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坂口安吾文學創作中的反戰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控訴戰爭的“墮落者”
毫無疑問,坂口安吾作為這場戰爭的經歷者,他是用文人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戰爭的。首先,在他的創作中有很多是直接以戰爭為主要描寫對象展開的,如《珍珠》便是以太平洋戰爭中珍珠港事件為背景材料創作的,描寫了日本特工隊的勇士面對死亡時的勇氣,與整日混沌度日的自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此之外,有些作品中出現了很多的對戰時局勢、戰活下慘烈的現場等的描寫,比如小說《白癡》和評論《魔鬼的無聊》等。整體來看,坂口安吾在他的作品中是站在了反戰的立場,在控訴著這場給他國人民也給日本民眾帶來了巨大災難的戰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戰爭的殘酷與慘烈在坂口安吾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大量的對戰爭慘狀的描寫,比如,在《白癡》中,就有不少對東京大空襲發生時的情景進行的描述,其中有這樣一段:只有高射炮還在繼續發出瘋狂般的聲響。轟炸的聲音已經聽不到了。當伊澤數到第25架飛機時,燃燒彈落下的聲音開始響起來了。那聲音聽起來好像以往貨運列車駛過高架橋時發出“咕隆”、“咕隆”的響聲。飛機從伊澤的頭頂上掠過,好像集中飛往后方的工廠地帶進行轟炸。因站在房前什么也看不見,于是他走到簡陋的小屋前向后方一看,只見工廠一帶已成了一片火海。令人驚訝的是,從剛才頭頂上飛過去的飛機正相反的方向,也不斷飛來了很多飛機。它們向后方一帶給予了猛烈轟炸。此時,收音機已經停止了播放。整個天空蒙上了一層紅彤彤、濃厚的煙霧。美軍飛機的身影、探照燈的光芒都完全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僅留下北部一個角落尚存,其余四周都化作了火海,這火海正漸漸逼近。①坂口安吾對空襲發生時的境況的描寫可謂精彩。“咕隆,咕隆”的響聲、“紅彤彤、濃厚的煙霧”等這些描寫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讓人對空襲發生時的慘狀觸目驚心。“高射炮的聲音已經雜亂了,從川流的腳步聲中感受到生命的奇異。這世間有誰能把這沒有起伏、毫無休止的無限奇怪聲響判斷成腳步聲呢?天地間充滿了無數聲響:美軍飛機的轟鳴聲、高射炮的發炮聲、炮彈落下聲、爆炸聲、腳步聲、擊中屋頂的彈片爆裂聲等等”。除此之外,這部作品中有著大量的對東京空襲發生前后以及發生時慘狀的描寫,在坂口安吾的眼中,空襲過后,當四周全是一片火海,馬路上人山人海全是逃命的人群。人群中大半的人都是帶著行李、孩子、婦女和老人。他們互相呼喊著對方,走走停停,推推搡搡向前行進。坂口安吾的眼中,戰爭是如此無情之物,殘酷的戰爭下人們變得如此狼狽不堪。(二)戰時人們內心的荒蕪戰時的日本社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面對戰爭的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態呢。坂口安吾在《魔鬼的無聊》中曾經這樣描述:勞有所得,有所食,無貧賤之分。請銘記現在這種如死尸一般毫無生氣的平穩生活吧,人類的幸福不在于此。即便做小偷,即便殺人也仍然想要得到某些東西,那才是人類幸福的真實。戰爭中的日本人心態平和至極,甚至可以說是兩千幾百年日本歷史中最最安穩的日本人。②在這里,作者用戲謔的口吻在諷刺虛假的平靜和安穩秩序。其實,看似平靜的秩序下暗藏著搖搖欲墜的虛無。在坂口安吾看來,在這種道德秩序的平靜下透著的是寒酸、虛無、無趣。這里面沒有人類的幸福,沒有人類生活的意義。他甚至認為,空襲下來的日本,文明開化的繩索已經被切割成碎片,情形已經與“應仁之亂”時的廢墟日本沒什么不同。可見,坂口安吾對戰爭以及戰爭下日本民眾的精神狀態失望到了極點。
二、坂口安吾對戰爭的態度
在二戰期間,日本文壇的文學家們對待戰爭呈現了完全不同的姿態。其中一部分作家參加了“筆部隊”,走上了侵略戰爭的戰場,他們大肆渲染戰爭氛圍,鼓吹國家主義,使自己徹底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一部分。這些人在戰后被審查并追究了責任。與這些人不同,坂口安吾在戰時更像是一個旁觀者,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審視著戰爭。坂口安吾對待戰爭的態度也呈現出了相對明顯的特征。首先,坂口安吾對戰爭本身有著十分清晰的體驗和認識,他在作品中肆意描寫飛機空襲下的熊熊火光和漫天炮聲,控訴戰爭的殘酷,他對于戰爭中的慘烈景象和戰后人們信仰的缺失都有著十分清晰的判斷。所以,他沒有像那些思想犯一樣走上戰場,以筆為槍,為虎作倀。雖然同樣在作品中有大量的對戰爭的描寫,但是與謳歌戰爭,為侵略戰爭搖旗吶喊、狂熱地煽動戰爭情緒的那些人相比,他的作品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絲正義知識分子的良知,在戰時背景下面對死氣沉沉的社會秩序,他進行著作為一個文學家的呼喊和抵抗。但是,無賴派文學的頹廢和虛無特性注定了其抵抗是消極的,無力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意義甚微的。這一點也體現在了坂口安吾的一些創作中。比如,在《魔鬼的無聊》中,文章一開始就有“戰爭中,很少有像我這么不爭氣的男人。我一直在盤算著就在下次,下次一定能收到征召入伍的紅紙片,但是最終它還是沒有到來”這樣的描寫,言語中流露出他已經做好征召入伍的心理準備,對待參戰,似乎并不抗拒。
