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教學既是對文學史的梳理,又是對當下社會、人生的闡釋。作為中小學語文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師院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教改尤須直面當下,既基于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又密切聯系新時代語境中高校相關教學現狀,通過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多方面的反思與調整,尋找切入當下的最佳角度和方法,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學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新課程;闡釋
文學是作家對人生的闡釋,面對文學文本和文學史教材,文學教師進行的是對人生的再闡釋。相對比中文系其他文學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無疑是最貼近“當下”,同時又是最便于闡釋“當下”的課程;而且,正如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教師通過教學活動闡釋其對文學文本和文學史的當下理解,本質上亦屬自我闡釋,故教師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品位直接決定了文學闡釋的質量。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文學的闡釋又面臨著新的挑戰。自本世紀初基礎教育實施新課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育對教師與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尤其是對人文性、工具性的強調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重視,以及突破以往單一性教材,實施必修與選修結合的教學內容組合模式,進一步拓寬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對象的認知視野和語文能力。同時,作為素質教育的深入,新課程更為強調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生人格。具言之,就是將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通過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由此,基礎教育階段教學理念、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一系列相應的調整。在教材方面,一方面,雖然古詩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中國現當代作品仍是中小學生堂上學習的重頭戲,更是他們課外閱讀的最重要來源。另一方面,進入中學教材的當代作品中,不少是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以下簡稱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必讀書目,如《小狗包弟》、《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與地壇》、《受戒》、《聽聽那冷雨》等等。隨著中小學課改的深入,無論教材的重編或權威人士對高考命題導向的預測,都表現出對閱讀的高度重視,這必然促使中小學語文教學進一步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對課外閱讀的強調,以期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文學感受力、鑒賞力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伴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持續滲透,通過大量的課內外閱讀,大多數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拓寬了文學視野,審美品位和閱讀自主性亦隨之得以提升。隨著新課程教育背景下的學生進入高校,高校教學對象的語文知識結構已經悄然發生變化,這勢必影響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因此,高校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師必須對此有所回應,認真思考新課程時代如何闡釋“當下”這一問題。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
文學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課程。不論是作為人文學科的中文、新聞等專業,或是理工科的大學語文、經典導讀之類的課程,文學教育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文學課程不僅延續了文化之根脈,提升了人文素養、審美情趣,更是高師學生日后站上三尺講臺的底氣之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文學課程的基本組成,以其時空的接近性而受到大學生的歡迎,也因其較之古典文學和外國經典文學更為“親民”的內容和形式而更易得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喜愛。對于高師學生而言,由于現當代文學課程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故而在上述因素之外,他們對現當代文學的偏好還多了些職業理性的色彩。