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校園文化中的人際關系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以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為主導的管理活動中的干群人際關系
領導干部作為學校的管理人員,在人際關系的發展中舉足輕重。領導者對干群關系的重視,會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疏導,領導者對待他人的態度,會影響到學校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包括后勤工作人員對待教師、學生的心理態度,無不與上面領導者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有關。在管理活動中,發揚民主是關鍵。民主的參與管理活動,教師和學生在學校事務中能夠有機會發表源于各自立場的看法和見解,在這樣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密切學校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進而深入領導者、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活動、思想和意識,最終構成了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1.1理想中的干群人際關系一所學校的領導,他們肩上的擔子任重而道遠。在從事管理活動中,在具體事務的處理與解決中,憑借的就是一種和諧的人際交往。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發展民主作風,在組織活動中強調公平、公正、公開,并有很高的思想覺悟,能夠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管理者、領導者,更重要的服務者,為學生提供學的便利,為教師提供教的便利,在宏觀上指引學校各部門的發展,朝向既定目標不斷努力。這樣的干群關系必然是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學校的每位成員都能夠以一個積極、奮進的精神從事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在情感上互相交流溝通,在工作學習中,把集體利益放在優先,擺脫個人利益至上、自私自利的價值觀。這樣的人際交往環境,對組織內的人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和鞭策,群體中的個人在思想上達到了共鳴,在行動上得到了統一,干群關系不是高高在上的干部對教師、學生發號施令,而是一種急師生之所急,憂師生之所憂,為學校整體發展而出謀劃策、當仁不讓的責任擔當意識。
1.2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干群關系然則,理想中的干群關系,在現實中卻遭遇到了阻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官僚主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涌進了校園,不僅毒害了尚未踏出校門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更嚴重的危害是滲透進入了領導干部的行為價值體系中。于是在學校出現了官僚作風“,奴性”思想,干群關系急劇惡化,現今“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反而成為了平常事。一切朝“錢”看,本是市場行為,卻在校園中比比皆是。這樣的干群關系,將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顆毒瘤,不僅僅是教師的價值觀受到熏陶,更重要的學生的價值觀會在這種畸形的干群關系中,變得唯利是圖,整個校園文化也將變得渾濁,更別提校風學風的建設了。學校的領導者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方針和政策,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但科學的決策也需要良好的干群關系做支撐,需要全校師生的配合和支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效果。特別是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學校每年都有校園設施的重修或改建,包括場館的建設、建筑物的粉刷、樹木的栽培、道路的翻新等等,這些行為對學生有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領導者在制定整改方案中,可否把教師、學生的立場考慮進去?在學校道路的翻修中,不可避免的會對教師和學生帶來出行的不便,可是學校的管理人員卻對這些不便可否做出解釋,也許道路的翻修是必要的,對未來發展更是有利。但若學校的管理人員能夠就翻修的目的、翻修的時間長短加以解釋,對帶來的不便稍作歉意,那么教師和學生的不滿情緒就有可能變為對領導人決策發自內心的支持和理解。通過有形的語言在無形之中改善了管理人員與教師、學生的關系,這類事務雖然細微,卻看到了領導干部對教師和學生的尊重,看到了一種平等共處的干群關系,這對于校園民主、平等作風的形成是良好的、至關重要的開端。
2以教師為主導的學術活動中合作與競爭的人際關系
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同樣不容忽視。以往的研究中,都比較重視師生關系,對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談論的并不多,大多關注的是相同院系或是同一專業教師之間人際關系的改善,對不同院系、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人際交往認識不夠,或認為無關緊要。我們一直在渴望中國大學出諾貝爾獎,是不是應該首先考慮一下,我們的大學教師和學生是如何對待學術活動的,教師在學術競爭中是否科學合理,學生是否能夠與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研究。單兵作戰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強調的是交叉學科、相關學科的合作共贏,把科研涉及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分工做同一項目。因此,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和師生關系同樣重要,不可忽略。
2.1同院系之間教師在學術活動中的合作與競爭校園文化的建設與一所學校的學術風氣息息相關。教師之間和諧的人際交往,不僅有利于教師之間經驗的交流和溝通,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學校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做學問的風氣。在我國的一些高校中,不乏某些教師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因害怕自身的利益受損,而不顧一切阻礙學校輸入新鮮的血液,想法設法排斥剛剛進入工作崗位的教師,這樣的行為不僅使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緊張,人心惶惶,而且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內耗,影響學術的自由發展。
