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五彩瓷瓶器形的分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2015年第四期
我們文物工作者在文物鑒賞中有個方便的法門,即“標準器”。且有人總結“一部陶瓷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連串的標準器組成”,故筆者參照湖南省博物館藏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瓶類標準器;同時根據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特約點評專家田申編著、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醴陵瓷》,以及李陵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彩瓷韻》這兩本參考文獻;再輔以筆者多年的認識積累,現對醴陵釉下五彩瓷瓶器形作十大分類。
1.鳳尾瓶因瓷瓶上部向外展開時似一只正在開屏的鳳凰而得名。其是在葫蘆瓶的基礎上保留下部球形后,向上拉伸上部且向外延伸邊沿而成。它是綜合了傳統的尊和觚的特點后,醴陵瓷獨創的器形。令人叫絕之處在于瓷瓶展開的鳳尾寬度一定要超過下面球體部分的直徑,能夠使人產生一種奔放灑脫、向上跳躍的強烈動感。如1915年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國際金牌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藏“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見圖1)。此瓶高為46.8厘米,撇口直徑20厘米。造型線條流暢,宛如鳳凰之尾雍容端莊、大氣,為曠世陶瓷之典藏。又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彩鳳尾瓷瓶”(見圖2)。此瓶高55.8厘米,口徑27.5厘米。敞口,粗長頸,鼓腹,圈足。口沿下飾“雙龍戲珠”,主紋飾牡丹、菊花、芙蓉等多種花卉。底書“大清宣統三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2.觀音瓶亦稱觀音尊。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器形為侈口,瓶口收束之后略微外翻,瓶頸豐腴,瓶肩如美人豐肩圓潤秀美,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腳外翻,如美人飄動的羅裙。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醴陵釉下五彩花鳥紋瓶”(見圖3)。該瓶高30.3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3厘米。瓶撇口,細長頸,長圓腹,圈足。瓶內外通施白釉,胎體輕薄。以釉下五彩繪花鳥紋,色彩淡雅。外底有青花楷書“大清宣統三年湖南瓷業公司”款,外圍綠彩雙圈。又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五彩鏤空葡萄紋瓷瓶”(見圖4)。該瓶為醴陵瓷中為數不多的透雕作品。它高41.5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12.8厘米。其肩部繪山水和田園風光,鏤空的腹部飾晶瑩剔透、枝蔓纏繞的葡萄紋。底書“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3.盤口瓶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其清晚期興盛,創燒的歷史久遠,而醴陵瓷瓶在傳統器形上有所變化。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釉下五彩山水瓶”(見圖5)。此瓶瓶口為盤狀,整幅畫面繪山水圖。所繪遠處山巒層層疊疊,水面清澈明凈;近處樹木蔥郁,岸坡參差,宛如一幅色彩素雅的“小橋流水人家”水墨畫。畫面采用遠近物象大小對比的畫技,把人物繪得很小,但卻反襯了山巒的空闊與深邃。畫技還兼用了西洋的透視畫法,使得瓷瓶上的畫面立體感極強。瓶底青花書“大清宣統三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4.撇口瓶基本造型源于明代,清乾隆年瓶型漸豐,后廣泛采用。其造型為撇口,束頸,長弧腹,腹下內收,有的高圈足。線條為直弧相間,器形優美。如長沙市博物館藏“素三彩山水紋瓷瓶”(見圖6)。此瓶高63厘米,口徑14.6厘米。撇口,束頸,圓唇,豐肩。腹部修長,腹下內收,圈足。整體施白釉,釉色瑩潤。瓶腹則通過景物遠近的巧妙搭配,深淺地用彩繪制山水亭閣,完美地刻畫了山巒、房屋和樹木等秀麗畫面。瓶底紅彩楷書“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5.葫蘆瓶因諧音“福祿”而廣為民間所愛。其基本器形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是一種形似葫蘆的嚴重變形的瓶式。醴陵瓷葫蘆瓶在傳統器形上有所改進,雖然器形仍然是束腰,兩個瓶腹上小下大,但是瓶口卻縮小到進乎忽略。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五彩葫蘆形瓷瓶”(見圖7)。該瓶高32.2厘米,口徑5.3厘米,底徑9.9厘米。喇叭口,束頸,腹作葫蘆形,圈足。繪有如“無骨畫”的釉下菊花一束,其以墨線先繪出菊花的輪廓,再以深綠、草綠、紫、淺絳等色彩涂染葉、莖、花瓣和花蕊。底書有“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6.梅瓶器形為小口、大胸、收腹,因適宜繪畫梅花而得名。它造型端莊,瓶徑與高度比例適當,其面積最大的胸部為視覺的重心。醴陵瓷梅瓶多取明清的基本樣式,器形仍是“挺胸收腹”,只是口部有傳統的唇口,也有改為平口或直口的。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末釉下五彩山雉花卉瓷瓶”(見圖8)。此醴陵瓷梅瓶因青花與五彩并用,故并不多見。它高40厘米,口徑14.5厘米,足徑15.2厘米。其腹部以青花和五彩飾以山雉和花草,獨具特色。底書“湖南瓷業公司”款。
