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藏戲服飾的多元化民族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遺產雜志》2015年第五期
藏戲是藏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結晶,主要流傳于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及國外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藏民族居住區域,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西藏藏戲是藏戲的母體,其服飾主要從西藏本土的日常生活服飾和宗教服飾發展而來,具有“肥腰、長袖、大襟”且喜愛用獸皮、珠寶、玉石等作為飾品的藏民族服飾風格。筆者發現它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漢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其它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民族特征。由于學界目前尚未有人對西藏藏戲服飾進行系統論述,①本文僅是拋磚引玉之作,意在引起更多學者關注,從而加深對西藏藏戲服飾的研究。
一、漢族服飾在藏戲服飾中的表現
藏戲服飾中的漢族元素主要表現在戲服質地、樣式及裝飾圖案等方面。藏戲中的國王、王子、大臣、王妃、貴婦和新娘等角色演出時主要穿絲綢錦緞制成的戲服(參見文末圖片)。這些絲緞質地的戲服體現出漢族絲帛對其深刻的影響。唐朝時期,漢地綢緞大量進入吐蕃后直接影響到吐蕃王室貴族的服飾習俗。唐時吐蕃人所用衣料“包括以下三類:動物皮革、毛纖維紡織物、絲麻類織物?!雹谄渲袆游锲っ兔w維紡織物系本土所產,漢族文獻《冊府元龜•外臣部》中記載吐蕃人“養牛羊取乳酪而供食,兼取毛為褐而衣焉?!雹劭梢姡罗椧援數厮a的動物皮革為主要材質。同時,毛纖維制品也已出現在吐蕃平民的衣飾當中。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歌《縛戎人》中寫到一個被掠入吐蕃多年的漢人,歸唐后講述自己“自云鄉管本涼原,大歷年中沒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載,譴著皮裘系毛帶”④的悲慘遭遇。這些詩句一方面敘述其流落吐蕃多年、令人同情的親身經歷,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用毛纖維編織成的腰帶在當時吐蕃平民中已被廣泛使用的珍貴文獻資料。吐蕃所用的“絲織品基本來自于唐朝、西亞和中亞”。①其中唐朝為其絲織品主要來源地。追根溯源,漢族絲綢大量傳入吐蕃與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蕃帶進的大批絲織品關系密切。公元7世紀,李淵父子推翻隋朝統治,建立大唐帝國。此時,青藏高原上的雅礱部落聯盟首領松贊干布征服了周邊各部落,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吐蕃王朝。據《舊唐書•吐蕃上》記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朝和吐蕃正式交往,松贊干布派使臣向唐太宗請婚,未許。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再次請婚,“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p>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時攜帶有大量的絲綢錦緞,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③松贊干布對唐朝華美服飾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與文成公主回吐蕃后,自己率先“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雹軒ь^脫掉皮毛服飾,改穿唐朝的綢緞服裝。