2.2師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教師作為布道者,擔負著傳道授業的責任,教師的師德作風、職業素養,對待教學工作的心態,對待學生的態度等等,這些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和學生同為校園主體,二者的關系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和諧的師生關系主要表現在教與學兩個方面,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一致,學習氣氛濃郁而熱烈,師生之間互動與溝通交流。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再只是完成教案中的任務,跟上教學進度,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教師和學生聚在一起,就一個問題共同討論,在爭辯中探求真理,啟迪思維,各抒己見,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能夠有所收獲,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頓覺。輕松自由但又秩序井然的課堂,是每位學生都歡迎的,在這種課堂氣氛的渲染下,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不再是講臺和課桌,而是知識寡眾的區別,教師在學生的啟發下,突現靈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眼界開闊,對未知充滿好奇,渴望探尋到真理,師生的人際交往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3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社團等集體中自我完善的人際交往
“就大學而言,學風也為校風,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氛圍和校園環境,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校園文化積淀的精華”。作為校園的主體,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心態是一所學校校風好壞的關鍵。剛剛踏入校門的大學生,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在本科以前的教育中,學習好就等于一切,只要抓住學習就能夠獲得尊重和自豪感,其他都可以不管不顧,大學卻不一樣。在大學里,知識的學習只是眾多能力中的一種,與中等教育不同,大學作為更高層次的教育,強調的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單純的學習成績好并不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自身心理的滿足。
3.1以班集體為單位的人際交往在以專業劃分的班級這個大集體中,性格迥異的幾十號學生在一塊上課,在同一個場館學習相同的專業課技術,很多學生還是同一個專業課老師,難免會出現種種摩擦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改善人際關系可以化解這些問題。但現實是,初次踏入校門的大學生們,往往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氣勢凌人,互不相讓。在人際交往中,強調自身要求的滿足,對他人的需求不能夠理解,往往視為不可理喻。在這樣一個磨合和成長的過程中,并沒有所謂的孰對孰錯。只有大學生的懵懂無知,自身的能力和認知水平不夠,在長久的相處中,每一個人難免會暴露出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在班級活動和學習中,這些缺點如若不加以改正,則會影響到他人,使學生在集體中孤立無援。正是在不斷的受挫不斷的改正中,學生的自身得到了完善,對他人有了寬容之心,對自己的行為有了反思自問之心。“相對學生而言,他們是相對穩定的、弱流動的校園文化主體,故他們的治學、治教精神、態度、方法以及做人原則等實踐代表了學校的文化主流,并會對學生構成從游式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影響,久而久之固化為學校之風氣即學風。”
3.2在社團人際交往活動中提升自我社團作為學生活動的“第二大課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大的影響力,它的存在,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將課堂所學盡可能運用到實際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最重要的是能使大學生能夠結識他人,結交本班級之外,其他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溝通,在具體事務的處理中,掌握社交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參與活動,在自己熱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平時的積累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活動中,解決問題,提升自己,體現自身的價值。大學社團的交際面比較廣,在學校內不限專業、不限院系,同在一個社團,互為社友。往往社團可以跨校聯合舉辦活動,這樣學生的交際面將擴展到學校以外的其他高校,在活動中,不僅僅可以體驗到其他學校的文化氛圍,也可以結識到自己學校以外志趣相投的大學生,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在忙碌中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完善自我,提升了社交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熱心參與,出謀劃策,積極有為。
4結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人際關系的構建,要提高到更高的地位,納入學校的規章制度中。對不合理的競爭和行為,對領導干部有失公允、自私自利的行為要采取措施,加以抑制、監督,切不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對有違師德、職業素養差的教師,要及時給予批評指正,嚴重者要使其脫離教師隊伍,以保持整個教師隊伍的純潔。學生的責任更是不容推脫,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作為學生還要做到尊師重教,理解教師的苦心和諄諄教誨,校園的各個團體、組織中的個人要學會自律,寬容禮讓,和諧共處。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校園的人際關系維護。在大學校園中,干群關系、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這些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的維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輕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政策的落實,學術風氣的凈化,文化氣息的形成,都要有穩固、長效和友好的人際關系。
作者:王社雄單位:武漢東湖學院基礎課部體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