為進一步了解當前大學生對現當代文學教學的認可程度,筆者對部分高校的在讀學生與研究生展開調查。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滿意度僅56%,其中意見最集中的是對教學內容的不滿,尤其是意識形態化突出的革命文學、“十七年”和“”文學,學生普遍認為其與當下語境反差太大,與讀者隔膜頗深;其次是教師對講課內容的選擇和偏好往往與學生的期望有距離,教師強調經典性,呈現出精英階層的“高大上”的審美品位和思想價值;而學生大多傾向于閱讀網絡文學、通俗文學、青春文學等常被高校課堂邊緣化的作品;此外,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對象是經典生成中的文學世界,缺乏有距離感的觀照和足夠的時間沉淀,導致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凸顯,學生則可能由于身處其中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由此帶來愈加強烈的浮躁與焦慮感,這在當代文學部分尤為突出。如果說上述現象一直存在,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教改的深入,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又面臨新的挑戰,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亟待引起相關教師的關注。
二.新課程語境中高校文學教育的常見問題
如前所述,文學課教學實質上包含了教師對當下的闡釋,闡釋的角度、高度以及闡釋的方法等直接影響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當前高校教師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闡釋常見以下問題:首先,闡釋者認知的缺失造成闡釋的錯位。作為闡釋的主體,高校教師大多對教學對象缺乏足夠了解,闡釋者(教師)與闡釋接受者(學生)之間未能彌合的距離直接導致了闡釋的錯位。一方面,錯位產生于教師對當下大學生的學情誤判。中小學與高校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方法、手段以及教師能力評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別,與前者的基礎教育、升學本位不同,后者往往更具獨立性、專業性、學術性和前瞻性,由此連帶而來的是某種居高臨下的學術、理論優越感,導致高校教師普遍缺乏主動了解中小學教學的動力。此外,由于當前大多數高校教師的基礎教育階段是在2001年實行新課程之前,他們對“新課程”這一新事物缺乏足夠了解,導致與新課程背景下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之間產生更大的隔膜,難免影響了“因材施教”的落實。對于高師院校而言,則難以落實《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的師范教育要“堅定不移的為中小學教育服務,主動適應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的要求,不利于有意識地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給予這些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們更多針對性的知識和啟迪。另一方面,錯位產生自高校教師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含糊認識。隨著新課程的推進,中小學教學內容(教材)的更新十分突出,昔日高校的教學內容已有不少融入了基礎教育階段。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語文課本中,302篇文章中120篇文章屬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中學生對魯迅、胡適、郭沫若、冰心、史鐵生、余秋雨、舒婷、海子、周國平、余光中、汪曾祺等知名當代作家的作品耳熟能詳,其中的不少篇章是目前大學教學的必講篇目。新近推出的部編初中教材,中國現當代文學所占的篇幅約為50%,更多現當代作家的作品進入了中學生的語文課堂。但不少高校教師對此并無太多了解,更遑論研究如何在教育對象原有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內容、角度、教法,教學內容的重復、交叉甚至落伍可能帶來課堂教學效果的差強人意,也導致了不少教師沒能有意識地結合學生將來的職業需求去組織教學內容。其次,闡釋的維度與深度表現參差。高校教學無需制訂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這與基礎教育階段有云泥之別。在普遍將科研置于首要地位的高校中,教師對教學理念、教學效率的思考與重視水平非常參差,教學實施中的內容配置、方式方法等的選擇具有頗高的隨意性,部分教師缺乏明晰的教學理念,教學隨意性有余而系統、深入的思考不足,導致目前高校文學課常常出現兩種比較典型的教學方式:中規中矩型、自我表現型。前者一般有比較固定的內容和程式,大致圍繞作者介紹、創作背景、思想內涵、藝術特征等方面展開,涉及作家、作品的主要方面,有利于知識的吸收,但貌似“高四”語文課,固定知識的輸送多于思維的訓練、拓展;后者則充分發揮了文學教師的演講、表演才華,教師可以在“教無定法”的掩護下滿嘴跑火車,滿足于學生的驚奇效應。上述兩種課堂顯然都源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淡薄和對大學文學教學目標定位的缺失,導致不少大學生缺乏知識的應用與再生能力,亦無益于培養學生深入把握文學現象、闡釋文學作品的能力,難以滿足其日后的職業需要。
三.新課程背景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思考
