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工科是近期較為熱門的一個話題,伴隨著新工科所衍生的研究內容也與日俱增,筆者作為一名在工科高校工作的專職教師,對于新工科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一點自己的獨到見解,在這里與大家共同分享。
關鍵詞: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
1“新工科”的前生今世
“新工科”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對傳統工科的創新與改革,“新工科”的新主要是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云共享等新興技術的輔助運用,以此來達到工科發展的新階段[1]。回望以往我國工科專業的發展,曾經有過一段較為沉寂的時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傳統工科的技術手段不能及時革新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工科的研發及發展起步較晚,早期與工科相關的技術產業主要集中與部分地區、省份,且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落后于世界整體發展水平,因此,造成了我國早期傳統工科的發展既不平穩也不平衡。
1.2傳統工科的技術手段不能廣泛傳播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早期與工科相關的技術成果、手段等限于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的保護等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利用,這里最主要表現在我國購買國外先進工科相關技術及聘請國外相關技術人員方面。通過上述總結,可以看出傳統工科的發展并不平衡,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差異,這種差異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技術壁壘”,例如某些與工科相關的高精尖技術掌握在部分發達國家、地區的部分專家手中,他們利用“技術壁壘”來獲取高收益的同時又吝嗇于技術的傳播,這種現象導致與工科相關技術的發展出現兩極化,一方是越來越高精尖;而另一方則是只陷于低端徘徊。
2“新工科”人才的衡量標準
“新工科”對于人才的衡量標準區別于以往傳統工科,以往的傳統工科對于人才的衡量標準主要集中在“數理化”方面,只要專業知識掌握過硬,就可以稱之為工科人才,而現在,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云共享等新技術誕生的“新工科”人才的衡量標準則更加復雜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對于知識的掌握要具有“融合性”針對“新工科”所對應的新的發展環境,對于“新工科”的人才所掌握的知識也有了新的要求,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不能只是簡單的做一個“書呆子”“書袋子”就可以,不能只是在某一個學科、某一個領域精通,而是具備一定的“交叉”特質,也就是說不能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技術操作人員,而是同時具備一定的人文屬性和素養,具有可以隨時學習并獲取政治、經濟、哲學及公共管理等知識的能力。
2.2對于知識的掌握要具有“實踐性”針對“新工科”所對應新的運用環境,要求“新工科”人才對于知識的掌握不再僅限于理論上的論證與研究,而是更應該付諸于真正的實踐,這種實踐不是簡單小范圍的科學實驗,而是將獲得實驗成功的科技成果應用于更寬廣的社會,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說,“新工科”人才應該可以利用自身的綜合知識能力來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
2.3對于知識的掌握要具有“創造性”針對“新工科”所對應的新的創新環境,要求“新工科”人才不能只是簡單重復過去理論的推演或技術的演進,而是利用當前“互聯網+”的整體發展趨勢來尋求新的領域突破、技術突破,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完善的思維體系、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這是“新工科”人才區別于傳統工科人才衡量的最主要的標準,也是當前面臨最迫切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即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新工科”人才的衡量標準完全區別于以往傳統工科對于人才的要求,“新工科”要求人才之所以能夠稱其為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其具備“創新”的特質,通過不斷的創新來融合所學知識,通過實踐性的創業方式來驗證創新知識,與此同時,不斷的總結經驗,不斷的創造出更能夠為行業、社會發展帶來良好效果的創新技術。
3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
傳統工科人才較多集中于技術研發部門或實驗室,針對傳統工科人才的培養較多的體現為課堂傳授、工廠操練、實驗室操作以及頂崗實習等方式,這些都屬于傳統的培養模式,這些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會有一個“師傅”來進行主導,通過“師傅”的傳授來進行操練,這種培養具備一定的優勢,即“一對一”式傳授,量身定制,因材施教,但是缺點也存在,例如,受限于一個“師傅”,所以被培養者對于知識的獲取途徑狹窄,交流通道有限,缺乏一定的創新勇氣,因此并不能夠完全滿足當前對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教育部近期的例如《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及其解讀[2],總結出“新工科”對于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模式要求,完全區別于以往傳統工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
