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神農架地質旅游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摘要:在闡述地質景觀特征和地質旅游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對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進行評估,分析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空間分布特征,提出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理念,策劃出四條地質旅游專題線路。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極高,在115個列入評估的地質景觀中五級景點10個、四級景點41個、三級景點64個。神農架林區層面可分為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和地質旅游景觀相對稀疏區,在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又可分為大九湖、神農頂、天燕、官門山、老君山五個地質旅游景觀富集區并可進一步劃分出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的核心區。
關鍵詞:神農架;地質景觀;地質旅游;規劃設計
0引言
“景觀”泛指鄉村風景或景色。早在16世紀末期,作為繪畫專門術語“景觀”開始被使用。17世紀以后,“景觀”在園林設計中被廣泛使用[1]。廣義而言,地質地貌作用為主的景觀都叫地質景觀。狹義角度,地質景觀則主要指地質遺跡景觀。地質景觀特征是地質旅游景觀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基本前提,在把握區域地質景觀特點的前提下探討地質旅游問題意義重大。地質旅游發展要突出地質景觀的特征,既有嚴肅的科學性又有強大的市場沖擊力。地質旅游發展與規劃設計要做到地質景觀與生態環境的高度一致性。神農架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地質景觀資源富集區,尤以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范圍內的景觀為特色,而作為國家公園組成區域的核心區域更具獨特性和代表性。神農架地區海拔高差變化大,地形地貌豐富多彩,旅游地質景觀資源豐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濕地等地質旅游景觀資源極具獨特性、多樣性。生態環境的變遷和旅游活動的深入,給脆弱的神農架地區生態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隨著交通瓶頸突破,大量游客涌入很有可能加劇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因此,神農架地區地質景觀保護與利用亟需科學、可行的理論指導,如何在合理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利用神農架地區地質景觀發展地質旅游意義重大。
1文獻綜述與研究進展
1.1地質景觀特征研究進展
地質景觀特征可以從多角度去分析和揭示,通常主要分析成因特征和類型特征。首先,地質景觀成因特征的研究歷來就是重點。國外學者研究成果表明,地質景觀具有較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原因是地質景觀形成、演化受到不同地質背景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形成機理有共性也有區域特征[2]。國內早期關注地質景觀的學者以任美鍔為代表,后期研究則主要針對某些具體景觀點的成因進行,普遍性、規律性的研究較少。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對西安翠華山地質遺跡景觀成因的研究[3]、對四川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景觀特征及成因的研究[4]。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始綜合運用不同的地質學科來系統研究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景觀成景機制和成景模式[5]。總體看,2000年地質公園計劃實施以來,國內對地質景觀成因的研究逐漸增多。神農架地質景觀是多種內外營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以陽日灣斷裂作為分界線,北部是神農架逆沖褶皺斷裂帶,南部為神農架隆起帶。神農架地區地層完整,尤以晚前寒武紀地層的“神農架群”地層為代表。其次,地質景觀類型特征的研究歷來受到重視。1990年,英國自然保護委員會把地質遺跡景觀分為出露性景點(exposuresite)和完整性景點(integritysite)兩類,這套分類方法至今仍為國際學界肯定和使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工作組(IUGS.Geosite)在1993年提出把地質遺跡景觀分為巖石、地層、礦物、構造、古生物、古環境、地貌、經濟地質、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征和海底地貌等類型的分類方案[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對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分類并制定了相關標準和要求[7]。《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2000)》中把地質遺跡景觀分為典型地質剖面、生物景觀、地質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地質災害遺跡景觀、地質工程景觀、典型礦床和釆礦遺址景觀共7大類。目前國內對旅游地質景觀類型的劃分比較關注,一般將地質旅游資源分為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重要地質構造遺跡、碳酸鹽巖峰叢峰林地質景觀、砂巖峰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等35類[8]。
1.2地質旅游研究進展
