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科學研究方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創新性研究的選題方法
創新性研究的選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橫向拓展、細分:另一種是縱向挖掘、深化。
1.橫向拓展、細分。講這個問題,要提到一個新的概念,即“研究板塊”,任何一個研究領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研究板塊。既然是板塊,就可以分割,或者叫細分。所謂“細分”,就是把一個研究領域分成很多小的部分,并將這些分割出來的部分當做獨立的研究對象。細分不僅僅分一次,可以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細分下去。比如,經濟學首先可以分成三大塊:工業、農業、服務業。這三大塊中的第一塊當然還可以再分,比如,工業可以再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重工業可以再分為汽車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礦山開采業等。礦山開采業又可以再細分為鋁礦開采業、銅礦開采業等等,依此類推。隨著工業生產實踐的發展還可以細分下去,分得越細,選題就越多,創新性也就越強。所以,只要你時時關注社會實踐的發展,對原有的研究領域進行細分,找到具體創新性的選題是不難的。
2.縱向挖掘、深化。研究領域既然有橫向,當然就有縱向。通過橫向的拓展和細分可以找到創新性選題,當然也可以通過縱向的挖掘、深化獲得創新性選題。所謂縱向挖掘深化,就是對一個很具體的研究對象,別人對它的研究還不夠深、不夠透,而自己可以對它再進行深化的研究。比如對國有企業的研究,最先是研究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而這個問題其實是國有企業經營權的問題,當時學術界強調要政企分開,給企業松綁,給企業自主權,于是國務院就出臺了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條例,給了國有企業廠長經理十四項權利,這十四項權利后來又通過立法出臺了《國有工業企業法》將其法制化固定下來。后來,由于國有企業負責人權力過大,企業內部沒有制約,廠長經理以權謀私的現象十分普遍,實際上,誰當上了國有企業的法人代表,這個國有企業就是誰的,他也成了國有企業的利潤和資產原值的支配者,從而使國有企業的利潤和資產原值發生大量的腐敗性流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術界又將國有企業研究深化到所有權問題上來,開始討論國有企業所有權缺位和錯位問題。所謂缺位,就是國有企業所有權名義上是國家,但國家是個抽象的概念,在實踐中沒有人也沒有哪個部門行使這個所有權,出資人的利潤支配權,資產監督權沒有到位。所謂錯位,就是企業的負責人本來是個人,只有經營權,但實際上他們行使了出資人所有權的各種權利。這就造成國有企業利潤和資產原值大量腐敗性流失的原因。于是,學術界就對如何構建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機構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我本人是贊成和參與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并提出了要建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有資產的出資人代表機構,也就是國有企業的所有權主體機構,今天的國資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學術界對于國有經濟的研究,最先是從經營權不足的研究開始,深化到所有權缺位的研究,再從所有權缺位的研究深化到建立國有企業的出資產人代表機構從而解決國有企業所有權缺位、錯位問題。今天的國資委,從國務院國資委到?。ㄖ陛犑校┳灾螀^再到地市的國資委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3.追蹤學術前沿,發現理論問題,確定爭論式的創新性選題,這種方法就是要高度關注學術前沿動態。有很多研究成果,如論文、專著雖然選題很新,立意很新,但其理論觀點有些不一定準確,或不與實際情況切合,甚至有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們就可以選一個題目,寫一篇論文,與其進行爭論。在爭論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想出很多其他創新性的思想觀點來。比如,關于法律是不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這個問題,是值得爭論的。因為它與我們當今的司法實踐不是很融合。因此,有爭論是正常的。前幾年我也編發幾篇這方面的爭論性文章,有的還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了。
