什么方式表現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說,自然空間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不管自然空間中的產品是以食物、燃料還是衣著的形式表現出來, 人在肉體上只有依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 其次,空間還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 人們對自然空間的認識起初只是一種對直接的、可感知的自然環境的意識,自然空間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 具有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力量的外在于人類自身的對象而與人類相對峙著,“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 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③,他們在自然力量面前還無能為力, 還沒認識到自己的力量。 此時,人與自然空間發生的關系完全是出于肉體需要的, 自然空間是人直接獲取生活資料的場所, 它在絕大程度上仍然是處于自在狀態的本原性存在??墒?,人并不僅僅具有動物機能,他們還是具有意識的、 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與其他個體發生著社會關系的存在, 人口的增長使他們和周圍個體的相互交往增加并開始從事生產實踐活動,“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 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 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 ”④人和動物相比具有更多的普遍性, 這種普遍性表現為他們不僅把自然空間視為直接獲取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的場所,更把自然空間當作自身生命活動的對象和材料。 人不再匍匐在自然的神威之下, 而是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中把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性因素注入自然空間的發展形式當中, 使自然空間的發展形式按照同樣客觀的“人類本性”發生運轉,使自在的自然空間發生形態的改變。 人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把自身與空間的關系表現為, 從一種人完全懾服于自然空間的無法改變的本原性存在的關系轉變為一種人可以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將自己的目的、意識、意志烙印到自然空間而實現改造的對象性存在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⑤在現實世界中, 出于人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和自身生活的需要, 自然空間盡管仍然保持著天然的物質本性, 但是它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而轉化成 “人化”自然空間,這個“人化”自然空間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且具有社會歷史性,在本質上是社會的自然空間或歷史的自然空間。 通過實踐,自然空間進入到社會之后便由純粹的自然存在轉化為社會存在, 轉化為人類社會生活的要素并且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這就是通過人類實踐所展開的空間生產過程。 空間的生產表明了社會發展既不是純粹自然的過程, 也不是脫離自然的 “超自然”過程,它恰恰是包括自然運動在內的社會歷史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出現之前, 普遍存在著小農的即自由農或依附農的農業和城市手工業的小生產。 在手工業時期,人們為了確保生產勞動的順利展開,便加強了自身在空間中的流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生產出范圍更廣、 更具普遍性的社會空間,反過來也刺激生產勞動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時期,“每個人的唯一財產, 除開他隨身帶著的幾乎全是最必需的手工勞動工具構成的那一點點資本之外,就只有他的特殊的勞動”⑥, 一方面, 各行各業的手工藝人為了保護辛苦學來的手藝并對抗不斷流入城市的勞動力引起的競爭,他們打破社會空間的區隔結成行會。 另一方面,獲得自由的農奴不斷地涌入需要勞動力的城市, 但他們很快就被城市中有組織的競爭者所排擠, 因而不能形成獨立的力量。 他們要么進入行會,從屬于行會師傅并根據行會師傅的利益進行組織和接受培訓,要么成為城市的短工,提供不需要經過行會培訓的勞動。 由不斷流動到城市空間的農奴建立起來的城市“是真正的‘聯盟’,這些‘聯盟’的產生是由于直接的需求,由于對保護財產、增加各成員的生產資料和防衛手段的關心”⑦。 盡管城市空間有所擴張, 但是城市內各行會之間的交流仍然是非常少的,各城市之間的交往和聯系也是有限的,這時期的資本是自然形成的資本,它“與現代資本不同,它不是以貨幣計算的資本———用貨幣計算,資本體現為哪一種物品都一樣———, 而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勞動聯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資本,因此就這一點來說,它是等級資本”⑧,這妨礙了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盡管人類在改造自然使空間實現二重化的過程中生產了社會空間, 并獲得和豐富了自身的本質力量, 但在社會實踐效率和人類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的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 社會空間的生產實際上是伴隨著人類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和生命活動材料實踐過程的衍生品,它的生產質量是粗糙的,生產規模是狹小的, 還沒有真正進入人類明確的和直接的生產目的之中。