基于地質景觀特征分析的地質旅游發展問題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隨著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建設步伐的加快,對該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旅游地質景觀資源的分析分類和評價。國外比較關注旅游地質景觀的登錄及分析評價。1996年,希臘的佐羅斯(NickolusZoulos)和法國的馬丁尼(GuyMartini)通過對地質遺跡景觀資源價值的分析評價,建立了一套比較全面系統科學的地質遺跡景觀登錄評價體系和方法,并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國家公園地質遺跡景觀保護中運用了相關成果[9]。IbrahimKomoo認為地質遺跡景觀具有休閑娛樂價值以及宗教、歷史、考古價值等文化價值[10]。國內學者同樣也比較關注旅游地質景觀價值的分析評價,多是在定性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來對其進行綜合的評價[11]。《中國旅游資源普査規范》將地質景觀劃分為典型地質構造、標準地層剖面、其它地文景觀等12個基本類型。神農架主要地質景觀類型劃分從不同角度和目的出發可以作出不同劃分方案,但本質是一致的。根據地質遺跡景觀常規分類法,可分為地質剖面遺跡景觀、地質構造遺跡景觀、古生物遺跡景觀、礦物與礦床遺跡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環境地質遺跡景觀等類型[12]。二是關注旅游地質景觀的規劃設計。謝萍比較全面地討論了地質公園景觀設計問題[13],朱怡分析了地質景觀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14],郭宏峰等對地質公園景觀設計問題進行了研究[15]。此外,相關學者還圍繞地質公園生態景觀三維仿真系統設計與實現、地質公園硬質景觀設計的地域性理念與實踐、基于地質景觀保護的地質公園建筑規劃設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16-18]。三是特定區域的地質旅游問題。如王志先等研究了神農架地質旅游發展與保護問題[12],楊夢瑤等探討了神農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問題[19]。
2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估
2.1評估目的與原則
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估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地質景觀特點,并在此前提下按照保護優先的基本理念,發現、挖掘、實現地質景觀的旅游價值,服務于神農架地區旅游的科學持續發展。具體目的包括為科學研究提供依據、服務于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有利于科學規范管理三個方面。科學性、系統性、操作性是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估的三個基本原則。首先,要以嚴格的科學調查與分析為支撐,遵循地質景觀形成、演化的基本規律,在充分科學考察的基礎上進行評估。其次,要全面系統,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評估。第三,操作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評估的結果直接服務于地質旅游實踐活動,因此一定要注意其實用性。
2.2評估方法與結果
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估方法較多,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基本思路是以《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及《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技術規程》等規范性文件為指導,以地質景觀特征為依據,通過要素篩選及專家調研確定權重并建立評估指標體系予以分析評估。
3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空間分布特征與集聚區劃分
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具有分布廣又相對集中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參照地質旅游景觀價值評估結果,從整個神農架林區來看,地質旅游景觀主要分布在以神農頂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的西南、中南、東部部分區域,這一區域為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其界限與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的界限基本吻合。簡單而言,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就是建立在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其他區域地質旅游景觀也比較豐富,但相比而言較少,故為地質旅游景觀相對稀疏區。也就是說,從神農架林區層面可分為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和地質旅游景觀相對稀疏區,在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又可以根據地理位置、景觀特征及分布分為大九湖、神農頂、天燕、官門山、老君山五個地質旅游景觀富集區。以這五個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暨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為基礎,結合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神農架國家自然保護區、神農架國家濕地公園的地質旅游景觀特征,可以劃分出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的核心區。該核心區在世界地質公園基礎上整合了上述幾個“國字號”的自然地保護區,將范圍有交叉重疊、功能上各有側重但也有交叉的區域整合為神農架國家公園暨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核心集聚區。國家公園是一種保護體制的具體形態,對神農架國家公園來講,地質旅游景觀核心集聚區是其主要支撐元素。神農架國家公園總面積為1170km2,按照國家公園功能的要求,神農架國家公園分為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游憩展示區、傳統利用區四類功能區。嚴格保護區面積為60848hm2,該區域原則上禁止任何開發建設活動,所以該區域地質旅游景觀以保護為主;生態保育區面積為48948hm2,允許建設少量用于保護、監測等用途的建筑,游客可適量進入,該區域地質旅游景觀原則上為保護兼顧少量觀賞;游憩展示區面積為48hm2,供游客可游覽的地質旅游景觀主要在該區域,但保護依然是前提和出發點;傳統利用區是國家公園的必要組成部分,其地質旅游景觀同樣比較豐富,作為主景觀的支撐景觀同樣比較重要。與國家公園功能區相對應,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的核心區還可劃分為地質景觀核心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育區、地質景觀觀賞區、傳統利用區四個類型區域(圖2)。需要說明的是這四個類型的區域并不是完全集中連片的,而是分屬于大九湖、神農頂、木魚、老君山四個片區。