新課程要求學生具有更為廣闊的知識面和更可觀閱讀量,使中小學生有更多機會親近文學,但是也給大學文學教師帶來挑戰:怎樣在中小學基礎上讓文學課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建構科學的講授結構,擺脫文學課成為“高四”語文的尷尬。陳平原先生曾經指出,“時至今日,在中文系的眾多課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與寫作能力,起關鍵作用的,還屬廣義的‘中國現代文學’”①。其所言之“現代文學”,顯然是包含了“當代”內容在內的。現當代文學作為一條紐帶連接了現代與古典,兼容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其所特有的包容與開放使之成為高校文學課程中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在眾聲喧嘩的當下,聚焦中心式的露臺文化已經發展到互主體性的廣場文化,片面強調以教師為主體或是以學生為主體,顯然都難以適應當前的實際。“現當代文學”作為最貼近當下生活的中文主干課程,尤其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片面強調任何單方面都可能帶來消極后果。對此,在教學中必須樹立教師、學生二元的互主體觀,既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學術研究之長,又不忽略學生前大學階段學習的實際,通過二者的結合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由此實現文學教育的超越性目標。所謂超越,原本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教學思想,此處所強調的,是對他者性的知識到生成性知識的超越。他者的知識相當于客觀知識,可以在群體中互相傳遞、習得,大學教育的理想狀態,是將基礎教育階段的傳授他者知識為主,轉為主體性的知識,最終形成生成性的知識。因此,課堂教學不能滿足于輕松、好玩,而更應關注學生能否在教學中獲得生成知識,這些知識才足以歷經歲月之河的淘洗而不褪色,成為可以長久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財富。為此,必須特別關注以下方面:
第一,闡釋必須建立在知彼與跨越基礎之上。教學實踐中很強調“備教材”與“備學生”并重,后者亦即所謂知己知彼。知彼方能有的放矢,方有望超越,給學生留下最有價值的經驗和思想。知彼與跨越的結合首先表現為對教學對象知識結構的準確把握基礎上的提升。高校具有科研的優勢,占據了學術的高地。然而若以此輕視學生的知識水平,恐怕給教學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新課程實施以來,隨著課標中對課外閱讀要求的提高,以及教材編寫者(不少都是高校教師)對課文的偏好品味不斷提升,造成許多中學生在踏入高校大門之前已經熟悉了中文專業的不少經典篇目,對他們而言,這些作品不再是陽春白雪,高不可及。與此同時,當下信息傳播史無前例的高效也為學生提供了開闊的視野。較之上世紀末,當下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已經一日千里,中小學生能非常便捷地從各種媒介中獲取資訊,慕課、名家講座、學術報告不再是個別群體的專利,有心人能輕易地獲取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為其所用。此外,隨著師資力量的不斷提高,現在不少中小學教師已經獲得碩士學位,小部分甚至擁有博士學位,他們的眼光和視野有可能遠遠超過他們的前輩,也使他們的語文教學完全有可能呈現出更加開闊的文學視野和思想深度。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的高地優勢已經有所削弱,高校教師有必要關注、了解當前學生的實際,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文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以求進一步提煉高校教育教學的精粹,將現當代文學教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準。以文學作品教學為例,不能停留于介紹作家、背景、作品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而是必須在涉及詩與思的諸多角度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去思考和發現,從而將現當代文學教學從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中解脫出來,從而使學生即便在對同一個作家作品的學習中也能有所突破和超越。知彼與跨越的結合也表現為對教學對象的文學欣賞趣味的清醒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引導和提高。近年來小有名氣的作家富豪排行榜顯示,南派三叔、雷歐幻像、楊紅櫻、郭敬明、鄭淵潔等長期占據榜單前列,把他們推上榜單的主力軍正是各路學生黨。筆者對在讀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過長期的調查,發現喜愛閱讀的學生占受訪學生的半數以上,但是他們大多以青春文學、網絡文學或其他通俗文學讀本為主要閱讀對象,嚴肅文學積累比較有限,甚至有相當部分學生從來不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可見,怎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他們的閱讀品味已經成為現當代文學教師必須思考并解決的現實問題。與此同時,在這個所謂“娛樂至死”的年代,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趣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圖像化、碎片化、娛樂化(享樂化)是其中非常普遍的傾向。圖像化,一方面表現為直觀的讀圖式閱讀,主要閱讀對象是各色漫畫甚至繪本;另一方面,是將讀圖進一步發展為以觀看影視作品代替文本閱讀。