4.緊跟實踐前沿,找出理論與實踐的矛盾,確定應用研究性的選題。比如,關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費用體制改革的思路及建議”,這個選題就是我調到南寧后,發現不同的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差距很大。某校我有一位同學,我跟他是同一個級別,但他的月薪比我高了3倍,他的財政性工資與我是差不多的,但他的補貼比我多5倍,因為該校的門面收入每年600多萬,而我們單位的門面收入才10多萬。這就是說,哪個單位爭取到政府的錢就能買更多的地,起更多的房子,其財政收入就更多,工資報酬就越高。這種收入分配不協調會帶來很多弊端,如腐敗,并影響低收入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高收入單位工作人員也無心做好本職工作,而是千方百計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去搞創收。這是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比較嚴重的矛盾問題。于是,我當時提出就此問題申請一個課題立項,我這個提議被一些人嘲笑,認為搞這么個課題會把單位變得更慘。但我當時已經看到不單單是廣西的問題,而已經是全國性的問題,我還是自費做了一些調研,然后發表了3篇系列論文,起到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作用。最初,南寧市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改革,把所有黨政機關多余的辦公樓和門面統統收歸由威寧公司統一經營,然后將利潤上繳財政,由市政府統一按不同級別的標準發放津補貼。在實行兩年后,區黨委宣傳部組織了一個調研組對威寧的做法進行調研和評價,我被邀請參加這個調研組。在調研報告寫完后,召開了征求意見會,自治區財政廳蘇廳長也參加了這個會。我在會上對蘇廳長提出:“自治區政府也應該這樣做。”后來,我寫了《關于廣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在內參《社會科學與決策》上發表,得到郭聲琨書記的指示和采納,從而推動了自治區對這方面的改革。到現在,全國都實行公務員陽光工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行的,這是我到目前為止實踐效應最大的一項科研成果。它的選題也是出于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所以,搞應用對策研究必須高度關注實踐。
5.做學問的學問———博與專的哲學———知識更新與主研方向的定位。上面講了那么多選題方法,涉及方方面面太寬泛了。如果每個人都全部照搬這些選題方法去找研究課題,那么,他的研究領域必然很寬。這就涉及一個叫“做學問的學問”的問題?,F代科學太發達了,做什么都講學問。做官的有做官的學問(領導科學),送禮有送禮的學問,交際有交際的學問(關系學),做人有做人的學問,喝酒有喝酒的學問(酒文化)。當然,做學問也會有做學問的學問(研究學在西方叫科學哲學)。做學問最主要要處理好博與專的關系。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大學問,出經典性成果,不能就在一個研究領域中沉浮。要多搞幾個領域,擴大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然后根據你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找準各個領域的交匯點,作為突破口,從而更新你的知識體系,開辟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作為主要研究方向。這樣,你就會搞出可以讓你留名千古的經典性成果來,從而成為千千萬萬學者中可望不可及的經典作家,至少是某一個研究領域的經典作家。
二、應用性選題的研究方法
(一)調研方法1.正面調研方法。這種方法很簡單,但用處不大。該方法就是先與調研對象聯系,并給對方寄去調研提綱,讓其做好準備,若干時日后,就到這單位去,調研就進入三程式的過程中。第一程式就是單位領導帶著調研組參觀需要調研的單位,包括參觀廠房、車間,有講解員陪同。這就是所謂先給你有個感性認識吧。第二個程式就是開座談會,聽匯報,聽介紹。調研組的成員們都成了上級領導,認真地聽單位領導的介紹、匯報,不斷記筆記,聽完介紹、匯報后,調研組的成員就有關問題進行提問,這時也到吃飯時間了,然后進入第三個程序。邊吃飯邊聊,并探討一些具體問題。這就是典型的三程序調研方法。如果我跟隨領導干部出去調研一般的都是這樣三個程序。但如果是我做課題負責人的,我決不這樣搞。因為這樣搞調研絕對搞不到真實材料,都是假的東西,不可靠,而寫出的研究報告也不客觀,向領導提出的建議也不可行。我總共搞了22年的國有經濟研究,調研了119個國有大中型企業,我一般采用的是側面調研和非正式調研。2.側面調研。所謂側面調研,就是盡量避免與調研對象直接面對面的座談,也不提前寄調研提綱給他們,也不預先通知他們要什么材料,而是與調研對象周圍相關的人接觸,交朋友、聊天,從而了解研究對象的情況。比如,在我搞國有經濟學的調研中,我不找國有企業家的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而且,當我剛開始搞國有企業調研時,只有經委,沒有國資委和工信委,也不直接找國有企業負責人交談,而是找一般員工,或者找被置換了國企員工身份的自謀職業的人,或者找破產后的國企留守人員,因為這些人都可以說不是既得利益者的圈內人。因此,他們說真話道真情的可能性比較大,你會得到所需要的真實材料。這樣,寫出的調研報告才有客觀性、真實性,給領導提出的建議才有可行性,才容易得到采納,才會在實踐中產生效應。3.非正式調研方法。所謂非正式調研,也稱隨機調研,就是在不同的場合下,正好遇到與自己的調研項目相關聯的人。比如,坐火車,與你同坐在一起的,有一兩位剛好是你的調研項目所需要調研的對象,你就想辦法,與他搭話、聊天,從中了解你需要了解的東西。比如我在搞國有企業研究時,在坐火車時也跟至少20位左右的在國有企業上班的人聊過,其中得到不少有研究價值的東西。有時候,在開會聚餐的時候,如果同桌一起吃飯的人有國有企業的,我也向他們了解國有企業的情況,為了盡量多地利用非正式研究方法,我經常以教師的身份(我曾在百色學院當過14年教師)到其父母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學生家進行家訪。在吃飯時,向他們了解國有企業的情況。通過這種調研方式,我得到了很多真實的有關國有企業的情況,為我研究國有經濟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