二、工業資本時期:空間生產的初步探索
社會空間的生產是歷史建構的過程, 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 新興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翻開人類歷史嶄新的一頁, 它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實踐的水平, 不僅使實踐這種對象性活動刺激人們有目的地把自身的本質力量凝結到客體中,讓它取得客觀實在的形式,同時又通過對象來認識和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 還使社會空間的生產從盲目樸素階段進入了目的明確的階段,社會空間的再生產也因此具有了現實可能性。確切地說, 社會空間的生產是在新興的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中明晰的?!肮?業的歷 史 和 工 業的 已 經產 生 的對 象 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 ”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是憑空而造的, 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為其奠定了物質基礎, 把那些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加以集中和擴大, 從而使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杠桿, 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從前的生產基礎上需要實現的目標, 這種變革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間中。 為了打破分工的障礙和實現社會空間的進一步生產, 不同城市之間開始增進交往和分工, 直接催生了超出行會制度范圍的工場手工業這一新的生產方式, 它不僅使鄉村人口和資本在特定空間中集中和積聚, 還促成了與國外各民族的交往,當生產和交往相分離,商人這一特殊階級應運而生。 緣于商人與不同城市以及同城市近郊以外的地區進行通商的需求,人們活動空間范圍的擴大成為了必需,當然,這是以一定的交通工具的革新為前提的,“這種可能性之變為現實,取決于現有的交通工具的情況,取決于政治關系所決定的沿途社會治安狀況(大家知道,整個中世紀,商人都是結成武裝商隊行動的)以及取決于交往所及地區內相應的文化水平所決定的比較粗陋或比較發達的需求。 ”⑩因此,社會空間的生產通過這樣一種途徑推進:“城市彼此建立了聯系,新的勞動工具從一個城市運往另一個城市,生產和交往之間的分工隨即引起了各個城市之間在生產上的新的分工, 不久每一個城市都設立一個占優勢的工業部門。 最初的地域局限性開始逐漸消失?!陛佪嬘炗捎诳臻g生產而擴大了活動范圍,商人的資本不同于手工業時期“由住房、手工業勞動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襲的主顧組成的, 并且由于交往不發達和流通不充分而沒有實現的可能,只好父傳子,子傳孫”輥輰訛的自然資本,它在一開始就是活動的, 并隨著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而加速流通和積累。這一時期, 美洲的發現和通往東印度的新航道的開辟,迅速地擴大了交往和生產的社會空間,工場手工業與整個生產運動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從那里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 并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冒險者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 首先使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輥輱訛,在這里,由地理大發現和新航道的開辟所構成的社會空間生產開始表現出具有價值性的經濟特征,因而,社會空間所蘊含的資本性質初露端倪, 資產階級開始對社會空間趨之若鶩,各國對此展開激烈的競爭,彼此瓜分已經開辟出來的世界市場。 為了避免競爭,各個國家對工場手工業一直是采用保護的辦法, 所以,“工場手工業一般離開保護是不行的,因為只要其他國家發生任何微小的變動都足以使它失去市場而遭到破產。 只要在稍微有利的條件下,工場手工業就可以很容易地在某個國家建立起來, 正因為這樣,它也很容易被破壞”輥輲訛,這體現了由于社會空間的拓展, 各個民族和地區開始結成相互依賴的關系。商業和工場手工業在空間中的不斷集中,及其開辟的世界市場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貿易往來,在海上貿易方面占據優勢的國家,自然能保證商業和手工業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集中于自己的社會空間中, 這促使現代資本加速運轉并勢不可擋地集中于英國, 由此建立了相對于世界市場中其他國家的資本和物質生產力更為積聚的中心, 這個中心對工場手工業商品的需求是舊有工業生產力所不能滿足的, 它刺激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采用機器生產以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力的大工業———的誕生。 “紡紗機、機動織布機和蒸汽錘代替了紡車、手工織布機和手工鍛錘;需要成百上千的人進行協作的工廠代替了小作坊。 ”