可見,唐朝絲綢服飾對吐蕃王室貴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成書于公元1363年的藏文書籍《紅史》中也記載了金城公主入蕃時“陪送綢緞許多萬匹,各種工匠,許多雜技樂人”⑤等。除此之外,“唐地絲織品也通過賜物、互市及民間貿易、戰爭掠奪幾種渠道傳入吐蕃,成為吐蕃人極其珍視的衣料。”⑥其中唐王朝的賞賜是吐蕃綢緞主要來源。漢族文獻《冊府元龜•外臣部》中詳細記錄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六月,唐玄宗和皇后用彩緞賞賜吐蕃王室及大臣情況:“以雜彩二千段賜贊普,五百段賜贊普祖母,四百段賜贊普母,二百段賜可敦,一百五十段賜坌達延,一百三十段賜乞力徐,一百段賜尚贊咄,及大將軍大首領各有差?;屎笠嘁噪s彩一千段賜贊普,七百段賜贊普祖母,五百段賜贊普母,二百段賜可敦?!雹咭陨腺p賜綢緞共計5880段,由上可知,當時唐王朝主要用漢地綢緞來賞賜吐蕃君臣且數量巨大。另外,互市和民間貿易也是吐蕃王公貴族獲取絲綢錦緞的主要渠道,唐蕃古道上絡繹不絕的絲綢運輸成為當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中唐文人獨孤及在《敕與吐蕃贊普書》中用“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⑧的句子對“安史之亂”之前唐蕃通好時期雙方使節來往密切、金玉絲綢貿易頻繁、兩地百姓安居樂業的情形做了生動、形象地描繪。
唐時漢地的絲綢大量運入吐蕃后,深受吐蕃王室和貴族的喜愛。但單薄的絲帛絹錦難以抵擋藏地寒冷的氣候,聰明的吐蕃民眾便用本地生產的動物皮毛、毛織物和絲織品混合使用來縫制服裝。這種情形可以從中唐詩人元稹《西涼伎》中的詩句“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⑨中看出。詩中“翠茸裘”中的“翠”字和上句“赤汗馬”中的“赤”字相對應,并非單指“綠色”,可以代表“各種色彩”。因此“翠茸裘”可理解為用動物毛皮為里面,各色錦緞為表面的裘袍。從唐朝漢地運入的絲織品和吐蕃本地所產的皮毛、毛紡織物混合使用,既可以適應寒冷的高原氣候又可以起到美化裝飾作用,為吐蕃王室和貴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美麗的色彩,成為藏族服裝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宋朝時期,在吐蕃部落及其割據政權與中原漢地之間的“茶馬互市”貿易中,錦緞布匹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主要用于滿足貴族不斷上漲的服飾需求。在元代,從中原輸入的絲綢錦緞成為西藏貴族階層及寺院中等級較高僧人做服裝的主要材質。20世紀40年代,意大利著名的東方學家G•杜齊教授在薩迦寺看到博納地藏的“中國織物的殘片,可能是元朝的,上面繪著一群侍女。”
①從薩迦寺所殘存的元代絲織物可以推測絲綢錦緞類服飾在當時可能主要用于寺院和貴族。明清時期,絲綢錦緞服飾依然多為藏族僧俗官員和貴族所穿,而一般平民則以當地產的氆氌等為主。大約成書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漢文書籍《西藏志•衣冠》中指出了“西藏衣服冠裳多用毛毼、氆魯,富者亦穿綢緞、布匹”②這樣的藏族生活服飾特點。戲劇來源于生活,戲劇服飾也與生活服飾息息相關。西藏藏戲中國王、王子和大臣等上層人物角色服裝主要來源于原西藏噶廈地方政府時期四品以上俗官在朝見達賴喇嘛和法王或在重大節日、舉行慶典時所穿的夏裝。國王一般身穿織有云彩、山巖、水紋、袞龍四種圖案的深藍色四相緞袍“甘希文波”,或穿用虎皮黃色、彩云騰龍錦緞袍“霍爾達熏”,腰間系有金光錦緞帶。