調查發現,當下大學生對于原典的了解常常來自影視劇,一部分學生會因為影視劇的成功而產生閱讀原著的興趣。碎片化主要表現為隨意性、零碎化的閱讀,如瀏覽微博、微信,或其中轉發的各類文章。娛樂化的閱讀主要表現為以輕松、娛樂為目的的感性化閱讀取向,滿足于閱讀對象的離奇、浪漫、搞笑甚至血腥、色情等。此類學生約占50%。因此,對于當下學生的上述特點,教師對現當代文學的講授中要注意慎用影視劇代替文本,否則有可能無意中啟發、鼓勵學生進一步遠離文本,難以深入領略文學之韻、文本之美。沉潛苦讀之難,盡人皆知,倘循所謂“捷徑”,勢必導致浮躁之風盛行。晚清著名教育家陳澧曾感慨道:“近人治經,每有浮躁之病,隨手翻閱,零碎解說,有號為經生,而未讀一部經疏者”,故其力倡細讀、通讀:“若限以斷句讀之,則不能浮躁。不獨有益于讀書,亦有益于治心矣。”②可以說,讀書是品讀語言之外的廣闊與深厚,是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這一問題在對高師中文系學生授課時尤需引起注意,畢竟這些教學對象倘若不能潛心鉆研字里行間的文本內蘊,在日后的教職生涯中,將會面臨極大的缺失,因為中小學語文對課文的細讀要求已近乎極致,對課外必讀書目亦有諸多具體閱讀要求,致力于鼓勵學生深入文本去體會滲透在語言文字之中的未盡之意。而這一能力的養成與提高,單憑觀看影視劇、繪本、漫畫、網絡小說之類,是遠遠不能企及的。
第二,闡釋必須兼有聚焦的眼光與開放的襟懷。人文學科的問題本無標準答案,人文學科的教學同樣沒有強制性、規定性,而必須堅持開放性。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席卷全球,在這個強調平等、對話、個性的時代中,當下教學從一言堂轉向平等對話,不僅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時展的必然。社會也罷,課堂也罷,互為主體漸成共識。作為人文學科,在現當代文學講壇,追求思想、品位的整齊劃一、一家獨大已不可能,尤其是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滋養下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他們已經越來越走向知識的多元與文學理解、文學想象的不規整,居高臨下的規訓只會招致冷眼與嘲笑,這是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新課程試圖突破應試教育的局限,著力于學生的素質提升,使他們進入大學校門時已經具有更為開闊的文學視野,也給現當代文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文學教育必須聚焦與開放相結合,即將有深度的專業素養與高眼界、低姿態的教育教學相交融。正如洪子誠先生在談到文學史教學時所倡導的:“我愿意將自己的位置擺放得低一些。既是我有明確的看法,有時也對這種看法是否合理存在猶豫,況且有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做出明確判斷。因此,我會講明我的困惑,同時重視向學生介紹在這個問題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以供學生思考時的參照。”③這種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放低姿勢與學生進行平等探究的教學方式,顯然更適應于當下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且與現當代文學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有更高的契合度。
第三,闡釋必須不斷創新、追求高效。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小學生學習的理想狀態,雖然囿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當前只有在部分學生身上得以落實,然而長遠觀之,卻不失為培養學生掌握主體性知識、生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校要適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下成長的新一代學生,必須在教學手段、評價方式等方面做出創新與發展,努力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固定模式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倦甚至反感,結合現當代文學的課程實際進行教學的創新很有必要性。例如,作為“現在進行時”的現當代文學,與古代文學、外國文學以及現代文學的最大不同是闡釋對象———作家及文本與受眾的接近性。當其余的課生提供直接對話作家的條件,既深化了學生對教師“闡釋”的理解,也促使教師不斷提升“闡程只能借助PPT領略作家風采時,現當代文學卻能在引導學生認識“雞蛋”(文學文本)的同時,創造機會讓學生走近“下蛋的母雞”(作家),通過視頻、見面會、講座等方式,為學釋”的質量和能力。按照著名后現代主義哲人杰姆遜的觀點,后現代時代的文化模式已經從現代主義的語言為中心轉向后現代主義的視覺為中心。通過空間直觀的方式接近作家、作品,不僅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取得教師一言堂所無法企及的教學效果。作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頭腦探險,文學闡釋既充滿艱辛又趣味無窮,尤其對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作品。無論人教版或部編版,作為中小學語文教材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高校(尤其是高師院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需要更多關注與重視,亟待更豐富多元的闡釋視野和更靈活多樣的闡釋形態。
作者:葉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