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如何提高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內蒙古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蒙漢雙語人才變得炙手可熱,因而,蒙漢雙語教學的前景也更為樂觀。在民族院校語言教育中漢語口語教學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該地區學生培養的質量。當今,漢語不僅是我國的官方語言,也是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民族進行正常交際的重要工具。然而縱觀我國少數民族的漢語口語教學,發現其大部分院校教學重點多集中在應對普通話水平測試上,以至于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僅限于課堂范圍,目的直指期末和普通話水平測試。探析了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現狀,提出了改善現狀的相關策略,為提高蒙古族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策略;
因社會人才需求和自身發展訴求,內蒙古民族院校蒙古族學生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已成為其漢語類課程教學的重點目標。在少數民族教學中開設漢語口語教學課程,不僅是為了其能通過普通話考試,更重要的是其能學以致用,全面提高自己的漢語閱讀能力和漢語口語表達能力,以幫助其在將來走上社會時,能夠與人正常的交流溝通,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素質型人才的要求,也為實現其自我價值、社會價值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概述
作為現代化人才需求的重要文化素質之一,良好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是所有少數民族學生走上社會的必備技能。然而縱觀我國蒙古族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現狀,雖然在其學習的課程中設置有漢語教學課程,而且學生的漢語能力也有所提高,甚至不缺乏漢語閱讀及口語表達都較強的人才,但就總體來看,大多數學生漢語口語的表達能力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文化和母語差異。文化與語言密切聯系決定了口語表達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文化差異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文化背景語言比較與轉換中產生詞匯空缺;另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多數學生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死記漢語語法,死背漢語課文,在漢語學習中將精力著重集中于應對漢語考試,有些學生即使閱讀和寫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卻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不夠流暢,詞不達意,發音不準。漢語學習本身具有較大的難度。漢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其不僅存在著一詞多義、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等各種變化,同時“讀寫”和“聽說”是兩個差別很大的漢語系統。“讀寫”一般屬于書面語言,對于漢語語法的應用比較嚴謹;“聽說”則屬于口頭表達語言,對于漢語語法的應用較為靈活、隨意,在意思表達的過程中,并不遵循相應的書面表達規范,如在漢語書面語中可以這樣表達“今天你回家了嗎?”而同樣的意思表達在口語表達中就可以說成“回家了嗎,你?”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著重于對語文課本的學習,而脫離了實際。受母語環境的影響。受自己民族語言的影響,少數蒙古族學生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僅限于課堂上的學習和應用,而在本民族的生活交往中則應用民族語言進行口語交流,并沒有形成良好的漢語語言環境;受文化環境的影響,其對于有些漢語表達是不認可的,如在蒙古族看來“英雄”是褒義詞,而漢語表達中有時候將“英雄”褒詞貶用,如:“你可真英雄,居然自己先跑掉了”,顯示這個人膽小如鼠。諸如此類的文化差異使少數民族學生并不能從心底認可相關的漢語口語表達。
二、提高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漢語口語課上,多數教師會借助多媒體課件或者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突出特征是借用多媒體,通過教師復述或者講授,學生記憶,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和表現來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上還是教師成為了課堂主體,掌握著課堂話語權和主動權。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會被動接受知識而逐步失去話語權和主動權,從而逐漸養成不主動提問﹑不主動開口說漢語的習慣。所以,要改變學生被動式的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做到教與學。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只注重漢語課本書面知識的教授和應對漢語考試,而應重視對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表達,并應用多種漢語口語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如可以通過課文朗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漢語表達口感,通過該教學方式,對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主要集中在正確發音、口齒清楚和語句連貫上,并嚴格要求學生在課文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表達流利、富有情感;通過口語復述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的漢語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并為其在生活中的漢語表達積累更加豐富的材料,可以復述記敘文、議論文等各種體裁的文章,要求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對文章內容的基本完整復述、文章主題的基本明確表達及文章結構順序的合理化;課堂討論,通過該教學方式,對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及漢語口語表達的實質。