王子大多穿黃色虎皮袞龍的“霍爾達熏”緞袍。經濟條件較差戲班飾演王子角色的演員有時也穿黃色團花緞袍“傳干賽波”。王子腰間同樣系金光錦緞帶。大臣的戲服一般是用奶油色、繪有原西藏地方貨幣章嘎圖案或者紫紅色、黃色團花錦緞做成的藏袍。藏戲中的管家和傭人則穿用各式較低等級團花綢緞做成的藏袍。劇中王后、王妃和貴夫人的服飾采用噶廈地方政府四品以上官員夫人所穿夏裝服飾,基本用漢族的絲綢錦緞裁剪做成。藏戲中王后和王妃的服裝由藍色、深綠或血青色的花緞制成帶袖或不帶袖袍服。盛裝時兩種藏袍一起穿,腰間系邦典。
貴夫人的戲服和王后等人相同,但在腰間系的邦典上沿腰部用象征其丈夫官位品級的紅緞帶壓邊。社會地位較低下的女仆一般穿用較低等級團花綢緞制成的藏袍。開場戲角色拉姆(仙女之意,筆者注)過去常穿五件不同顏色的綢質襯衫,并將其五色領子全翻出來;現在演出只穿一件絲綢襯衣,但將其領子配成五色。下衣內穿襯裙,外系“邦典”。全身加套一件用藍綠等花色綢緞做成的無袖長褂。藏戲中國王、王妃、貴族官員及夫人等角色服裝材質都用絲綢制成??梢?,漢族絲綢織品大量運入西藏,對藏族貴族社會生活服裝及藏戲服飾影響深遠。另外,藏戲服裝中也有漢族服裝式樣和裝飾圖案的展現。在傳統劇目《蘇吉尼瑪》中,國王達唯森格去找外道神主求神問卜,途中要渡過大海,為他擺渡的兩個船夫穿著清朝侍從兵勇的服裝,說著夾雜有漢語詞匯的藏話,逗笑著進行擺渡舞蹈表演。
又如,在西藏昌都地區江達縣演出的藏戲中常穿插表演一種叫“甲羌”(漢舞之意)的舞蹈。舞蹈中,穿著清朝官員服飾的一位將官帶著一個翻譯指揮著一隊士兵進行操練。這些士兵的服裝完全是清朝兵勇的穿著打扮,其背后還繡有漢字“清”或“壽”的篆體字樣。③漢族中的“萬”字、“壽”字、“吉祥結”、“古錢幣”和“長城連紋”等常作為藏戲服飾的裝飾圖案出現且蘊含著豐富的民俗觀念?!皦邸弊质菨h族民間“五福”觀念的主體,傳入西藏后,藏族服飾的主要部位常出現“團壽字”、“長壽字”等多種,代表了人們對生命長度的期許?!皦邸弊帧斑€常與卷草紋、雍仲紋組合構成,寓意生命長久無限。表達了生活在青藏高原惡劣條件下的藏民族對生命的崇敬和珍惜?!雹苋缟鲜霾疾貞蛑星宄勘b背后所繡篆體“壽”字便蘊含此意?!叭f”字寓意綿長不斷,富貴不到頭;“古錢紋”為福壽雙全之意;“長城連紋”常組成連續圖案,表連綿不斷之意。漢族中“壽”字紋和“萬”字紋等吉祥圖案出現在藏戲服飾中,不但體現出漢族服飾圖案對藏戲服飾的深刻影響而且折射出藏、漢人民“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共同的民俗心理以及人們對吉祥如意、健康長壽、平安幸福的美好期盼。
二、蒙古族服飾在藏戲服飾中的再現
藏戲中國王和王子頭上戴的江達帽、腳上穿的虹紋靴以及管家和仆人等角色所戴的索夏帽都來源于蒙古族服飾(參見文末圖1、圖2和圖3)。藏戲服飾中的這些蒙古族元素與明末清初蒙藏聯合政權共同管理西藏關系密切。13世紀,蒙古族結束了中原長期動亂混戰狀態,建立元朝。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賞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為“國師”,并“授以玉印,統釋教”①。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版圖,隸屬于元朝中央政府。公元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為白蘭王,“賜金印及左右同知兩部衙署,并將公主墨麥卡頓嫁給他,此外還讓他穿蒙古服裝,任命他為藏地三區法官。”②公元1270年,忽必烈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并賞賜給他“刻有‘薩’字鑲嵌珍寶的羊脂玉印章。此外,還賜給黃金、珍珠鑲嵌的袈裟、法衣、大氅、僧帽、靴子、坐墊、金座、傘蓋……”③等。此時,藏族服飾中開始出現一些蒙古族服飾元素。明末清初,西藏的局勢動蕩混亂。前后藏各地方勢力和藏傳佛教各教派相互利用,分別援引蒙古各部爭奪前后藏的政治統治權。
