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兒童文學翻譯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目標讀者及其策略
功能目的論沖破了局限于源語文本的傳統翻譯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翻譯視角。它強調“譯作應該具備可接受性,應該順應接受者所處的環境:應該幫助接受者理解譯作。讀者作為譯作的預期受眾,有自己的預期和交際需求”。根據目的論的核心原則,即目的原則,兒童作為目標讀者在翻譯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目標讀者的年齡、審美等,通過采用合適的語言形式來降低閱讀的難度,滿足兒童讀者的交際需求,達到他們的預期。兒童翻譯可以說是以譯者為代表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交流,而這兩個群體在認知水平以及語言特點的差異決定了兒童文學在遣詞造句、音律、隱喻等方面所應該采取的策略。
1.詞匯兒童文學語言的第一大特點就是用詞淺顯,通俗易懂。在兒童發展的早期,他們的語言通常只包括一些簡單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大多由具體而簡單的實詞構成。兒童的思維能力有限,他們在閱讀時通常對具體的表達印象比較深刻。因此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應當注意到簡單通俗的語言才能符合兒童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例1Andshebeganthinkingoverallthechildrensheknewthatwereofthesameageasherself,toseeifshecouldhavebeenchangedforanyofthem.(Carroll,1965:23)譯文1:她想著就把所有她知道是和她同歲的小孩子,一個一個都想一想,看自己是不是變成了她們當中的哪一個。(趙元任,2002:10)譯文2:她開始在心里排摸她所認識的所有年齡同她相仿的孩子,看看她是否有可能變成了她們中間的一個。(王永年,2003:23-24)譯文2中“排摸”一詞如果在成人文學中是可接受的,但是在兒童文學中出現,極大可能給兒童帶來閱讀上的障礙,那么譯文也就未能達到它的交際目的。因此,為了提升譯文的可接受性,譯者可運用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簡單詞匯來代替。相比之下,譯文1中則采用“一個一個都想一想”,使譯文更加通俗易懂。并且“與她同歲”也比2中的“年齡同她相仿”更加能夠被兒童所接受,因此總體來說,譯文1在詞匯選擇上較為容易達到交際目的。
2.句型處于語言發展時期的兒童尚未掌握復雜的語法結構,同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難以理解冗長的句子。兒童對語詞排列有較高的敏感性。因此,除了簡單易懂的詞匯之外,對句型的處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例2However,thisbottlewasnotmarked“poison”,soAliceventuredtotasteit,andfindingitverynice,(ithad,infact,asortofmixedflavorofcherry-tart,custard,pineappleroastturkey,toffy,andhotbutteredtoast),sheverysoonfinisheditoff.(Carroll,1965:21)譯文:然而這一回瓶子上并沒有“毒藥”的字樣,所以阿麗思就大著膽嘗它一口,那味兒倒很好吃(有點像櫻桃餅,又有點像雞蛋糕,有點像菠蘿蜜,又有點像烤火雞,有點像冰淇淋,又有點像芝麻醬),所以一會兒工夫就稀哩呼嚕地喝完了。(趙元任,2002:6)若譯文采用了與原文對等的長句進行翻譯,則會產生冗長乏味的效果。而以上譯文將其劃分為三組“有點”與“又有點”的排比句式,能夠更好地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采用短分句的方式更加適合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的兒童閱讀。不僅在句型方面,它在音律方面也有體現,如,“稀哩呼嚕地喝完了”。
3.音律兒童文學的目的是為了寓教于樂,那么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該重視如何用譯文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并且從中獲得知識。兒童對語言的聲音、節奏、重復和語詞節拍的敏感性,以及兒童閱讀的方式是通過由教師和父母朗讀進行的,二者決定了兒童文學的翻譯應十分注重譯文的音律美,使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喚起兒童的興趣,方便記憶。譯者在翻譯時較多地運用擬聲詞、重疊詞、感嘆詞、押韻等手法來達到這個目的。例3ThentheHailstoppeddancingoverhishead,andtheNorthWindstoppedroaringandadeliciousperfumecametohimthroughtheopenwindow.譯文:雹子停止了在頭頂砰砰亂跳,北風不再呼呼吼叫,一股撲鼻的香氣從開著的窗扉飄到了他跟前。(轉引自焦曉霞,2011)譯者采用了“砰砰亂跳”和“呼呼吼叫”這兩個擬聲詞,使作品富有較強的節奏感,適合兒童的語言習慣。若換成“狂舞”和“呼嘯”則達不到前者的效果。原因有二:其一,缺少了音律上的特點,在引起兒童興趣方面效果欠佳;其二,這兩個詞雖然本身形象生動,但是并不符合目標讀者的特點,只會給他們帶來閱讀上的困難。例4Wilburgrunted.Hegulpedandsucked,andsuckedandgulped,makingswishingandswooshingnoises,anxioustogeteverythingatonce.譯文:威爾伯嘔嘔地叫。它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發出稀哩嘩啦、呼嚕嘩啦的聲音,急著要一口氣吃個精光。(任溶溶,2009:217)以上譯文通過擬聲詞“嘔嘔”、“稀哩嘩啦”和“呼嚕嘩啦”、重疊詞“大口大口”以及四次“大口大口”的重復的手法較好地展示了音律美。兒童在閱讀此譯文時,能夠很容易地聯想到一只饑餓的小豬狼吞虎咽的生動畫面,并且對閱讀產生興趣。
4.隱喻除了詞匯、句型和音律三個方面的特點之外,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所具備的特點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真實的人物形象的喻體,如Cinderella(灰姑娘)勤勞善良,theuglyduckling(丑小鴨)努力進取、不懈追求等等。譯者在翻譯童話故事時,如何在確保兒童很好地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把其中的隱喻所代表的寓意充分闡釋出來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例5Aftermanyyearsofworkingatthejail,theprisonguardhadbecomeahardrockthatcouldnotbemoved.譯文:在監獄工作了多年以后,這位監獄看守變成了一塊輕易不會被打動的頑石。(轉引自李潔,2012)兒童在閱讀這個隱喻句子的時候,不能意識到此隱喻描寫的是看守的性格特征,而往往想象這個監獄看守變成了一塊石頭。而在這句話中,“ahardrockthatcouldnotbemoved”的意思是,多年的看守生涯使看守的心理狀態發生轉變的結果,比如,從一開始的對犯人施以同情心到后來的麻木不仁。因此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譯者應該考慮到目標讀者的認知能力,把隱喻意義翻譯出來,如“在監獄工作了多年以后,這位監獄看守不再同情犯人,而是認認真真地嚴格看管他們”。
二、結論
兒童文學是為兒童而創作的文學,其目的不僅在于為兒童提供閱讀的愉悅,更在于培養兒童閱讀的興趣,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做到寓教于樂。在弗米爾目的論的指導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目標讀者,即兒童認知水平以及語言特點與成人之間的差異,在詞匯、句型、音律以及隱喻處理方面運用適當的翻譯策略,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
作者:李雨帆單位: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