輥輳訛大工業以其較高的生產效率、發達的分工和便利的交通進一步打破過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實現社會空間的聯通,真正創造了現代意義的世界市場,“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 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 ”輥輴訛大工業這種新型生產方式首先創造出必要的物質手段,即廉價的且便利的交通,在此前提下不僅打破了民族國家之間的地理限制和空間區隔,還使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本在某一社會空間集中,它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巨大的物質生產力, 反過來又確保了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再生產。 從根本上說, 大工業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在空間上突出地表現為工業化大生產的空間積聚, 它所造就的空間集中催生了標志其自身需求的社會空間形態:大工業城市,它“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輥輵訛,更表征人對自然強大的物質轉換能力, 蒸汽和新的工具在城市中的應用, 使工場手工業時代緩慢的發展進程轉變成了生產中真正的迅速增長的時期。 另外,大工業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在空間上還表現為強烈的擴張性,“大工業的巨大的擴張力———氣體的膨脹力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現在在我們面前表現為不顧任何阻力的、 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 ”輥輶訛不同的生產資料、社會產品在城市空間的建構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中不斷地生產和被生產,不僅如此,連社會關系也因大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性而被卷入空間生產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 ”輥輷訛資產階級通過社會空間的開拓將自身的階級關系和生產關系強加于其他民族和地區,它把一切宗法關系、 血緣關系和家庭關系變成純粹的金錢關系,“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 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 即變成資產者。”輦輮訛可見,資產階級不僅按照自己的需求創造出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空間, 同時還利用空間的開發和拓展在它所到之處把自己的生產形式和生產關系扎根, 鞏固并壯大自身在被打開了的世界市場中的地位。縱觀工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變革,它仿佛用魔術呼喚出相較以往時代巨大得多的生產力,“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輦輯訛等等。其中,社會空間的生產、開發和利用是工業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從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生產方式變革,促使社會中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中聚集并聚合成空間生產力,由此可見,社會空間作為一種加速資本集中和積累的新型生產資料, 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 在歷史從地域性存在發展為世界性存在的過程中而逐漸確立的。
三、資本全球化時期:空間生產的全面深化人類實踐
在以人的本質力量不斷改造外部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同時, 把歷史推進到資本主義的新時代。 尤其在資本全球化的時期,人類歷史以全球勾連的空間圖式呈現, 社會空間在歷史序列的建構和社會發展的布展中越發彰顯重要的實踐意義。當被生產出來的社會空間成為一種新型資料投放到生產中,社會空間的再生產便得以確立,社會空間的全球拓展也便具備從可能變為現實的前提和基礎, 全球空間的生成反過來又進一步激發了空間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作用。 那么,社會空間何以成為一種新型的生產資料? 這是理解全球化空間生產樣態的關鍵問題。 從根本上說,當空間被視為具有生產價值的“新的生產力”時;當社會空間的生產不再僅僅局限于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成為獲取利潤的手段時;當實踐活動生產的社會空間不再僅僅是一種物品, 而是一種資本時,社會空間的生產就不再是量的堆積,而是發生了從生產向資本再生產的質的轉變,如此一來,社會空間的價值屬性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彰顯, 社會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便具備了全面展開的前提和基礎。