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口學刊雜志》2014年第四期
一、從分布特征看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
(一)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分布特征
1.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定義與指標確定(1)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定義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多數研究成果對什么是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認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就是“在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行業轉移過程中女性勞動力非農化轉移滯后于男性,婦女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的現象。”[18]本文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出于實證的需要,將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定義為:農業從業勞動力中女性勞動力超過男性勞動力的狀態。(2)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指標確定根據已有的文獻,對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指標,有的學者使用女性和男性從事農業勞動的時間計算,也有的是按勞動力人數計算。本文根據所獲得資料的局限性和分析的需要而采用勞動力人數作為計算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基礎數據,這里把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指標分為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a.絕對指標(當該指標為正表示有女性化傾向,為負表示沒有女性化現象)女性勞動力超過男性勞動力人數=女性農業勞動力人數-男性農業勞動力人數b.相對(程度)指標1(該指標為正表示有女性化傾向,為負表示沒有女性化,比重越大表示女性化程度越高)女性勞動力超男性比重=(女性農業勞動力人數-男性農業勞動力人數)/男性農業勞動力人數c.相對(程度)指標2(該指標大于1表示存在女性化,小于1表示不存在女性化)女性農業勞動力與男性農業勞動力比=女性農業勞動力人數/男性農業勞動力人數
2.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總體情況與地區分布本部分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07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經過上面的公式進行處理后得到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從總體情況看,中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超過男性勞動力的人數為2163.85萬人,超過男性勞動力的比例為13.49%。從地區分布來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是江蘇省,達61%以上,云南省的女性化程度最低為0.57%,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浙江、廣西、海南、新疆7個省(自治區)表現出沒有女性化。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省份占全部省份的比例為77%,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程度(見圖1)。
3.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土地規模分布本部分數據來源于2006年《中國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業卷)》中的“全國按經營耕地規模和性別分的家庭戶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通過整理得到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相對指標,再按經營耕地規模分類得到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土地規模分布(見圖2)。中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程度在0~0.9畝區間呈現出上升趨勢,之后隨著土地規模的擴大開始逐漸下降,到15~15.9畝處女性化程度降到最低水平,之后男性比例開始超過女性。到100畝以上,女性勞動力已經比男性勞動力低10個百分點。這說明土地經營規模對農業勞動力性別的分布有重要影響。
(二)對2006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的判斷對2006年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的判斷,是想要說明我國農業生產是否已經主要依靠女性勞動力,很多學者在研究中使用“農業女性化”這樣的描述。“農業女性化”如果存在,那就已經說明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女性勞動力。但事實上,通過上述對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地區分布和土地經營規模分布的研究,我們發現2006年雖然在地區分布上占77%的省份都存在女性化現象,但從土地規模分布來看,超過16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沒有出現女性化現象。并且從農業的產品貢獻來看,特別是從糧食的供給來看,規模化經營正在成為一種主要力量。從不同規模土地經營戶的種植業占農產品總收入構成看,當戶均土地規模在3畝以下時,種植業只占一半,當戶均土地規模達到10畝時,種植業占到70%以上,而規模在100畝以上時種植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90%以上(見圖3),這說明當規模小的時候,大多數農戶采取了兼業化經營方式,而規模擴大后,專業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中國農業的未來方向是現代化和專業化、規模化,所以從長遠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不太可能演變為“農業女性化”。
二、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成因分析
對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成因,目前大多數的研究認為是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性別差異引起,從邏輯上來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女性農業勞動力超過男性)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是農村人口的性別差異;二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性別差異。從表1的數據看,我國鄉村從業人員的性別比例從1990~2010年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所以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原因只可能是農業男性勞動力外流大于女性勞動力引起。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性別差異形成的原因也有很多文獻已經涉及,比如何軍、李慶、張姝弛(2010)認為是家庭分工引起的;[6]而楊小燕(2008)認為是性別歧視造成;[12]還有學者認為是女性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引起,這里不再贅述。那么,農業勞動力女性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或者說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本文認為造成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深層次原因是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規模細碎化,這可以從勞動力女性化的地區分布和土地規模分布得到答案。首先,從地區分布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女性勞動力數量超過男性,但也有部分地區男性勞動力數量超過女性(見圖1)。如果把各地區的戶均耕地面積與女性化程度聯系起來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圖4是各省按戶均耕地面積與女性化程度(女/男)做的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的戶均耕地面積都在20畝以下,而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比較高的省份也集中出現在這個區域。但是,在戶均耕地面積超過20畝的省份均沒有出現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其次,從土地規模分布看(見圖2),當經營耕地規模超過16畝時,男性勞動力開始超過女性,并且男性勞動力的比例隨著耕地規模的擴大而逐漸上升。這說明耕地規模決定了農業勞動力的性別配置。總之,上述事實均能證明農業勞動力女性化與土地規模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如果提高戶均耕地面積可以降低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程度。
三、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的實證分析