漢語口語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摘取電影臺詞中的經典對白,讓學生在漢語學習中進行角色扮演,并將臺詞融入自己的個人情感表達出來;根據漢語課本內容,積極鼓勵學生將其改編為課本劇,自行進行角色扮演,并在課堂中表演出來;每節漢語課堂的教學中都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重點詞語、段落、小文章等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漢語口語教學方法和內容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漢語口語表達積極主動性的培養,并養成良好的漢語口語表達習慣。在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一個個地示范漢字的發音,并且讓學生按照老師的示范對發音中的聲調和語氣等進行模仿。要保證學生能夠正確地掌握漢語的聲、韻、調、語氣、停頓和重音等,教師必須多次進行示范,同時還要保證發音標準。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每個學生的發音,對發音不準確的地方及時進行糾正,讓學生逐步改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系統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可以跟著多媒體設備進行練習。
(二)運用喚醒式教學方法漢語口語課程作為蒙古族學生的基礎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溝通能力,更快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學生遠景發展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族學生由于受到母語和母語文化影響,有時候其漢語口語表達和表述會出現詞不達意現象。目前,網絡盛行的年代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表現欲越來越低,更不要說主動開口說話。據相關調查數據,80%的學生不敢當眾講話或者朗誦,有60%的學生不愿意登臺演講或者講課,有50%以上的學生從沒有在公共場合公開演講、發言、辯論或者說話。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這一群體進行有意識地喚醒式的教育方法,教師在講課和訓練時靈活運用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口語的積極主動性和自覺性,推動他們的內驅動力。通過大量的聽、說、讀等教學活動與教學實踐,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潛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每個漢字的正確發音,學生跟著錄音內容進行練習。多媒體目前已普及于各個層次的教育教學單位和機構,它不但可以進行圖片和文字的展示,還能夠進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漢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漢語發音時,可以為學生尋找合適的圖片,讓學生能夠知道這個字代表的含義,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有效提高口語教學的質量。教師不要急于糾正,要保障學生完整的表達訓練,要給予鼓勵和表揚,盡量立足于蒙古族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漢語的新舊知識交替作用的互相作用上進行喚醒教育。
(三)基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疏導教學方法在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中盡量避免母語的表達習慣和干擾。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密切聯系決定了文化與口語表達間的關系。蒙古族學生學習漢語口語過程中因與漢語在語言輸入、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差別會存在語言磨蝕。語言磨蝕是指二語或者外語學習者由于某種語言的減少或停止而產生的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退化的現象。也可以指母語使用者非病理原因的語言能力的退化和喪失現象。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二語習得的效果,在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的表達能力的訓練中應探尋言語交際的特性,關注各類語言交際活動的共性,交際主體、語境和話語的有效轉換,以此避免產生不同程度的語言磨蝕。基于這個基礎漢語口語課的重點應該在于說、就是強調口語表達的目的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受著民族文化的制約。在漢語口語訓練中一定要考慮蒙古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點,因此在具體訓練中了解蒙漢文化差異和民族心理差異,逐步培養學生對蒙漢交際文化差異的適應力和敏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蒙古族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由于含蓄低調的歷史文化影響及內斂害羞而引起的畏懼和緊張心理,大部分蒙古族學生都比較被動和含蓄。因此,在具體講授和訓練中教師應盡量營造輕松愉悅的授課環境,幫助學生克服緊張害羞帶來的不規范態勢語及口語表述等負面影響。總之,在蒙古族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和講授中要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喚醒教學方法,注重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家動機干預,激發學生學習漢語口語的興趣,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曲寧.論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口語的提高[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5).
[2]包英格.蒙古族大學生漢語口語能力提高與文化導入教學策略[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4).
[3]胡敏.母語與第二語言學習過程比較及對語言磨蝕的影響[J].長春理工學院學報,2008,(1).
作者:韓玉英 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