首先, 空間的價值性通過世界市場的形成而得以挖掘。 “空間的生產,在概念上與實際上是最近才出現的, 主要是表現在具有一定歷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擴張、社會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間性組織的問題等各方面。 ”輦輰訛社會空間開辟和生產提供了資本流通和積累的物質基礎,但是,資產階級僅僅局限于對社會空間生產的場所性的使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資產階級在使資本增殖最大化的驅動下, 迅速把觸角延伸至基于空間開拓而形成的世界市場, 這個空間不僅包含豐沛的物質生產資料和廉價的勞動力, 還具備容納資本跨國性和超強流動性的實體基礎, 它占據了空間并分布在確定的空間中, 使資本的全球流動和資本關系的到處落戶具備了實在的介質,跨民族、跨區域和跨國家發展成為了資本全球化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 于是,社會空間的重要性不再僅僅表現為物質生產的承載區和容器, 更體現為可用于投入生產而獲利的資源集合體,“空間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它被利用來生產剩余價值。 土地、地底、空中、甚至光線,都納入生產力與產物之中。 都市結構挾其溝通與交換的多重網絡,成為生產工具的一部分”輦輱訛,資產階級開始把關注的焦點從空間中物的生產轉移到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 空間從以往社會物質生產的場所和背景性設置發展為物質生產勞動的對象和資料,需要說明的是,這并不意味空間中的物質生產喪失了其原有的重要地位, 它仍然是社會生產的基礎。 但隨著資本擴大化需求的不斷地增加,資產階級需要擴充自身生產體系的容量以及內容,空間便成為他們的目標, 因為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愈發突顯為追逐利潤最大化進程中的新型生產邏輯, 空間的生產與再生產是囊括了物質生產的巨大體系, 它不僅包括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空間中物品的生產, 還包括通過空間建構所進行的社會關系的生產,因而,它并沒有否定馬克思言說語境中的物質生產。事實上,“在空間中進行的物品的生產, 其相關問題遠沒有消失,然而,這些問題轉移了。 人們由在空間中進行的物的生產,過渡到了對整個空間的生產,后者包含了前者,并且以前者為前提。 ”輦輲訛在空間生產的新形勢下, 空間壁壘的打破和空間區隔的削弱進一步為跨國資本開放了世界市場,使跨國資本處于更為有利的剝削位置,因而,不同社會空間的勞動力、物質資源、基礎設施、政治氣候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差別, 都成為跨國資本所關注的對象, 它們需要對不同社會空間的生產力進行比對, 從中選擇更具開發性和增殖性的空間作為自己發展資本關系的對象。 因此,空間成為了不同跨國資本之間相互爭奪的珍稀資源, 也成為了跨國資本與本國資本、 世界市場與本土市場相較量的場所。 由于資本的流動性,世界市場中每一個主體在這個空間序列鏈條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 每一個主體都希冀占據這個空間序列中的核心的和主導的位置, 而處于次要的或邊緣位置的主體則設法改變這個空間結構, 它們之間持續不斷的競爭逐漸烘托出社會空間的價值性和生產力。其次, 空間的價值性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全面彰顯的。
城市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產物,它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就已經存在, 人類社會早期的城市主要是作為統治階級的政治中心以及適應手工業和商業勞動分工需要的產物, 但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 特別是在資本由工業資本轉向全球資本發展的過程中, 城市的空間結構和組織功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城市起初是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不承載主要的經濟活動,隨著勞動分工的逐步擴大,城市同鄉村逐漸相分離,它們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歷史直至現在”輦輳訛,城 市和 鄉 村 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中社會空間發展的一大事件,這“還可以看做是資本和地產的分離,看做是資本不依賴于地產而存在和發展的開始, 也就是僅僅以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制的開始。 ”輦輴訛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發展為人口、 生產資料和資本等集中的中心, 它組織經濟活動的地位和優勢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立: 城市是基本生產條件的空間集結體,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和流動的市場,也是特定區域內生產力、 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聚集體。 城市不僅僅是勞動力再生產的物質建成環境,它還是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載體,因為它提供了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存在的必要條件, 保證勞動力和資本關系的再生產并實現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穩定。 