(二)調研材料的加工分析前面說過,調研方式分正面調研、側面調研、非正式的隨機調研,這三種調研材料肯定是各不相同,即真實程度不同、客觀性不同、涉及面不同,甚至對相同的事實進行評介和分析也不同,那你相信哪一種聲音,在撰寫研究報告中采用哪種調研方式得來的材料呢?這就需要對調研材料進行分析,綜合篩選過濾,判斷真偽,決定取舍,做到所說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這番工夫,就會得到一個比較客觀可靠的調查報告,但調查報告還不等于調研報告。研究報告一般分四個部分,即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問題的原因分析、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調查報告最多能用在調研報告的基本情況這部分上。因此,寫出調查報告后,還要進行下面幾個步驟的工作。從調查報告中找出若干關鍵問題,并對這些關鍵問題召開小型研討會,從而形成若干專題的調研報告。從調查報告一般不能直接提升到調研報告,必須經過小型研討會形式形成專題調研報告這個環節。因為調查報告純粹是屬于感性材料的東西,不能反映出深藏在事物內部的問題,更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因。因此,按照常規的做法,必須召開若干次小型研討會,找各個方面的專家參加研討會,讓方方面面的專家來討論這個調查報告,找出調研對象的問題所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然后結合有關專家的意見,擬出撰寫研究報告的提綱。
(三)研究報告框架的構建分析起點與研究框架的確定。通過若干次小型研討會,了解各方面專家意見后,我們就要著手撰寫研究報告或專著了。專家的意見有各種各樣的,都是針對不同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們不可能教你怎么寫研究報告、怎么寫專著,這得靠我們自己去做。你要寫一個研究報告或一本專著,首先就要在腦子里有個寫作思路,這個寫作思路怎樣去勾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分析起點的問題,分析起點定位不好,就有可能要走多次的回頭路。如果分析的邏輯起點選對了,寫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寫《資本論》的過程很值得我們學習?!顿Y本論》是分析、描述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發展的趨勢、結局以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機制、發展規律以及危機周期性交替出現的一部社會巨著。馬克思在撰寫這部不朽巨著時,是怎樣構建其分析框架的呢,又是怎樣定位邏輯分析起點的呢?我們知道,《資本論》的第一章就是商品,所以,馬克思《資本論》分析的起點就是商品。由于篇幅關系,要講清楚《資本論》的整個分析框架是不容易的,我在此描述一下《資本論》中最重要的內容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框架。我剛才說過,商品是《資本論》整部巨著的分析起點,同時也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起點。馬克思在分析商品這個概念時,最初引出了另外一個概念———勞動。他指出:“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這個概念就被引申出來了,在分析勞動和商品關系時又引申出“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概念,又引申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又稱為社會勞動);在分析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時,又引申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凝結成商品的價值;在分析什么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馬克思指出:“在當時平均的生產力水平和平均技術水平下,生產某一種商品所需要的時間?!边@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成為比較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在分析這個問題后,馬克思又指出另外一個問題,工人的工資是否等于他們生產的全部商品的價值呢?換句話說,工人的工資收入是不是他們付出的全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馬克思作了否定性的回答。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解決他的衣食住行和養育后代,從而形成勞動力再生產的勞動時間,這部分叫必要勞動時間。這一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在生產過程中就形成了勞動力價值。這部分勞動時間形成的價值,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工人,然而資本家對工人的勞動要求并不滿足于必要勞動時間這一部分。如果滿足于這一部分的話,他就賺不到錢。資本家通過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來讓工人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被延長的勞動時間被稱為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勞動力價值,而剩余勞動時間創造剩余價值。勞動力價值資本家以工資形式回報給工人,而剩余價值則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也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
