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是歌手傳播儀式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視聽界雜志》2015年第三期
(一)懷舊的儀式化特征音樂選秀類節目紅極一時,是因為草根明星讓受眾具有親近感。但隨著草根類選秀節目的泛濫,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由追捧轉為厭惡。2013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之所以取得高收視率,是因為它和以往的音樂選秀類節目大為不同,最明顯的是《我是歌手》中一些樂壇中的經典歌手與曲目,勾起了觀眾的懷舊心理,而這種懷舊效應,就是《我是歌手》節目應用儀式化的特征所達到的效果。觀看《我是歌手》是觀眾自覺自愿的行為,但即使你不參與或不觀看,也不能拒絕接受那些節目中產生的熱門話題和人物,不能阻止他人談論和評價,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媒介儀式對于整個社會發揮的整合作用。第一季中萬人追捧的林志炫,第二季一炮而紅卻又爭議不斷的鄧紫棋,都是節目中產生的熱門人物,或許你并不關注他們,也不了解他們,但無可否認,他們成為了人們話題的中心,觀眾融入和沉浸在《我是歌手》這一媒介儀式所帶來的整合與控制當中。
(二)儀式感創新——懷新以念舊在懷舊的儀式標簽下,選擇明星的類型也出現了一定的創新。第一季中,多為有一定音樂地位的老歌手,如羽泉、齊秦、陳明、沙寶亮,以及讓許多人擁有音樂夢的前Beyond樂隊的吉他手黃貫中,包括后來補位的林志炫、彭佳慧等等,他們本身就是懷舊的一部分,即使像黃綺珊這樣人們并不熟知的歌手,也因其非凡的唱功和背后曲折的故事而感染觀眾。第二季依然主打懷舊,也選擇了周筆暢、鄧紫棋、張杰等年輕歌手,他們雖然具有很強的演唱實力,卻并不是具有年代感的歌手。讓這些年輕歌手與韋唯、韓磊等時代歌者同臺比賽,共同演唱懷舊曲目,將“懷舊”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將吸引更多年齡層的受眾來參與到這場懷舊盛宴中。用“懷新以念舊”的方式把很多流行元素添加到老歌中,鄧紫棋、張杰等兼具實力和偶像身份的歌手更能引起年輕一代的共鳴和追捧。就如第二季的投票所顯示的結果一樣,10—30歲年齡組的觀眾往往更偏愛年輕的新生代歌手,因為他們充滿活力和朝氣,代表的是最新的潮流。而40歲以上年齡組的觀眾則更多的將他們的票投給了韓磊、韋唯、羅琦等資歷較老的歌手,聽他們唱歌,通過歌聲、音樂,回憶曾經的年少歲月。
(三)主持人的儀式化特征一些人并不是科班出身,卻在節目中成為了很好的主持人,他們通過自身積攢起來的人氣聚集節目的支持率。韓國的綜藝節目中已經體現了這一點,如《人氣歌謠》選擇宋智孝、李鐘碩等演員以及趙權、鄭容和等歌手作為主持人,多樣的主持組合成了節目的又一亮點,很多受眾也是通過觀看某一喜歡的主持人而了解了該節目,從而提升收視率。同樣的主持人亮點也體現在影視劇的頒獎典禮上,如SBS演技大賞中的李寶英、金宇彬演員組合;《國劇盛典》主持陣容中楊瀾、竇文濤和周群、余生的高端與親民組合。《我是歌手》中,湖南衛視并沒有像之前的“快男”、“超女”一樣選擇當家主持,而是選擇了參加比賽的歌手作為主持。在節目中,主持人既是歌手,又是主持,形式新穎,笑料不斷。在一開始并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隨著節目的進行,證明了這一突破的可行性。比如第一季的主持人海泉,他的主持并不專業,也因為普通話等原因鬧出了一些笑話,但這些,卻恰恰成為了吸引受眾的另一方面。之后很久,海泉在做節目時,依然會有主持人或觀眾提起他在《我是歌手》上的主持表現,可見《我是歌手》大膽起用非專業主持人這一創新,收到了極好的效果與反響。主持人想要在節目中實現積極的傳播效果,最重要的是能夠調動觀眾的積極性,讓他們融入節目氛圍,與主持人形成親密融洽的關系。海泉非專業、偶有瑕疵的主持風格,反而讓觀眾耳目一新,形成共鳴。
二、《我是歌手》受眾心理與媒介儀式的結合