在這種空間內,資本主義關系以城市空間組織作為載體進行生產和再生產, 是資本的擴張性和增殖性所決定的,“資本主義在依賴過去的一切———農業、土地和地下的、歷史本原的那些建筑區域和都市存在———的基礎上得到了自我擴張。它同樣通過建立一些新的、 商業化的和工業化的部門———娛樂、所謂‘現代主義’的文化藝術、都市化———得到了自我擴張。 ”輦輵訛因此,資本一方面將空間視為可以生產剩余價值的物質資料,另一方面,將空間視為可以承載剩余價值攫取過程的介質,它通過空間擴張的手段而實現自身發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一個由全球城市網格構成、 包含新經濟和潛在政治力量的空間, 或許是在跨國身份認同和社區形成中最具有戰略意義的空間之一。 它既是一個住地集中的空間,深嵌于特定的戰略區位,也是一個跨地域的空間,因其將地理上并不接近的地方相連,而它們現在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輦輶訛從本質上看, 全球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城市化是資本家在利益驅使下不斷進行資本循環和積累的產物, 這個擴張過程會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大變化, 比如, 財富規模的變化以及經濟階級的關系、城市和周邊地區特點的變化。 其中,資本流向建筑和房地產開發是城市化進程中引人注目的變化,“在資本主義里,長期以來,‘不動產’并不是很重要。 土地曾經屬于一個戰敗的階級的殘余,屬于地主,這是一個源于封建社會的階級。 作為一種次等的、首先幾乎是手工性的生產分支部門,建筑業的重要性,曾經不及鋼鐵生產和制糖業。 ”輦輷訛而如今, 資本瘋狂擴張和最大化逐利的本性驅使資本流動和積累的方向發生轉變,從而進入“不動產”領域, 通過空間商品化和市場化的途徑實現不動產的動產化, 這種變化并不是在某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范圍內出現的獨有現象, 而是在全球資本的驅動下蔓延至世界各地的普遍現象, 建筑業和房地產開發成為了一項世界性的經濟事件。 “不管在哪里, 全球性剩余資本的生產和積累一旦在工業部門出現下降, 那么在房地產投機和建筑業開發中的比例就會上升。 ”輧輮訛可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空間是資本突破民族國家界限而實現全球范圍內積累的必然產物,它不僅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自身關系的載體, 它的生產和再生產也成為了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手段,是資本主義繼續擴張和生存的方式。全球范圍內不同資本對空間的開發和重構以及對市場的培植意味著國際化的經濟活動已經急劇拓展,對于空間本身而言,在以城市化-區域化-全球化為表征的空間實踐中, 它受到資本所展開的空間商品化和空間市場化活動的深刻影響, 其價值性受到了全方位的塑造和彰顯, 空間生產與再生產在這一時期得以全面深化。
四、共產主義理想:空間生產的解放方案
毋庸置疑,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推進了人類開發和利用空間的歷史進程, 空間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隱性維度突顯為顯性的實踐對象,它的生產與再生產也在資本的推動中從可能變為現實,但也正是空間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矛盾叢生、 沖突尖銳的突出環節。 新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的基礎上, 以社會空間為武器探尋當代資本主義變革的突破口,并試圖描繪人類社會解放的歷史圖景。眾所周知, 資本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會設置自身增長的極限, 它遵從的是一種無限擴大積累范圍、 加速資本周轉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攫取利潤的運作邏輯,與之相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空間是無限開拓的,但它必然導向過度的同質化生產,最終形成矛盾重重的空間生產模式。 首先,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造成空間生產過剩與空間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刺激空間在全球不同層次上疊加, 促進資本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空間布展, 同時還進一步刺激了資產階級瘋狂攫取利潤的貪婪本性, 他們完全拋棄了為基本生活而生產的形式,操持著為交換而生產、為貿易而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的方式, 商品化生產的同質力量逐漸把空間卷入其生產的漩渦中, 這意味著空間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擴大化的推動因素與剩余資本的承載者,它還成為了資本制造商品的生產資料,資本經過生產活動把空間改造成各種產品, 并采取市場策略無上限地把空間產品轉化為商品,在這種空間商品化過程之后, 原本只在流通領域中扮演商品流通催化劑的空間進入了消費領域的序列, 成為資本實現增殖和資產階級獲取剩余價值的實體。 與其他商品相比,空間商品的生產和流通時間相當漫長,供需關系也是不平衡的,因此,在空間商品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著錯位的巨大可能性,并引起商品流通鏈條的斷裂,在這種情形下,空間商品就會出現閑置和堆積, 最終導致空間生產過剩和空間需求不足的矛盾。