4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理念與地質旅游線路策劃
4.1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地質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根據地質旅游發展需求和要求,在科學性、科普性基礎上針對旅游活動作出的規劃創意。地質旅游景觀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規劃設計時更多的是保護規劃設計而不是開發規劃設計,而且基于旅游觀賞性目的,重點是選擇標志性地質旅游景觀加以規劃設計。標志性地質旅游景觀是核心地質旅游景觀的展示工程,標志性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要體現出地質景觀的獨有特征。地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根據其原有特征加以整飾,突出“雄、險、奇”特征。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聚集核心區以構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和巖溶地貌為主的地貌景觀眾多,典型景觀有神農頂、神農谷、老君山、涼風埡、關門巖、天門埡、燕子埡、三堆河火焰山、板壁巖、紅石溝、大窩坑、酒壺坪、角峰、石流坡等。本區水體景觀主要有大九湖、野馬河、香溪河、南河、堵河、三堆河、響水河、九潭溪、潮水泉、丹泉、水簾瀑等。大九湖水體景觀為其代表,湖面沼澤靜謐,山水交融一體。冰川地貌景觀規劃設計時應盡可能突出冰斗、刃脊、角峰等地方,水體景觀規劃設計時則主要突出動感美和自然美。典型地質剖面遺跡景觀、古生物遺跡景觀、地質構造遺跡景觀、礦物與礦床遺跡景觀是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的核心和精華。典型地質剖面遺跡景觀主要有木魚鎮石槽河、大窩坑、猴子石、風景埡、涼風埡、神農頂等,典型的古生物遺跡景觀有猴子石、風景埡、石槽河、礦石山、天門埡石牌、西蒿坪燈影、南津關、龍馬溪、新灘、羅惹坪、紗帽、犀牛洞、牛蹄塘等,典型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包括城口、陽日、涼風埡、蓮沱、鄭家埡、石槽河、大窩坑、官門山、板橋等,典型的礦物與礦床遺跡景觀主要有磷塊巖礦床、低溫熱液充填型黃鐵礦床、沉積型黃鐵礦等。這類地質景觀規劃設計時應以科學價值為主,其次為觀賞價值。崩塌滑坡等是本區域主要的環境地質遺跡景觀。木魚鎮、神農祭壇、紅花坪、三堆河、下谷坪鄉興隆寺一組馬家溝、板橋河、小當陽等地該類景觀較多。對這類地質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展示其科學價值的可觀賞問題。此外,地質景觀的衍生景觀規劃設計也要引起重視,它們也可能作為標志性景觀存在,如地質博物館等。
4.2神農架地質旅游線路策劃
神農架地質旅游線路確定的前提是明確旅游動機,也就是游客需求。通常可以按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域和地質旅游景觀類型來策劃。從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域角度而言,可以實行分區游覽方式,即可以依托大九湖、神農頂、天燕、官門山、老君山五個地質旅游景觀富集區對應形成五個游覽區來組織安排地質旅游線路。從地質旅游景觀類型角度而言,可以按照游覽考察目的確定專題線路,通常按照典型地質剖面景觀游覽線、地質構造景觀游覽線、古生物遺跡礦物與礦床遺跡景觀游覽線、地貌景觀游覽線、水體景觀游覽線、環境地質景觀游覽線來組織安排地質旅游線路。上述兩種游覽線路設計專業性較強,主要適合專業性的人群,如地質考察研究者、地質科普宣傳者、實習性考察等,需要有充足時間和專業背景。對于大眾旅游者來講,更多的是科普性、知識性、觀賞性的觀光休閑旅游,相應地質旅游線路設計需要考慮科學性前提下的適游性。實際線路設計更多的是綜合各種因素并充分考慮交通、服務等具體情況后確定,而且線路也是可以不斷變化的。線路一:木魚鎮(可含香溪源)—官門山—神農祭壇—天生橋。這條線路上的官門山、神農祭壇、天生橋都是標志性的地質旅游景觀,神農祭壇、天生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地質景觀,官門山是一個綜合性的大體量的地質景觀。這條線路適合青少年和科普工作者及大眾游客游覽,也適合從事地質構造、滑坡等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考察。這條線路短而又集中,可游覽性高且便捷舒適。線路二:木魚鎮—酒壺坪—鴨子口—大龍潭—金猴嶺—小龍潭—神農頂—神農谷—瞭望塔—風景埡—板壁巖。這條線路上的金猴嶺、神農頂、板壁巖都是標志性的地質旅游景觀。這條線路適合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及大眾游客游覽,也適合從事地質構造、地貌、生態保護等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考察。這條線路地質景觀資源豐富、品味高,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高度統一。線路三:木魚鎮—酒壺坪—鴨子口—神農谷—瞭望塔—風景埡—板壁崖—猴子石—太子埡—國公坪—大九湖。這條線路以地質構造、冰川地貌、濕地景觀為特色,板壁巖、大九湖都是標志性的地質旅游景觀。這條線路適合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及大眾游客游覽,也適合從事地質構造、冰川地貌、高山濕地、環境保護等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考察。這條線路地質景觀資源融合度高,也是一條值得推薦的地質旅游線路。線路四:木魚鎮—酒壺坪—鴨子口—紅坪畫廊—天燕滑雪場—天門埡—燕子埡—燕子洞。紅坪畫廊、天門埡是這條線路上標志性的地質旅游景觀。這條線路適合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及大眾游客游覽,也適合地質工作者、環境生態和戶外運動愛好者考察游覽。
5結論