走上對外侵略的戰場才是真正反人類和讓人覺得可恥的事情。但是,在作者的描述里卻對解除了官職不允許上戰場表現出了強烈的懊惱和不甘。顯然,他并沒有真正看清這場對外戰爭的性質。如同王向遠提到的,在某種意義上,無賴派的作家們“不是反對侵略戰爭,而是反對戰敗”,①他們從一開始就像很多所謂“忠于天皇”的人一樣,原意為天皇付出一切甚至走上戰場,犧牲生命。他們都以有這樣的覺悟而自豪,所以自始至終并沒有對戰爭的發生進行反思。他們不是反對戰爭,他們是對戰敗后的社會秩序感到不滿和絕望,才進行了無賴式的反抗。對于這場戰爭的侵略本質,以及發生的根源缺乏更加深刻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對于戰爭性質的認識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在面對戰爭責任這一問題時,坂口安吾反對天皇制的集權,認為“天皇制與武士道同類。因為女人的心易變,就提出了“好女不嫁二夫”的禁令。這禁令本身就是非人性的、反人道的。但是,它在洞察真理方面卻是人性化的。與之相同,天皇制本身不是真理,也不是自然法則的。”主張只要天皇制繼續存在就不會有人和人性的真正解放。這體現了其敢于挑戰舊秩序,嘗試打破舊的價值觀念的勇氣。但是,從更深層意義上看,他認識到天皇制背后的不合理,卻沒有認識到天皇作為戰爭的決策者應該背負的歷史責任,為其大肆辯護。在《墮落論》中有這樣的描述:關于天皇制,我認為它也是極具日本特色的(因此或者說是獨創的)政治產物。天皇制并不是由天皇創造出來的。天皇雖然也有時親自策劃過陰謀,但是總的說來,他什么也沒有做。其陰謀沒有成功的先例,或被流放孤島,或逃遁深山,而且結局往往是天皇因政治理由而被認可他的存在。甚至在他被社會遺忘的時候,在政治上受到了擁戴。其存在的政治理由可以說是取決于政治家們的嗅覺。他們洞察日本人的癖性,并在其癖性中發現了天皇制。②他甚至說道:“我等作為天皇陛下的衛士出征,為了天皇絕不貪生怕死。”這是何等的勇氣和無知。
在《續墮落論》中他進一步強調:你瞧!這場戰爭不就是這樣嗎?其實天皇是不知道的,并沒有下命令。一切都只出自軍人的意志。據說滿洲一隅發生了事變,戰火騰然。據說華北一隅揭開了戰幕。事態嚴重。連總理大臣都沒有被告知事態的真相。軍部是何等的獨斷霸道啊!他們是什么軍人啊?他們一方面想這樣無視天皇,從根本上褻瀆天皇,一邊盲目地崇拜天皇。荒唐!啊,荒唐至極!而且,這就是貫穿日本歷史的天皇制的真相,就是日本史真實的內容。③就如同葉渭渠指出的那樣,“無賴派作家囿于對天皇的傳統的遵從,對天皇和天皇制的關系缺乏階級的分析,未能抓住天皇制國體的實質;對天皇制軍國主義的階級實質,以及對作為權力機關一部分的具有獨立統帥權的天皇應付的戰爭責任,也未能正確把握。”①戰后對戰爭責任的論爭中,在對天皇制和天皇的聲討聲中,很多人的信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動搖和信心的喪失,精神上失去了原有的依靠。坂口安吾自始至終都是忠于天皇的臣民,他主張“戰敗后的日本,最好是陷入極盡可能的最大混亂,精神陷入最嚴重的墮落。半吊子的混亂只會產生半吊子的道德。大混亂才是趨近大秩序的必經之路。”,說到底這只是對于當前秩序的不滿,是對新秩序的向往而已,而對于在戰爭中理應被追究責任的天皇,他的立場是堅定地擁護,和不遺余力地為其辯解、開脫責任。
三、結論
“人必須在正確墮落的道路上徹底地墮落下去。而且,日本也要像人一樣必須墮落。必須通過沉底的墮落,發現自我,挽救自己。”這是戰后坂口安吾聲嘶力竭的呼喊,這也是無賴派之所以引起強烈共鳴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墮落”是方式,“挽救”是目的,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主張貫穿在了坂口安吾的思想中。在《魔鬼的無聊》中,坂口安吾有過這樣一段描寫:有一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身體看起來有些虛弱,每天都會來圍棋會所。他是田町附近一家工廠的事務員,有著強烈的反戰思想,深信軍隊一定會潰敗。他信仰共產主義,是一個十分純真的青年。在他的靈魂深處愛人類勝過愛自己的私欲。有一次下大雨,他硬是要我穿上他的外套,自己淋著雨回了家。這位青年從不懷疑他人,他覺得為了拯救別人的痛苦而犧牲自我是理所當然。我至今都忘不了這個善良的靈魂。②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坂口安吾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盼望著“走上戰場”,呼吁著“墮落吧”,一方面卻在為堅守著共產主義信仰的反戰青年叫好,忘不了“善良的靈魂”。說到底,坂口安吾強力主張的“墮落”并不是真正的墮落,而是怒其不爭,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作者:楊波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