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當代突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音樂發展歷程中,少數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形式,也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隨著時代形勢的不斷發展,各種音樂形式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對少數民族音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在原生態視閾下,如何才能使少數民族音樂得以順利突破,一直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在深入分析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當代突破對策。
關鍵詞:原生態視閾;少數民族音樂;當代突破;有效策略
少數民族音樂是在民族文化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音樂形式,帶有較強的民族文化特色,一直以來,少數民族音樂以其獨特的文化和藝術表現形式,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和喜愛。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少數民族音樂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這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原生態視閾下,深入分析少數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決對策,對于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適應當展趨勢,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與原生態之間的關系
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原生態系統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構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少數民族生活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們的一般生活方式以及相應的民族風俗習慣等等內容,并且這些基本的生態構成元素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推進不斷更新的動態變化過程。隨著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完善,音樂也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化表達方式之一,而且少數民族的音樂一般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是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深入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式和途徑,實現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應該將少數民族音樂從原生態的角度進行把握,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預期的發展目的,更好的適應當展的實際需求。由于民族生存環境的不同,因此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也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少數民族音樂更是如此。不同民族語言造就了風格各異的音樂形式,加之各民族生活環境的影響,使少數民族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原生態發展趨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并且每個民族都有其各自鮮明的特點和發展歷史,作為民族發展的主要載體,民族音樂對于研究民族文化,發揚中國民族文化精神,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國際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中國民族音樂已經成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在研究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要視角,研究民族音樂背后的人文歷史特點,從而加深對中國不同民族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和全面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民族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和發展歷史,從而為民族音樂的更好發展提供良好的思路和途徑。
二、原生態視閾下少數民族音樂當代突破的有效途徑
1、強化交流和溝通,不斷汲取先進音樂文化的發展優勢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前文所述,一個時期的音樂形式就是一個國家在這個時展的烙印,所以說,民族音樂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音樂更是如此。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國家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交流成為國家間交流的主要紐帶,因此少數民族音樂也有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世界各國的人們開始逐漸了解到了少數民族音樂,也正因如此,少數民族音樂也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也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闡釋,在世界文化交流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不斷吸收其他國家音樂的優勢和特點,同時少數民族音樂也被其他國家的音樂所借鑒,從而實現了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間音樂的完美融合,這無形中就提升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效率。通過少數民族音樂,西方國家可以深入了解音樂背后的人文背景和文化特征,同時不同國家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少數民族音樂,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加深對于中國的了解,可以說,少數民族音樂在交流過程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促使更多的人喜歡并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對于文化建設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在原生態視閾下,少數民族音樂在國家交流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并且通過不斷融合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將在世界音樂文化發展中得到更好的展現。
2、納入高校教育課程體系,提高對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
高等院校是青年人群集聚的地方,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來講,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青年一代缺乏對少數民族因素的認同感。因此,在原生態視閾下,如何利用高校教育激發青年一代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熱愛,讓更多青年參與到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中來,是促進當代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首要條件。少數民族音樂是各民族文化的濃縮,在少數民族音樂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豐富的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風民情。少數民族音樂是各民族人民藝術表達的結晶,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人人有責。為了讓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少數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中來,應當在高等教育中將少數民族音樂納入教學內容之中。高校選修課程體系要求學生自主選擇選修課程,完成課程并獲取相應的學分。通過將少數民族音樂的相關教學內容納入選修課程體制,一方面可以豐富高校選修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學生難以接受到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難題。在少數民族音樂選修課程的設計上可以采取賞析的方式進行,重在培養青年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喜愛,為少數民族音樂的更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加強少數民族音樂學術交流,培養專業少數民族音樂人才
為了更好的傳承并發展少數民族音樂,需要培養專業的少數民族音樂人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通過將少數民族與現代流行音樂等音樂形式結合,形成更易于青年一代接受和喜愛的音樂,才能不斷推動原生態視閾下少數民族音樂的持續性發展。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中,針對少數民族音樂專門開設的課程較少,接觸到的少數民族音樂也大多數來自于課本與媒體,學生很難接觸到真正的少數民族音樂,從而,無法從內心深處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難以做到真正將音樂與情景交融,受到的少數民族音樂感染的程度不夠,無法激發學生內心對少數民族音樂的靈感。因此,在當代音樂發展實踐中,應當為少數民族音樂交流搭建平臺,聘請民間藝人、民族音樂專家、民間表演團體到學校講學、演出。通過他們的講解與真實的演繹,表達出少數民族音樂的內涵,以各民族鮮明的服裝特點、表演風格吸引學生的關注。通過實際的少數民族音樂交流活動,讓同學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上,對少數民族音樂形式產生直觀的感受,真正地陶醉于或高昂、或舒緩、或急促、或柔和、或吟誦的音調中,真切地感受少數民族音樂作品的精髓所在,繼而為音樂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親近少數民族鄉土,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認知
想要真正的繼承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僅僅通過在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應當鼓勵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在少數民族的采風時,不僅要收集民間音樂,也要收集民間故事,通過當地人講解民間故事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發展的歷史。真正的民族音樂必定是與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的,脫離了文化的音樂將成為無源之水。只有目睹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才能領會到少數民族音樂中的豐富的精神內涵。例如,在廣西壯族民歌中,經常是男女青年對唱,其歌詞對仗,多采用比喻、象征的表達方式,曲調婉轉悠揚,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適宜。只有親身到少數民族地區感受,才能洞悉少數民族音樂的靈韻,繼而激發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創作靈感。
5、利用豐富的文化生活,營造活躍的少數民族音樂氛圍
在原生態視閾下的少數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學生的業余時間較多,課外活動也相對豐富。因此,應當利用好這一便利條件,讓少數音樂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是創新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活躍的少數民族音樂氛圍,寓教于樂。一是可以開設展覽室,展出少數民族音樂使用的樂器、少數民族的勞作工具等,激發同學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二是可以舉辦少數民族音樂節,在校園內舉辦少數民族音樂演出,吸引音樂專業的學生和校內的少數民族同學,以個人或者團體的形式參加演出活動。三是利用好早、中、晚的校園廣播,插播少數民族音樂,提升同學度少數民族音樂的熟悉度。四是鼓勵同學進行少數民族音樂創作,并提供校園晚會等演出平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原生態視閾下,少數民族音樂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應該積極創新發展路徑,解決影響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主要問題。在此過程中,有關方面應該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尤其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通過良好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作者簡介:袁泉(1988~),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藝術人類學。
參考文獻
[1]王會,夏從亞.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當展問題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2015(11):190-193.
[2]陳蔚.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高校教育傳承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6(1):122-124.
[3]孫媛媛.關于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J].神州(下旬刊),2016(3):89-91.
[4]李建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五屆年會綜述[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3):149-154.
[5]陳曉敏.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評《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J].新聞愛好者,2017(10):99.
[6]黃妙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與高校少數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的接軌與契合[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1):17-21.
[7]魏曉蘭.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當代四川合唱創作中的提煉與發展——以昌英中無伴奏混聲合唱《吉祥陽光》為例[J].音樂創作,2017(8):112-115.
[8]劉云霞.少數民族音樂節目的突破與創新——以四川衛視《天籟之音中國藏族歌會》為例[J].傳媒,2015(5):57-58.
作者: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