從上述馬克思的整個剩余價值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從“商品”開始到“剩余價值”結束,總共出現了11個概念,而哪個應該最先出現,哪個在第二,哪個在第三,哪個在第四、第五,哪個最后,體現了一種嚴密的內在的邏輯排序關系,從而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無懈可擊的邏輯分析框架。按這個邏輯分析框架思考形成的剩余價值理論,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完美程度?!顿Y本論》面世以來,沒有人能找到有說服力的事實和論據批駁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分析起點的定位和分析框架的構建對學術專著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起點選對,分析框架完美,符合邏輯排序,寫起來就非常順當,否則就會反反復復走彎路。
三、激發靈感的三種方式
(一)頭腦放松法所謂頭腦放松法,就是當你對某個學術問題絞盡腦汁想不通、百思不解時,你就不要再呆在書房苦思冥想了,到戶外去散散心,邁步山水田間,或昂首看看藍天與白云,或聽聽樹林里的百鳥鳴叫,或看看農田里的莊稼長勢,放松放松。啥都不想,這樣,靈感的火花就會突然爆發出來。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學術問題就會在瞬間想通了。為什么在書房里思考了那么久的問題一到戶外放松一下就有了答案呢?連你自己都不理解,從而感到驚訝!我有很多這種經歷。但原因是什么,我也搞不清楚的。我想,大概要用腦科學的某些原理解釋吧。原因不清楚不要緊,但這方法誰都可以試一試,我保證絕對有效。
(二)頭腦風暴法所謂頭腦風暴法,就是當你遇到某個學術問題百思不解的時候,你不妨提出來與同行討論,甚至爭論。在爭論過程中,你的靈感就很容易激發出來,從而得到答案。在爭論過程中,不僅可以解決你想了很久不能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引起你一系列的學術假想。這些假想又會成為你感興趣的新研究對象或新的研究領域。比如坡爾在與愛因斯坦爭論廣義相對論時,引發了他對原子模型的假想,從而在對原子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創立了一門新的理論物理學———量子力學。而他在創立量子力學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科學問題,都是在與愛因斯坦的爭論時受到啟發想通了的。
(三)醒后晨思法這個方法很有效,就是在你甜睡了一夜,清晨睡醒后,不要急于起床(當然我不鼓勵睡懶覺),而是躺在床上想想你在學術研究中遇到的難題。因為早晨頭腦最清醒,思維效率最高,也就是最容易產生靈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靈感易發的時段。
四、做學問的平臺
老鼠哲學與金子哲學。老鼠哲學是秦朝丞相李斯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說從政的平臺,是關于廁鼠與倉鼠的關系問題。李斯發現,糧倉里的老鼠比廁所里的老鼠長得大而肥,他認為:這是環境不同。倉庫里都是糧食,所以,老鼠吃得好、吃得飽,當然要比廁鼠大而肥。做官也一樣,在京城做官比在縣鄉做官,容易升得快,做得更大,因為京官容易靠近皇帝,容易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華。金子哲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只要你是一塊真的金子,放在哪里都閃亮,放在牛糞上也閃閃發光;如果你是一塊銅或一塊鐵,就是把你放在火堆中,也很難讓你發光閃亮,這就是金子哲學。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師經常對大學畢業生講金子哲學,鼓勵畢業生到邊遠山區、落后的地方去工作,要服從分配,不要總是想往大城市跑。他們是這樣對學生說的:只要你有能力,在哪里都能干出一番事業來,而且,越是艱苦的地方,越容易干出成績。這兩種哲學,用來分析做學問的平臺,我們應該怎么看呢?我認為,老鼠哲學適用于自然科學研究,而金子哲學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因為自然科學研究要出成果需非常先進的實驗設備,因此,在實驗條件好的地方搞自然科學研究比在實驗條件差發地方搞研究,出成果就容易得多。而社會科學則不同,社會可要出真理性成果必須靠近實踐,關注實踐,還要有好的研究方法,設備條件不起實質性作用。在北京搞社會科學研究,效果并不比在縣城搞優越多少,關鍵在于思考方法,在于實踐的介入程度。
作者:周志華單位: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