1618年,辛廈巴家族的彭措南杰建立了統治前后藏的第悉藏巴政權。第悉藏巴政權與噶瑪噶舉派聯合進入青海的蒙古族喀爾喀部卻圖汗及康區白利土司共同遏制格魯派勢力的發展。而格魯派的四世班禪和五世達賴喇嘛則向漠西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求助。1642年,固始汗帶領蒙古軍隊打敗第二任第悉藏巴噶瑪丹迥旺波,結束了第悉藏巴政權在西藏20多年的統治地位,并以達賴喇嘛駐錫地甘丹頗章為名,建立了由蒙古和碩特汗王與達賴喇嘛聯合管理西藏的甘丹頗章政權。1721年,康熙皇帝廢除了這種蒙藏聯合政權體制,實行由四名噶倫共同主管西藏地方事務的噶倫制。在第悉藏巴政權和甘丹頗章政權等蒙藏聯合勢力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務的100多年中,蒙古服飾籍制度、風俗等更深入到藏族服飾中。藏族服飾中的“庫倫裝”、“恰珠恰堆”短裝、紅纓穗帽以及圓頭靴、虹紋靴等都來源于蒙古族服飾。張怡蓀在《藏漢大辭典》中指出“庫倫裝,舊時西藏貴族所著蒙古盛裝之一”。原來蒙古士兵所戴的“土比利帽”在17世紀傳入西藏后成為西藏貴族經常戴的帽式之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西藏的貴族官員常出現“上身作蒙古人裝束,下身作藏人裝束”④的穿戴方法。西藏地方政府時期的官員不但身著蒙古袍服、帽子等,而且向達賴喇嘛所獻供物中也有蒙古服飾。曾擔任30多年噶倫的多喀爾•策仁旺杰在1731年所著的自傳《噶倫傳》中提及自己向七世達賴喇嘛進奉的供物中有蒙古官員服飾、用普拉皮做的蒙古式樣的短褂以及用黃緞做的庫倫裝等。⑤藏族的一首民歌也指出了蒙古族、漢族對藏族服飾的影響。層培•洛布松保,頭上裝飾有什么?有蒙古江達帽,是達官貴人的裝飾。層培•洛布松保,身上裝飾有什么?有鑲玉的金耳環,是祖輩們的裝飾。層培•洛布松保,身上穿的有什么?有漢地金絲綢緞衣,是富貴人家的裝飾。
層培•洛布松保,腳上穿的有什么?有蒙古高筒靴,是富商們的裝飾。⑥從上面這首民歌可以看出蒙古族的江達帽、高筒靴及漢族的絲綢服裝對藏族生活服飾的深刻影響。藏戲服飾主要來源于生活常服。戲劇中國王和王子的服飾來源于噶廈地方政府四品以上俗官在朝見達賴喇嘛和法王或重大節日時所穿的夏裝。飾演國王或王子角色的演員頭戴帽頂覆紅絲纓,帽檐呈扁平圓形的“江達”帽①;身著深藍色四相緞袍“甘希文波”或者虎皮黃色彩云騰龍緞袍“霍爾達熏”,足蹬做工精致考究的虹紋靴。劇中角色的江達帽,腳蹬的厚底翹尖的具有彩虹般花紋的虹紋靴都來源于蒙古族服飾。同樣,蒙古族士兵平時所戴的平頂圓形垂穗紅纓帽傳入西藏后稱為索夏帽,噶廈地方政府時期成為西藏貴族家中男仆所戴帽子式樣,從而成為藏戲中管家、仆人所戴帽子。時至今日,在西藏農牧區的賽馬比賽和許多傳統舞蹈中依然可以看見人們戴著索夏帽進行表演。
三、回族服飾在藏戲服飾中的展現
佛教僧侶認為佛教是內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和學說統稱其為外道。藏戲傳統劇目內容由于深受佛教思想影響,對信奉其它宗教的角色全部稱其為“外道”且常進行貶斥丑化。藏戲中“外道”角色的服飾大多呈現出回族服飾文化色彩。傳統藏戲《白瑪文巴》中不信奉佛教、想方設法欲害死白瑪文巴父子的國王羅白曲欽被稱為外道國王,其出場時頭纏白布,面部戴骷髏型白面具,身穿經過藝術加工的回族長緞袍(參見文末圖6)。《蘇吉尼瑪》中新任國王達唯森格遵從父王命令去朝拜外道主神自在天王并請求加賜。在外道主神對新國王進行加賜的莊嚴儀軌中,穿著回族服裝的主神侍從對主人的各種命令陰奉陽違、插科打諢、調笑逗趣,活躍了演出氣氛。藏戲中外道國王和外道主神及侍從所穿戴服飾都融入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服飾元素,這與藏傳佛教對藏戲的影響有一定關系。此外,還與藏民族重農牧、輕工商的傳統價值觀有聯系。