國內外比較關注地質景觀特征及其支撐下的地質旅游發展問題。地質景觀特征是地質旅游景觀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基本前提,地質旅游發展要突出地質景觀的特征。通常從成因特征和類型特征兩方面分析地質景觀特征。基于地質景觀特征分析的地質旅游發展問題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隨著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建設步伐的加快,該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主要表現在對旅游地質景觀資源的分析分類和評價、旅游地質景觀規劃設計和特定區域的地質旅游問題研究三個方面。神農架地區旅游地質景觀資源豐富,在合理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利用神農架地區地質景觀發展地質旅游意義重大,有利于高效推動神農架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從地質景觀旅游資源品位和地質景觀開發利用條件兩個角度,建立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估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神農架地質景觀旅游價值普遍較高。115個列入評估的地質景觀中五級景點10個、四級景點41個、三級景點64個。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極為豐富且具有典型性和稀有性,空間分布廣又相對集中,市場潛力巨大。根據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空間分布特點并參照地質旅游景觀價值評估結果,從神農架林區層面將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分為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和地質旅游景觀相對稀疏區,在地質旅游景觀相對富集區又可以根據地理位置、景觀特征及分布分為大九湖、神農頂、天燕、官門山、老君山五個地質旅游景觀富集區。進一步以這五個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暨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為基礎,劃分出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的核心區,結合神農架國家公園功能區劃分,將神農架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的核心區進一步劃分為地質景觀核心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育區、地質景觀觀賞區、傳統利用區四個類型區域。地質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地質旅游發展的前提,地質旅游景觀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規劃設計時更多的是保護規劃設計而不是開發規劃設計,地質旅游景觀重點是選擇標志性地質旅游景觀加以規劃設計。針對不同類型的地質旅游景觀,其具體規劃設計理念和思路是不同的。地質旅游線路的確定是地質旅游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通常可以按地質旅游景觀集聚區域和地質旅游景觀類型來策劃,但這兩種游覽線路設計專業性較強,不適合大眾旅游。本文根據地質景觀的特點和游覽需求,策劃了四條地質旅游專題線路。
參考文獻
[1]方海川.景觀及旅游景觀特征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3):101-104.
[3]賀明靜,孫根年,宋詠梅.陜西西安翠華山地質景觀遺跡成因探析[J].干旱區地理,2005(2):145-149.
[4]鄭媛,周家云,朱創業,等.四川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景觀特征及成因[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3):286-288.
[5]韋躍龍.廣西樂業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成景機制及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6]趙汀,趙遜.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地球學報,2009,30(3):309-324.
[8]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9]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掠影[J].國土資源,2002(10):40-41.
[11]周廷儒.《現代旅游地理學》序[J].旅游學刊,1988(3):80.
[12]王志先,吳楠,雷博宇,等.湖北省神農架地質旅游發展與保護[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7(5):66-69.
[13]謝萍,田明中.地質公園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C]//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國家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第20屆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學術年會論文集,2006-08,中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69-173.
[14]朱怡.地質景觀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探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7):134.
[15]郭宏峰,李瑛.地質公園景觀設計初探[J].新美術,2008(5):102-103.
[16]劉安偉,韓立欽,楊軍義.地質園生態景觀三維仿真系統設計與實現[J].礦山測量,2017,45(5):32-34,38.
[17]陶慧,劉家明.地質公園硬質景觀設計的地域性理念與實踐:以新疆溫宿地質公園的標志碑設計為例[J].地理研究,2014,33(9):1758-1767.
[18]趙梅紅,萬敏,李珎.基于地質景觀保護的地質公園建筑規劃設計研究:以葡萄牙盆哈-加西亞化石足跡公園為例[J].華中建筑,2017,35(3):80-84.
[19]楊夢瑤,陳方明.神農架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1):132-133.
作者:張華麗1;張國慶2 單位:1.漢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