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媒時代的吉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戲劇文學雜志》2015年第十一期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傳播技術不斷創新,現代媒體的傳播手段也日趨多元化,這使得吉劇這項以傳統舞臺表演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戲曲藝術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傳統吉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在看到危機的同時,我們也要探索現代傳媒給吉劇藝術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正因如此,我們要試圖構建網絡傳媒平臺,尋找和探索吉劇藝術新的發展方向。
一、厚基礎———吉劇創作體系的嶄新建構
與所有戲曲形式相同,演員、劇本、精品曲目也是吉劇最基礎的支撐部分,那么在大力發展吉劇的要求背景下,就不得不首要照顧到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吉劇對于演員的基本功要求非常嚴格。這源于吉劇對于二人轉的繼承和發揚,在表演技巧上吉劇善于使用扇子、手絹、水袖等,又繼承了二人轉的多項腕子功,如“平腕”、“繞腕”、“五花腕”等,肩功如“抖肩”、“拱肩”、“晃肩”等,腰功如“順腰”、“旁腰”、“頂腰”、“晃腰”等,步法如“踢步”、“擰步”、“跳步”、“錯步”等,同時,吉劇也廣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戲劇的特色表演技巧,如手指法、武打、舞蹈、帽子、椅子等技巧。對于唱功,吉劇也有著嵌句、垛句、嗦句、串口、貫口、俏口等技巧,在角色行當上,吉劇既有生、旦、凈、丑等的分工,但又不為其所限制。從生活實踐和扮演的角色出發,集結幾代吉劇藝人們的智慧,匯聚成今日吉劇的表演技巧。時至今日,現代傳媒體系高度發展,致使現場表演份額不斷萎縮,僅就舞臺而言,舞美設計也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推陳出新,達到了美輪美奐的境地,對于今天的吉劇演員們來說,本來基本功的歷練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何不被時代拋棄,緊跟時代潮流更是一項新的問題,如何僅憑精彩的表演打動觀眾,這就要求新吉劇藝人們,不僅要鍛煉好自己的基本功,更要在表演形式、演出技巧上發揮創意,不落俗套。同時與觀眾進行更多的良性互動,更好地利用現場表演氣氛火熱的優勢和地方的特色,真正把吉劇打造成東北的藝術品牌。其次,對于吉劇劇本創作而言,要發展的不僅是創作內容、創作領域,更要依靠時代的洪流發展更多的創作方式,在劇作內容上擺脫過去那種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在遵循戲曲創作的基本規律同時去尋求創新和突破,是對吉劇創作的一大挑戰。傳統的吉劇劇本中,《桃李梅》《搬窯》《包公賠情》《燕青賣線》等等為人們所熟悉,并且曾作為經典曲目代表吉劇進行全國演出,傳統的吉劇劇本,緊貼生活實際,突出地方色彩,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在編排創作上凝結著老一輩吉劇人的心血,在今天看來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改革開放以來,吉劇劇本的創作更傾向于現代題材劇目,一度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現代題材劇目留給吉劇創作非常多的啟示。
這些以現代題材為內容的吉劇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十分寶貴的藝術經驗,非常值得現今的吉劇創作進行借鑒。在人物的設置上,劇中主人公既有正面的英雄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或是被諷刺被批評的反派人物,還有性格復雜多變的人物,十分深刻。今天的吉劇創作創新,要表現在多個方面,能夠讓吉劇表演適應當代的生活節奏,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群體的審美情趣和當今社會的藝術氛圍,更好地展現出吉劇的觀賞性和娛樂性。不僅在題材上要符合現今生活的熱點,在創作手法上也要不斷地學習新的藝術理論等。同時,要注意網絡創作這一目前日趨成熟的創作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劇本的征集,極有可能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也集中了更多的靈感,最新的創作技巧等。邁開創新之路的同時,網絡的傳播也無形中打響了吉劇的知名度,可謂一舉兩得。