7.方肩瓶醴陵方肩瓷瓶是一種肩部有明顯環狀棱線的器形,為醴陵窯的創新品種。它將整個瓷面變成倒梯形,從而使得瓶身的有效畫面向上拓展到最大,以便表現大型花卉。向上逐步放大的瓶身與收束的瓶底,使得畫面有一種大氣逼真、生機勃勃之感。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五彩山水瓷瓶”(見圖9)。此瓶高33.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9.5厘米。筒形直腹,小頸。肩飾蝙蝠紋,腹部飾一老人垂釣江中的山水畫。底書青花“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綠彩“齊”字款。
8.枇杷尊造型取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明清時期較為盛行。器形為撇口、束頸、垂腹、二層臺式圈足。湖南瓷業公司的枇杷尊在傳統造型上有所變化。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五彩花卉瓷瓶”(見圖10)。它高49.2厘米,口徑15.2厘米,底徑16.7厘米。通體白地釉下五彩裝飾,腹部繪臘梅、菊花、山茶花、繡球花等五彩花卉一束。器物畫面素雅,造型秀美。花卉分外嬌嬈,寓意吉祥富貴。底書“大清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公司”款。
9.棒槌瓶棒槌瓶分硬、方、軟棒槌瓶三類。其中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主要是康熙年間的式樣,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而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一種器形,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清宣統栗色釉彩繪瓷”(見圖11),就屬于硬棒槌瓶。該瓶高58.4厘米,口徑19.2厘米,足徑15厘米。造型為仿棒槌瓶式樣。外施在當時最名貴的色釉紅釉,紅釉上繪葉片上清新欲滴的水珠和向日葵,內施白釉。底書“宣統二年湖南瓷業學堂學生周詒鐘成績品”款。又如湖南省博物館藏“清宣統釉下彩雪景瓷瓶”(見圖12),就屬于軟棒槌瓶。此瓶高40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徑13.7厘米。圓筒形腹,口頸飾錢紋,肩飾四瓣菱形花紋。腹部通繪雪景畫面:以黑料“立骨”繪蒼松,松葉上白雪皚皚;以淡墨渲染大地與樹,襯托雪的潔白;再以墨彩繪或飛于空中、或雪地覓食的鳥雀,給寧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喧噪熱鬧,也顯示了雪景的獨特神韻。底書“宣統元年湖南瓷業學堂制造”款。
10.其它類瓶除以上種類以外,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還有玉壺春、蒜頭瓶、天球瓶、壁瓶、膽瓶等其它品種。其中蒜頭瓶亦可稱之為虎爪瓶。它仿自于漢代青銅蒜頭壺,因瓶口似蒜頭而得名。其形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而天球瓶創燒于明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其因圓球腹碩大似從天而降得名。造型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此外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還有很多造型獨特的種類,如六個長方平面的六棱瓶,扁平圓餅狀的扁平瓶等,均可根據器形的特征劃分。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集各種工藝美和形體美于一體,具有極其豐富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它們在當時中國瓷業內憂外患、盡顯衰退的復雜環境下異軍突起,實屬罕見,在舊中國陶瓷發展史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可到了民國后,醴陵釉下彩瓷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遭到北洋軍閥的破壞,致使整個醴陵瓷業走向沒落。1930年又隨著湖南瓷業公司和湖南模范窯業工場的倒閉,醴陵窯釉下五彩瓷從此銷聲匿跡。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正確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醴陵釉下彩瓷似枯木逢春一般獲得了新生。至21世紀其產品更是遠銷海內外,并參加國際藝術展覽,且多次獲得榮譽,為國爭光。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大放異彩。而筆者分析清末醴陵窯釉下五彩瓷瓶器形分類的另一個目的,是衷心希望讓全世界了解并且關注醴陵釉下五彩瓷。
作者: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