其次, 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造成空間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矛盾。 在商品普遍化生產的條件下,資本主義逐漸將空間塑造成一種商品,一旦空間被作為商品生產出來, 它便由于勞動的二重性而成為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物,“在商品生產的情況下,產品轉化為貨幣,出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為滿足自己需要而進行的直接生產已成為過去。 ”輧輯訛也就是說,資產階級主導的空間生產不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而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對于他們而言,空間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是一種交換手段。 “市場上一件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簡單差異, 可以演變成一種對立關系,進而加劇為一種絕對的矛盾,甚至造成一場危機。 ”輧輰訛在這里,占有空間商品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通過空間生產來追求交換價值,只有借由空間商品的使用價值, 他們才能獲得交換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提升,從而實現資本增殖。 相反, 被剝奪了空間生產資料的無產階級所追求的是空間商品的使用價值,對他們而言,空間是一種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品, 他們若要獲得這個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空間商品的交換價值, 但由于它是被人為大幅度提高了的價值,因而,空間商品的消費往往成為無產階級不堪重負的開銷。 “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產生相對同質的資本主義個人的支配力量, 而且把所有生物和文化差異都還原為不平衡地理發展的一個共同的商品化形式, 這本身就產生了強大的反資本主義情緒。 ”如果存在一種超越資本邏輯支配的空間生產模式,那么它將是共產主義的空間生產與再生產。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 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 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 ”
社會空間生產與再生產要擺脫資本的絕對支配而進入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也必須在與現存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斗爭中尋找解放的方案。 第一,無產階級結成空間共同體反抗資本主義空間生產。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需要占有空間,更準確地說,爭奪由他們生產的、理應屬于他們的空間, 馬克思曾指明:“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陛冚徲炘趥€人結成的共同體中, 消滅資本主義不正義空間生產的力量得以凝聚, 這種空間聯合使他們能夠以空間壓迫和剝削的共同經歷形成更緊密的聯系, 把地方性的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斗爭匯合成全國性的、全球性的斗爭,同時意識到自己日益增長的反抗力量。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共同體不是虛假的共同體, 不是從前那種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存在, 而是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身自由的共同體, 任何人都不會被局限在特殊的活動空間中, 他們可以自由地開辟和創造屬于自己的空間, 在任何部門內選擇所要從事的實踐活動, 空間的生產也將成為人發展全面的社會關系和提升全面能力的途徑, 成為為人支配的維持自身世界歷史性存在的手段, 而不是受資本所支配、 一小部分人凌駕于另一部分人之上的異己力量。 在這個共同體中,每個人都能決定空間生產的實踐方向和形式, 也能合理地享有自己生產的空間產品。 第二,建立以正義為導向的空間生產模式。 空間生產與再生產的正義訴求源于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現實批判, 揭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遵從資本邏輯而忽略人的生存發展的不正義性, 揭示它分裂人的命運共同體而不是促成人的全面生產能力的破壞性, 從而尋求社會空間由人創造并由人使用的屬人性的復歸。 共產主義空間生產試圖以空間使用價值與人們對空間的基本需求為導向,建立一種使用價值優于交換價值、使用優于占有的生產原則, 并確保每個社會成員都具有平等使用空間材料以及獲取空間產品的權利, 使空間真正成為促進社會全面生產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積極因素。綜上,馬克思主義對同質化、資本化與等級化空間生產的批判旨在建構人類解放的空間維度,使“資本空間”生產得以揚棄并真正走向“屬人空間”的生產,最終實現政治意義上的空間正義。
作者:黎家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