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犯罪與家庭因素的聯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婦女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在生理上的變化必然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首先,青少年身體外形上的成熟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希望自己能夠盡快進入成人世界,擺脫童年的一切,獲得新的社會角色,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于是,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對一切都不愿意順從,不愿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長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狀態中。進入青春期的少年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他們的心理生活豐富了但表露于外的東西減少了,加之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又增加了這種閉鎖性的程度。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有人來關心和理解他們。他們不斷地尋找朋友,一旦找到就會推心置腹,毫不保留。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在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情緒和行動密切關注,多給與他們情感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獲得孩子的信任和他們多交流,以免孩子遇到困難和不解時被不良少年所迷惑。
由于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化,相互影響的社會系統中,因此諸多因素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除了青少年時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外,個人的性格特征,氣質,智力等內部因素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外部因素如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文化傳播等也會對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產生影響。本文下面主要闡述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有關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在這項研究中比較有影響的理論有Hirschi1969年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七八十年代由社會控制理論轉向親子依戀理論,班杜拉在這一時期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也很有影響力。Jessor,1977年提出了一個綜合的模型—問題行為理論,可用來全面系統地解釋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在這些犯罪理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一開始,很多研究者都認為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對青少年犯罪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成長在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離異后再婚的家庭的青少年比在完整結構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雖然它們之間是存在一定的正比關系的,但家庭的破裂,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并不能說明所有問題。
家庭的經濟狀況對青少年犯罪也有很強的預測力,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都來自于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都是低收入者并且自己也很失敗。上文在描述青少年犯罪動機的時候提到很多青少年是“物質型犯罪”。正是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不能很好地滿足青少年的物質要求,他們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就只好在外部尋求幫助,于是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家庭經濟困難的家庭也不能給孩子提供特別好的教育環境和社區環境,接觸不良同伴的可能性也會增大,所以他們從事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問題行為的發展有實質性的聯系。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度與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呈負相關,父母的溫暖和理解與低水平的自我報告的犯罪行為呈正相關。青少年如果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給予他們積極的情感關注出現犯罪的可能性就會大大下降。但對于那種溺愛,粗暴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會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有關父母教養方式與犯罪行為關系的研究歷史悠久,結論也比較一致。但隨著之后的研究表明,家庭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犯罪中存在著一個中介變量就是青少年的認知過程。
作者:鄭嫦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