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園藝術教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藝林》2008年第1期
[摘要]藝術具有自然性、生活性和審美性的特征,幼兒園藝術教育應將教育性與發展性相結合,自然性與生活性相結合,趣味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為此,幼兒園教師首先要深入理解藝術的內涵,把握藝術教育活動的邊界;其次應以藝術體驗和感受為主,重視藝術教育的呈現形式;再次應重視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為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藝術;藝術教育;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藝術教育活動都因為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征而在幼兒階段普遍開展。但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出現了兩種極端:一是藝術教育活動過于泛化,主題分散,似乎什么內容都可以名之為藝術教育活動;二是存在過于技能化傾向。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都在于對藝術本身理解得不夠透徹。
一、藝術及其基本特征
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社會意識形態。[1]可以說,藝術是人為的結果,但人為不是亂為,是循道而為。要理解這一點,可以從藝術的起源獲得啟發。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反映。[2]藝術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是在人類對象化的勞動過程中,通過人積極的意識活動產生的。不過,這一論述還不充分,因為人類對象化的活動不僅產生藝術,而且產生其他各種勞動成果,如由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形成的理論成果,就不一定屬于藝術范疇,因此我們還有必要進一步將藝術界定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積極的意識活動對自然和社會進行思考并產生審美化的產物。具體來說,藝術有以下基本特征:
自然性。藝術是人為之物,但藝術具有深厚的自然性特征。[3]這是因為藝術是在人的對象化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其對象是自然存在物,這使得藝術的根基還是在自然存在物上。同時,藝術并不是人腦對事物的歪曲反映,而是根據對象的自然本性,加上人類的主觀意識產生的,或者說是不同時代的人基于當時的歷史文化基礎對自然存在物進行的再創造。換言之,所有藝術品都天然具有自然的基因。
生活性。蹤跡難覓的自然風光是迷人的,但那并不是藝術。對這些自然風光的再加工如照片則因為人的介入而成為藝術。可見,藝術源于人們的社會勞動實踐,而人們的社會勞動實踐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內容,這使得生活性是藝術的天然本性。脫離了生活趣味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正是生活賦予了藝術人的氣息,藝術也才成為人類獨有的產物。
審美性。藝術是人為的結果,產生的是符合事物自然本性或規律的文化形式,同時也是符合人類審美特性的產品。藝術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激發人類社會的積極情感,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類對象化勞動的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只有那些深刻體現人類面對自然和社會時的創造性活動,能夠喚醒生命個體對美、善之事物的熱情的文化形式,才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可見審美性是藝術的重要特征。
二、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活動的原則
(一)發展性和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不是所有的藝術形式、所有的藝術內容都適合作為幼兒教育資源來加以利用。[4]幼兒園藝術教育應旨在成全兒童的生命,發展兒童的個性,這就需要在藝術教育活動中以尊重兒童生命的獨特性為前提,以引導兒童生命的自由向度為歸宿,這就需要達到以下兩點基本要求:一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既要適合幼兒發展的需要,又要能夠促進幼兒在現有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二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應具有教育性,并不是任何藝術形式都可以用于教育,只有那些具有教育性、能夠激發幼兒積極情感體驗的藝術形式才是適合幼兒教育的。
(二)自然性和生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藝術天然具有生活的基因,可以說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人們對生活之中事物的超越和抽象,所有藝術形式都有一個生活的根,這個根即是原生態的生活,是人們包括幼兒最基本的處境,而且這種處境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個體周圍的。幼兒園藝術教育既要引導幼兒認識藝術的生活根源,并通過對生活根源的體驗來理解藝術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又要在這種追尋中理解藝術的自然性特征,回到藝術的生活自然之中,并遵循“自然之道”獲得對藝術的體認。
(三)趣味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原則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對有趣的事物總是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性。只有符合兒童興趣的藝術才能引起幼兒的關注,進而發揮出其教育價值,包括夸張的造型、鮮艷的顏色、藝術形式中凝結的故事等。與此同時,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人類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的重要途徑。[5]用于幼兒教育的藝術形式應該是有美感的,而不是低俗趣味的,應能開啟幼兒對美善事物的向往,喚醒幼兒對美善事物的興趣,進而促進幼兒的精神發展。
三、幼兒園開展藝術教育活動的策略
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充分考慮藝術的上述基本特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做出科學合理的活動設計。[6]針對當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幼兒園在安排和設計藝術領域教育活動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深入理解藝術的內涵,把握藝術教育活動的邊界
長期以來,藝術教育一方面被理解為培養幼兒在舞蹈、音樂和美術等方面的欣賞和表現能力的活動,另一方面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被廣泛應用于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同時夾雜著其他領域的教育意圖。這種窄化藝術教育和泛化藝術教育的極端傾向都不利于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了幼兒學習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主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在尊重幼兒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綜合地安排教育內容。這意味著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安排要注重幼兒完整經驗的獲得,而不是讓幼兒獲得一些碎片化的經驗。由于藝術具有自然性、生活性和審美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設計和實施藝術教育活動時,教師雖然的確需要考慮整體和綜合的形式,但前提是理解藝術的基本特征和內涵,一方面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可以用于幼兒園藝術教育,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藝術教育活動并不止于音樂、舞蹈和美術活動。幼兒園尤其要充分挖掘與當地生產活動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圍繞一定的藝術主題,把握藝術整合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從幼兒發展狀況出發,使一切教育因素形成一種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統一關系,最終達到運用藝術教育啟迪幼兒心靈的目的,促使幼兒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7]
(二)以藝術體驗和感受為主,重視藝術教育的呈現形式
幼兒以體驗和觸摸的形式理解這個世界,但這并不意味著幼兒的精神性需求不強烈,恰恰相反,幼兒的身體是其學習的手段,滿足其精神性或情感性需要是幼兒教育最基本的內容。藝術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感覺材料和充沛的感情內容,并且很多時候超越了語言表達的界限。非語言的體驗正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展幼兒的欣賞視野和表達其個性情感。[8]《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教育的關鍵在于為幼兒提供充分創造的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幼兒園藝術教育要使幼兒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由此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重視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為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奠基
幼兒階段是審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幼兒階段進行藝術啟蒙教育對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根據幼兒審美心理的研究成果,幼兒審美具有直覺性、情感性和行動性的特點。據此,幼兒園藝術教育就應善于通過能引起幼兒興趣的形式,直觀呈現顏色、形狀、聲音、動作等美的內容,由此激發幼兒內心的審美渴望和模仿行為,進而產生審美情感,為其一生的審美能力的發展和審美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550.
[3]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審美與藝術——兼論美學即是藝術哲學[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4]王一雯.兒童立場:幼兒園藝術教育生命化的基點[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1):112-115.
[5]許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7.
[6]劉曉娟,盧清,程志宏.基于審美的幼兒藝術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8).
[7]周志英.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1):70-72.
[8]陳曉萍.異質同構與幼兒藝術啟蒙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作者:艾佐;沈韞青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