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博物館觀眾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文博事業的發展,據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消息,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余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產物,博物館事業的不斷成長、豐富和壯大,促進了人類社會進步和生存環境的改善,建設好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是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展示國家或本地區、本民族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縱觀我國的博物館,反思是不是每一座博物館都能充分發揮它自身的作用,被觀眾認可愿意去參觀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博物館從建設開始就完全不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構建,這樣建設出來的博物館很有可能得不到大家的喜愛,建設完成后前去參觀學習的人也少之又少,久而久之這些博物館被閑置在那里無人問津,雖然目前我國的博物館已經呈現出空前的發展趨勢,但如果我們只追求博物館的數量,而不注重博物館的質量,那么博物館事業就很難邁向新的臺階。所以只有回歸到觀眾本身,從觀眾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博物館事業更好更快發展。理解觀眾這個詞的定義就是理解博物館教育學、傳播學的核心問題,我們不斷追問,那些成千上萬走進、路過博物館的人中,博物館的觀眾究竟是誰,如何定義他們?
我認為,博物館觀眾具有多重身份,首先博物館觀眾是人,然后才是作為觀眾,最后才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所以首先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它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方面。博物館觀眾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無論是光顧博物館的專業性研究者或咨詢者、學習者,還是游覽觀賞者,都是來自現實社會。所以博物館觀眾在價值觀、社會需求、欣賞品位等方面一定存在差異。然后是作為觀眾,觀眾可以分為電視觀眾、電影觀眾、戲劇觀眾等等,而作為博物館觀眾,更明顯的不同,他們要親自走進博物館,他們看的是“實物”以及由實物組成的陳列和展覽,用視覺和觸覺感受博物館,才能稱之為博物館觀眾。由于博物館觀眾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所以他們在年齡、文化程度、角色、需求等方面顯現出不同的特點。最后博物館觀眾作為博物館的服務對象,這里的服務不僅有文物展覽這些“實物”通過展示和上面的簡介讓觀眾獲得見識、新奇和新知識;還有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內部環境、公共設施等方面讓觀眾不僅可以在博物館中獲取單純的知識和信息,還能融入休閑、審美、感受文化內涵、體驗便利服務等;除了物對人的服務,當然還包括人對人的服務,例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參觀觀眾進行耐心的人工講解等。以上分別從博物館觀眾作為人、作為觀眾、作為博物館服務對象這三個方面給博物館觀眾下了定義:觀眾就是博物館環境的直接體驗行為人的集合體。
我國觀眾研究的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有博物館觀眾的實務研究,之前都是強調觀眾的重要性,如傅振倫寫的《博物館學概論》中強調了觀眾對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對博物館參觀數據進行統計的,如故宮在民國時期和華北偽政府時期都有對參觀人次進行統計,但并沒有人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國內整理分析觀眾研究的第一份文獻應是許博超在其碩士論文中,整理的《對我國有關博物館觀眾研究文獻一覽表》。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進行,博物館學在大陸重新恢復并快速發展,王建國率先在1985年介紹了歐美博物館學關于觀眾心理的研究成果,緊接著陳宏京在1986年就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課題和方法論做了理論的探索,與此同時歐美博物館觀眾調查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也被傳入國內。上個世紀90年代末,吉林大學博物館學專業借助博物館實習的機會進行了幾次博物館觀眾調查,并寫出了一系列的調查報告,為學術界提供了一批有價值的材料。博物館觀眾研究也在近10年間得到了廣泛重視。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每座城市都有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歷史傳統,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記憶。城市的傳統和記憶留存在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腦海里,他們只有模糊的影像,而無法用實物去表達,而博物館卻起到展現城市發展軌跡和歷史文化的作用,它通過實物的呈現,更形象生動地展示這座城市走過的歷程,讓參觀者更具體、真實、貼切地感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和文化傳承。只有做好博物館的觀眾研究,才能使博物館長久不衰地發展下去,才能真正成為城市的標志。
作者:敬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