3.1綜合能力培養教育模式“新工科”對于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再是單一的理論或單純的“學徒制”培養,而是將技術、理論、思想和文化統一結合起來,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較以往增多基礎課程知識的傳遞,盡量擴大通識教育的部分,例如不僅僅是專業性強的基礎課,包括經濟類、管理類、哲學類,甚至文化類、藝術類的課程都可以涵蓋,其目的是為了強調培養綜合素質、培養人文思考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國外部分院校做的比我們好很多,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層次上,在課程設置及選擇上都給予教師及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對于其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2實踐與應用相結合的培養教育模式“新工科”框架下對于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其環境絕不可以限制于一間小小的教室,而是應該走進工廠、走進工地、走進實驗室、走進比賽場地甚至走進競爭市場。“新工科”下培養模式的制定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學分和考核方式,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來制定。這里所提出的實踐與應用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要求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每一個知識點中體現,這就對于授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師必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全部知識來重構教學內容,分解教材中的固定模式,針對能夠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部分細化講授。實踐與應用相結合的另一個要點在于產教融合,“新工科”下對于產教融合有了新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校企合作、訂單班培養或者是簽約式培訓輸送,而是更加具體的實現“教”與“產”的合作,通過實踐創新出新產品、新技術,應用與新研發、新合作,能夠真正實現校內創業的實現。
3.3學科融合交叉的培養教育模式“新工科”模式下,各個工科專業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可以進行跨專業融合,在制定這一類培養教育模式的時候,可以通過設置新專業或設置專業互通、專業互轉等方式來進行,例如天津大學最新推出的智能醫學工程專業,明顯區別于以往的醫學類專業,旨在培養兼具醫學和工學雙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融合交叉培養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開放專業限制,放寬學生專業選擇的路徑,讓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或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了一定的知識以后可以跨專業選擇他想補充的其他知識。
3.4信息化教育模式“新工科”的發展是基于“互聯網+”的不斷擴展,因此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中必然會體現信息化的元素,例如慕課、藍墨云、3D、AR增強、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大大緩解工科類課程教學的短板,可以更加立體豐富的表達教學意愿。在構建“新工科”信息化培養教育模式時,還可以將實踐以及競賽的因素體現出來,例如現階段用友公司開發的智能云端財務綜合課程解決方案,就很好的將一個財務公司的整體運作通過云端數據共享的方式來展現,教師可以通過登錄云端數據共享平臺,根據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情境來進行相應的授課,并且在這個智能綜合解決方案里面還涵蓋有實訓操作模塊及競賽模塊。
3.5跨區域聯合人才培養模式跨區域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較新穎的一種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交換生,而是通過創設“特色生態圈”,將不同區域的人才、智力、企業聯合起來,群策群力,各自利用自身的優點,發揮自身的長處,為創新創業做出更多的貢獻。例如,在當前競爭如此激烈的國際社會環境下,“新工科”的建設絕不能是閉門造車,而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直面自身發展的短板,積極爭取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持,從中獲取相應的“養分”來發展壯大創新創業培養模式。
4結語
綜上所述,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的能力培養模式有很多,首先,模式本身就不再是固定單一的,不再是簡單體現一個專業的培養模式,而是可以進行跨專業培養、跨學年培養、甚至跨區域培養;其次,模式開發制定的角度也和以往有了較大的區別,以往主要是以教師為主角,而新工科下則是以教師和學生為共同主體,培養模式不再只是傳統的教與學,而是更注重實踐與應用;最后,培養模式所體現的技術手段更加現代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創新技術及價值的體現,培養模式對于人才培養更加注重綜合能力,這其中包括技術、理論、手段以及思想。由此看出,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的能力培養模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以及不同的要求來作出相應的變換,現階段培養模式主要集中在系統、實踐、創新以及融合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作者:葉娜 單位: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