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轉型期博物館發展的趨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方論刊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博物館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推進旅游產業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外旅游觀光成為了一種休閑的主要方式。博物館之所以成為游客旅游觀光的必經之地,是因為博物館與旅游產業具有類似的特質,兩者都是通過對地方自然或文化的發掘、再現,對展示活動建構與創造,并依賴觀眾的造訪來實現。博物館在觀光產品中,可視為在創造最后產品過程中的中介角色,是作為一系列無形但極為重要的經驗。另外,博物館通過與旅游機構的合作,結合自身特色進行地方營銷,能有效整合地方旅游資源,提高自身地方的知名度。人們在出外旅游的同時,都希望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物,文化古跡以及各地的特色文化等,通過到博物館參觀旅游,可以增長見識。如到了西安,在西安博物館,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了解陜西省的歷史由來,以及西安作為封建王朝都城的漢、唐等朝代及其主要特點,豐富旅游者對其他旅游景點的了解。又如參觀南粵王墓博物館,對秦、漢時期的嶺南歷史文化增加了解,便于擴大知識面。
(二)構建地方特色文化。對以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進行地方營銷而言,其基礎在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位。地方博物館一方面必須借助自身專業優勢將地方特色文化以多元的方式進行展現;另一方面也必須配合獨特建筑設計與空間展示成為地方的重要地標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表征。比如茂名博物館,就緊緊圍繞本地物色文化,如冼夫人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等,建成了冼夫人文化展館、民俗年代記憶展館、石油文化文物展館等。地方博物館只有凸顯地方特色,才能體現與其他博物館的差異,才能影響顧客進入博物從事各項活動的意愿。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和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期,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和民族整體文明程度的標志也面臨著新時期的考驗,傳統博物館管理工作已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因此加強轉型期博物館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體制和人才建設。首先要創新博物館管理體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博物館管理工作中有意識的借鑒和運用市場經濟理論,有目的地解決長期存在的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掘和利用博物館各項資源,逐步重視市場營銷和增加收入。其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博物館在制度與機制創新中對文博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博工作從業者必須盡快適應社會轉型,彌補自身不足,完善知識體系。博物館在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員過程中必須實施新的人才戰略,造就一批既掌握博物館專業知識,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轉型期博物館發展的需要。
(二)提高展示設計的藝術性。藝術效果是現代博物館在進行藏品展示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現,轉型期博物館藏品展示體現出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展示形式多樣化:現代藝術的一個顯著特質就是展示材料本身的審美特質,通過新材料的選用,充分發揮新材料的質感特性,營造場館整體氣氛。二是展示技術現代化:在博物館藏品展示中利用現代化手段,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身臨其境的深刻體驗增強觀眾的參與性,最大化場館展示效果。常用的現代化手段包括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實現技術等。三是展示內容新穎化:世界萬物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都可以成為現代博物館的展示主題,展示內容的新穎化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們的好奇心,更能拓寬民眾多方面需求,使博物館“永葆生機”。
(三)與當代社會緊密結合。現代博物館必須打破傳統博物館藏品展示等功能上的局限,轉變成為服務公眾的文化教育機構和信息咨詢機構。比如,現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收藏熱,民間對文物的喜受,以及文物的保值、升值等,都受到不少人的熱捧,但文物市場也有風險,一些文物真假難辨。博物館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通知辦收藏鑒定會、展覽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讓廣大收藏愛好者傳授知識。要做這一點,博物館必須打破傳統定位,密切結合當代社會發展動向,使博物館成為溝通專家與人民大眾的橋梁。
轉型期博物館必須創新和發展新的思路,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措施,從而滿足當代人對博物館整體功能的需求。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憑借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現代化的博物館必將成為一個為公眾提供高水平精神享受的文化中心和終身教育的課堂,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一定越來越好。
作者:盧志平單位:茂名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