正如廣為人們所知的老“一大三小”《桃李梅》《搬窯》《包公賠情》《燕青賣線》和新“一大三小”《一夜皇妃》《三放參姑娘》《包公趕驢》《孫猴上任》,這些劇目都是當年吉劇的代表性劇目。這些以現代題材為內容的吉劇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十分寶貴的藝術經驗,非常值得現今的吉劇創作進行借鑒。在熱點信息爆炸式出現的今天,如何打造吉劇的新精品也是擺在吉劇藝人們眼前的一道難題。對新的吉劇精品的打造,依憑于時事熱點和社會思潮的藝術創造僅僅是一部分,更要以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將吉劇放置在整個吉林甚至東北的文化藝術發展藍圖上,能讓吉劇的發展帶動地區的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甚至于地區的經濟發展。那么首要的就是讓吉劇成為地方特色而為人們熟知,利用一些地區內的特色民族旅游項目,如查干湖冬捕,蒙古族婚禮等等,可以創作系列的吉劇大戲,將吉劇與旅游品牌結合在一起,既打響了知名度,也確立了吉劇藝術品牌的地位,這些極具特色的劇目也極有可能成為吉劇這一發展階段的精品戲。緊靠社會熱點事件的創作,能夠引領社會思潮,通過吉劇演繹給社會帶來正能量更是符合目前對于和諧社會的創想,有利于吉劇的未來發展也有利于豐富地區人們思想文化生活。
二、重傳媒———打造吉劇市場體系的新思路
利用新型媒體錄制吉劇、播放吉劇、宣傳吉劇,既能開發吉劇的潛在市場,又能培養吉劇愛好者,吸引更多的觀眾,為吉劇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與其他戲劇形式相同,舞臺是吉劇最大的陣地。然而,如今現代媒體迅速發展,導致吉劇舞臺份額逐步壓縮,其市場日趨萎縮。如何使吉劇走出戲院,走向大眾,就成為了開發吉劇市場潛力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現代市場環境下,吉劇可利用自身的文化品牌效應,將其打造成吉林旅游產業鏈條的一個環節,讓劇場成為地方特色旅游項目的定點單位之一。同時,通過“吃吉菜,喝吉酒,看吉劇”的配套程序,將一系列的地方特色打造成地方旅游的鏈條環節,既增強了旅游項目的地域特色,又拓寬了吉劇的市場,打響吉劇的知名度。另外,吉劇歷來有著承辦各種晚會、博覽會、招商會等等的成功經驗,吉劇應善加利用這一舞臺優勢,打造諸如具有滿族風情的文化儀典,以圍獵、慶典、秧歌等為主體內容,利用地域風情,發揚民族特色。對吉林歷史的鉤沉和風俗進行渲染,增添長白山滿族文化的魅力。在此之外,還可開展送戲下鄉活動,讓老百姓廣泛地接觸吉劇,了解吉劇,而不是停留在以為吉劇和二人轉沒什么區別的誤區里,真正讓吉劇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方戲,使其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同時開展吉劇課堂,利用校園具有的藝術課堂機會,在課堂中開展吉劇演出,讓學生從小就了解吉劇,對吉劇有一定的認知度,為吉劇做好人才儲備,也為吉劇未來的青年觀眾群體打下基礎。要做好營銷工作,可以邀請較為知名的藝術團或者本地藝術學院學生藝術團進入吉劇劇場獻藝,帶動劇場人氣。目前的劇場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營銷的首要任務也要將劇場正規化。和所有戲劇形式相同,吉劇也不能免俗地需要觀眾的支持,但不一定只有舞臺之下的觀眾,吉劇也應廣泛地使用網絡新媒體、電視媒體、電影媒體等,可以錄制吉劇電影,既可供人們欣賞,又可以成為吉劇的活教材,同時可以拍攝吉劇的系列紀錄片,讓不了解吉劇的人們通過觀看吉劇紀錄片深入了解吉劇的歷史內涵,繼而產生興趣,提升了吉劇的知名度。網絡新媒體的使用可以相當程度地為吉劇造勢,可以在微博、微信吉劇相關的話題,通過網絡調查問卷調查人們對于吉劇的了解程度,獲知大眾眼中的吉劇是怎樣的,既為吉劇未來的發展改變指明道路,又通過社交媒體讓人們發現吉劇,了解吉劇,一舉多得。在吉劇與旅游業捆綁的過程中,還可以在旅游廣告中加入吉劇的片段,把吉劇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發現吉劇,了解吉劇。