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部分學者通過地區數據的實證,認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不利于農業生產,也有學者使用微觀數據證明沒有影響。本文將使用宏觀截面數據來研究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這樣可以從總體上得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結論,而不是局限于地區和微觀層面。
(一)變量的選取、模型與數據
1.變量的選取(1)農業生產被解釋變量為了反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本文將分別選用各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來反映農業生產的規模與生產效率是否受到影響。因此本文把被解釋變量分別設為糧食播種面積(Seededarea記為SA)和糧食總產量(Graintotaloutput記為GTO)。(2)農業勞動力女性化關鍵解釋變量使用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程度指標(女性/男性female/male記為F/M)作為主要指標來反映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同時使用農業勞動力人數(Thenumberoflaborforce記為NL)作為輔助指標,進一步反映女性化的作用機制。(3)控制變量第一,以糧食播種面積為被解釋變量的控制變量。包括:耕地面積(Cultivatearea記為CA)、大型拖拉機動力(Largetractor記為LT)、聯合收割機動力(Combine-harvester記為CH)、排灌柴油機數量(Irrigationdieselengine記為IDE)、大專(Juniorcollege記為JC)、高中(Seniormiddleschool記為SMC)、初中(Juniorhighschool記為JHS)。第二,以糧食總產量為被解釋變量的控制變量。包括:糧食播種面積(Seededarea記為SA)、化肥(Chemicalfertilizer記為CF)、大型拖拉機動力(Largetractor記為LT)、聯合收割機動力(Combine-harvester記為CH)、機動脫粒機數量(Driventhreshers記為DT)、排灌柴油機數量(Irrigationdieselen⁃gine記為IDE)、大專(Juniorcollege記為JC)、高中(Seniormiddleschool記為SMC)、初中(Juniorhighschool記為JHS)。2.模型本文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模型對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是否對農業生產構成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進行計量檢驗。由于截面數據很容易出現異方差性問題,所以本文通過對方程兩邊取對數的形式減小和消除異方差性。本文分別采用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做被解釋變量建立兩個不同的計量模型:(1)以糧食播種面積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中,F/M是關鍵解釋變量,表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ui是隨機擾動項。在估計方法上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LeastSquare,簡稱OLS),OSL方法是應用最多的參數估計方法,本部分數據在控制了異方差性后,在對(1)式的估計中,首先將關鍵解釋變量,即反映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的相對指標引入方程中,然后將可能引起被解釋變量變化的所有控制變量引入,使用后向逐步回歸方法,剔除不顯著的控制變量,得到有效的參數估計。對(3)式同樣采用后向逐步回歸方法,并分別將關鍵解釋變量F/M和輔助變量NL作為必須考察的變量代入方程進行逐步回歸,得出兩個不同的回歸結果,在此基礎上對關鍵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進行解釋。3.數據本部分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匯編(農業卷)》2006年數據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7)》,由于2006年的耕地面積數據中,四川和重慶的數據沒有分開,所以這里使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8)》中2007年的數據替代。另外,反映農業機械化的變量:大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用動力(萬千瓦)數據表示,排灌柴油機由于上海市缺動力數據,所以采用實際擁有量數據替代。
(二)估計結果
本文分別對式(1)和式(3)進行OLS估計,然后對估計結果進行遺漏變量檢驗、冗余變量檢驗和異方差性檢驗。對(1)式的估計中,本文將關鍵變量F/M引入保留項,然后引入控制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剔除后的結果見表3。對(3)式的估計采用了相同的估計方法、不同的控制變量,估計過程是先把關鍵解釋變量F/M放入保留項進行逐步回歸,然后把輔助變量NL放入保留項進行逐步回歸,剔除后結果見表4和表5。上述估計結果均通過了遺漏變量檢驗、冗余變量檢驗和異方差性檢驗。
(三)估計結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F/M)的估計值為0.676,t統計量為3.196,p值低于1%,對糧食播種面積的影響是顯著正向的,并且除了耕地面積的影響之外,對糧食播種面積影響因素中,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影響最大,除此之外,大型拖拉機動力、聯合收割機動力、排灌柴油機數量、大專生比例、高中生比例均對糧食播種面積有顯著影響,其中大型拖拉機和高中生比例影響為負。從表4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F/M)的參數估計值為-0.02,t統計量為-0.102,p值接近92%,對糧食產量沒有影響,從表5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人數(NL)對糧食產量沒有顯著影響,表4和表5結合起來分析,說明了農業勞動力女性化不顯著的原因是勞動力數量已經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變量。所以,不管是男性多于女性還是女性多于男性,對糧食產量均沒有顯著影響,影響糧食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綜上,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糧食播種面積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對糧食產量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女性化并沒有影響農業生產的種植規模,也沒有影響糧食生產的效率;在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方面,農業機械化、化肥和勞動力文化程度的提高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利用我國歷史宏觀截面數據對中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程度、成因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2006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現象確實存在,但并沒有達到“農業女性化”的程度。農業勞動力女性化表面原因是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性別差異,其實背后有更深層次原因。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保持農業生產規模有積極影響,對農業生產效率影響不明顯。具體而言,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從總體情況看,在2006年,中國女性農業勞動力超過男性農業勞動力。但從地區分布來看,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分布不均衡,有高有低,有7個省(自治區)表現出沒有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女性化省份占全部省份的比例為77%。從土地規模分布來看,超過16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沒有出現女性化現象。有證據證明農戶經營土地規模小的時候,大多數采取了兼業化經營方式,而規模擴大后,專業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還沒有達到農業女性化的程度。第二,現有文獻普遍認為農業勞動力女性化是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的性別差異引起,但本文發現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現象背后另有原因,實證證明土地規模化程度是決定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程度的深層原因,因此提高我國的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是降低農業勞動力女性化的一條可靠路徑。第三,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農業生產并沒有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女性化對糧食播種面積的提高還具有積極意義。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糾結于農業勞動力的性別結構問題,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提高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和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只要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農業生產就會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
作者:文華成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