當前娛樂節目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能否把握受眾心理需求,對節目傳播效果的影響尤為明顯。《我是歌手》根據受眾心理需求,進行了節目的定位,將媒介儀式特征與受眾心理結合起來。
(一)儀式化傳播滿足受眾的經典崇拜心理《我是歌手》中參賽選手選擇的多是有較高知名度的經典歌曲,這些老歌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觀眾在欣賞時已經不是單純地在聽歌,而是在回味經典。《我是歌手》準確地抓住了受眾的這種心理,在第一季的節目中舉辦了“齊秦專場”,《夜夜夜夜》、《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往事隨風》、《原來的我》等經典歌曲,勾起了許多歌迷的回憶,有的直呼過癮,有的潸然淚下,節目氣氛高潮不斷。第二季請來了韋唯、韓磊等老牌唱將,韓磊的《等待》,韋唯的《在水一方》,使得兩位歌手一度占據頭名的寶座。這些年輕時追捧過的歌手,熟悉的旋律和聲音,引發了觀眾強烈共鳴,這也正是媒介儀式在傳播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使觀眾的經典崇拜心理得到滿足。
(二)儀式化傳播滿足受眾的懷舊心理當前社會處于高速發展的轉型期,舊有的事物在漸漸消失或被替代,缺乏安全感的人們會不自覺地產生懷舊心理。基于這種心理,《我是歌手》選擇一些曾經知名度很高的歌手來演唱經典老歌,這些老歌能幫助歌者和聽者重溫和追憶以往的美好時光,在具有儀式化特征的節目中,所有的歌曲與歌手都代表了一個過去的時代。第二季中,張杰向天王MichaelJackson致敬所演唱的《BlackAndWhite》,全場爆棚;周筆暢演唱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勾起了許多觀眾年少時的回憶。觀眾不僅僅是音樂的聽者,更是這場懷舊儀式的參與者,觀眾與歌者的距離在懷舊氣氛中拉近了。
(三)儀式化傳播滿足受眾的評判心理綜藝節目作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消費方式有別于其他產品,消費中的評判心理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現之一。因為受眾往往帶著一種期望觀看節目,這種觀看行為并不是簡單的娛樂,而是帶著一種評價的眼光在觀看。滿足這種審視和評判的心理,是綜藝節目必備的要素。《我是歌手》的評分機制與一般的歌唱類比賽節目不同,是完全以觀眾的投票來決定去留,這就給了觀眾極大的參與熱情。每期節目結束,都有數以萬計的網民為自己喜歡的卻沒能取得理想成績的歌手叫不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歌手》不僅僅是一檔綜藝節目,更是滿足人們審視評判心理的消費產品。
《我是歌手》以懷舊的儀式感贏得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使他們意猶未盡。但是,長此以往觀眾一旦失去新鮮感,節目便難以滿足受眾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堅持創新。創新是節目的立命之本,單靠模仿難以取得長久的成功,一定要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創新,不斷滿足不同的受眾需求。第二,強調情感。《我是歌手》節目前有很長的一段拍攝畫面,有對參賽歌手的采訪,也有他們在等待比賽的房間中的畫面,這段拍攝很少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也沒有什么爆點,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內容,讓觀眾更清晰地了解歌手的內心。第三,塑造形象。強調社會功能,使其富有人文關懷,雅俗共賞,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不擇手段,使得節目低俗不堪。
作者:王曉清 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