吸引青年觀眾的目光,就成為了吉劇突圍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青年人使用社交媒體頻繁,那么吉劇就要想辦法融入到社交媒體的交流之中,讓吉劇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為吉劇造勢,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有關吉劇的討論之中,激發青年觀眾對吉劇的興趣,潛移默化地為吉劇積累觀眾群體。同時,培養青少年對吉劇的認知,從學校的藝術類教育著手,普及這項地方藝術,奠定吉劇在吉林人民心中的地位,讓吉劇真正成為吉林人民心中的文化藝術品牌,從而培養更多的吉劇愛好者,而不僅止于觀眾。事實上省內二人轉的知名度要高于吉劇,正是因為二人轉不挑演出場地,搭臺唱戲,隨唱隨走,廣泛地分布于城市和鄉村,吉劇也應學習這一模式,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在豐富普通百姓的文娛生活同時,無形中也積累了觀眾群體。吉劇源于吉林,源于二人轉,也會存在一些語言上的溝壑和文化認同感上的不同,如何能夠爭取到全國各地更多的觀眾,也是吉劇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除了創作內容對社會熱點的靠攏,還需要符合目前大眾的審美標準又能夠突出東北的地方特色。除去旅游項目中的吉劇環節吸引觀眾之外,精品戲進行全國性的巡演也是讓外省人民了解吉劇的途徑之一。
三、謀支持———吉劇評價體系的整體營造
吉劇的發展不僅僅要關照到自身的改變,也要關注到外界的評價,爭取到更多的支持來營造更和諧的發展環境。吉劇的形成要經過前期的劇本創作,演員的選擇,劇本的排練修改等,每一個部分都有著嚴格的評價方式,演出后,還會請專業的批評家和著名的老吉劇藝人進行客觀的評價,然而吉劇如果想要構建網絡平臺,就必須要在評價體系上做出改變。不僅僅局限于學術上的傳統評價手段,還要利用網絡平臺的發達與便捷,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夠成為吉劇的評價者。網絡平臺的評價方式并不一定是專業的敘述,事實上,社交媒體上就吉劇演出內容的討論也是一種類型的評價,而且會更具有普適性,傳達出群眾的觀點,進行專業與非專業角度的碰撞,會為吉劇的創作注入更多的靈感,也為吉劇未來的發展增加更多的落腳點。吉劇作為一種地方藝術,來源于群眾,更要回歸群眾,才能找到最真實的發展方向。以較新吉劇《焦裕祿》為例,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展開討論,再由專業人員進行總結,就極有可能得出與專家口中不盡相同的評論。作為一種藝術,吉劇需要一定的學術思想、理論的支撐,但更需要的是觀眾的真實反應,如何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是吉劇復興突圍初期必須要顧及的重要問題。
為了進行新的突圍,吉劇還需要和諧的發展環境,吉劇是作為吉林的地方文化品牌出現而不是一種可以瑕瑜并存的民間文化,所以無論是創作環境、演藝環境還是評價環境,溝通環境,都不可或缺。緊跟社會熱點,引領社會思潮,釋放正能量是吉劇創作要堅定的信條,綠色的創作環境是吉劇創作決不能夠丟棄的優點,極少數的吉劇仍存在著臟口現象,令人遺憾,只有健康和諧的藝術才能夠得到長久的發展,也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能夠得到政策的支持,這對吉劇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吉劇藝人們也要創建公平的競爭體系,憑借自己的努力,找適合自己,能夠完美演繹的劇本,鍛煉好自己的基本功,學習更多的表演技巧,為吉劇培養出響當當的名角,拉動吉劇的發展。現代傳媒手段飛速發展的今天,吉劇作為傳統的地方戲曲,想要立足于大信息時代,就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追趕社會趨勢,保留老的藝術精華又不被新科技拋棄,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符合時代的審美情趣,引領社會的思潮風向。通過網絡平臺與吉劇發展的結合,會將更多具有時代氣息、各地群眾更喜聞樂見的吉劇呈現在人們眼前。我們要努力試圖與新傳媒新技術接軌,在這其中感受吉劇藝術被賦予的新的活力與生機,喚起廣大群眾對吉劇的關注和熱愛,同時也喚起無數為振興吉劇而奮斗的人們對吉劇振興無限的期待和向往。
作者:赫亞紅 李秀云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