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農牧業經濟是其立足之本,每年的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直接關系到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們對農牧業非常重視,而對與農牧業關系不大的工商業一直充滿排斥心理,認為其發展會危及農牧業生產。因此,在舊西藏,從事工商業的工匠和商人受到全社會的歧視。工匠世代家傳,地位非常低下,其兒女一般不能和其他平民家庭通婚。藏族民眾認為小商販做生意是以謀利為根本,靠投機取巧來發財,人格低下,因此對商人持鄙視態度,“好男兒不出門,大丈夫不經商”就是這種心理的寫照②。他們同時認定一個人擁有太多財富以后會經常面臨災難和煩惱,如《薩迦格言》所言“錢財積得過多,錢財就是催命鬼,富翁常遭禍害,乞丐反倒安康?!?/p>
③由于上述傳統觀念和風俗的影響,在西藏民主改革勝利以前,藏族人很少做生意,在拉薩等地做生意的主要以回族人為主。據清朝乾隆年間的漢文獻《西藏志•市肆》中記載“至市中貨物商賈,有纏頭回民販賣珠寶,其布匹、綢緞、凌錦等項,皆販自內地。有白布回民販賣氆氌、藏錦、卡契緞、布等類,皆販自布魯克、巴勒布、天竺等處。”④由此可以推測,最晚在18世紀,用白布纏頭的回族商人已經在拉薩做綢緞、珠寶等生意。他們從中原運來絲綢、錦緞等到拉薩做買賣;同時還販賣來自不丹、尼泊爾和印度的氆氌、藏錦等類商品。藏民族認為商人做生意就是貪圖錢財,而佛教思想認為貪欲是人產生無明煩惱進入六道輪回的首要根源,因此,藏民族對信奉伊斯蘭教做生意的回族商人稱其為“外道”且常產生貶斥心理。戲劇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回族商人的裝束與藏族的服飾迥然不同,再加上藏民族對商人固有的歧視心理,很自然的把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外道”商人獨特的服飾移植到藏戲服飾中來塑造信奉佛教之外其他宗教的角色,這也許是回族服飾成為傳統藏戲中外道角色服飾的主要原因吧。
四、結論
唐朝與吐蕃正式交往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蕃時帶進的大量絲織品豐富了吐蕃王室和貴族的服飾材質。隨著藏、漢兩族人民的進一步友好往來,漢族的絲綢錦緞、服飾樣式和萬字、壽字等裝飾圖案被汲取到藏族的生活常服中,進而對西藏藏戲服飾產生深刻影響。戲服中的江達帽、虹紋靴和索夏帽這些蒙古族服飾元素則與西藏在元朝歸入中國版圖及明末清初蒙藏聯合政權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務100多年密切相關。信奉其他宗教的“外道”角色服飾所呈現的回族服飾色彩體現出藏民族的宗教心理及重農牧、輕工商傳統價值觀念。由上可知,漢族、蒙古族和回族服飾籍民族交往、政治制度、宗教習俗等因素對藏族的生活服飾產生了深刻影響。戲劇服飾來源于生活服飾,西藏藏戲服飾在本土日常服飾和宗教服飾發展基礎上又廣泛吸納了漢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其它民族服飾文化營養并經過本土化的改造使其水乳般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從而形成多元化民族特征并折射出藏民族的審美情趣、宗教心理及思想開放、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藏戲因至今仍保留的廣場戲、面具戲和儀式戲演出形態而被稱為戲劇活化石。2009年,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藏戲很多方面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對西藏藏戲服飾的研究一直無人問津。本文寥寥數千字亦僅觸其冰山一角,筆者期待有更多學者深入此領域進行挖掘,進一步推進藏戲和中國戲曲史的研究。
作者:李宜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