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的本土化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心理學本土化的原因
1.科學心理學研究跨地區和跨文化的推廣性小心理學有著一段漫長的過去,但卻僅有短暫的歷史??茖W心理學誕生后,為了像物理學和化學一樣獲得獨立地位,大多數研究者都強調實證研究,試圖揭示人類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但是跨地區和跨文化的推廣性小。此外,由于實驗情境與現實情境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實驗情境中的研究結果也難以推廣到現實中去。
2.文化的差異主流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之所以不全適用于其他國家,關鍵在于各國的文化差異,中美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首先,中國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處于亞熱帶和溫帶,良好的氣候孕育了農耕文化,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強調天人合一;而美國社會以移民為主,充斥著冒險、創新意識,強調天人兩分。其次,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宗法等級制度是主要的社會制度,強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如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思想、連坐制,所以中國更推崇群體本位的思想文化;而在美國,奉行契約民主制度,更強調個人本位,張揚個性。第三,中國以儒、道、佛為主要的文化源泉,孕育了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德性文化;而美國以基督宗教為主要的文化源泉,孕育的是以法律條文為準繩的知性文化。中美文化的這些差異,進一步說明在美國文化上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適用于中國,中國要在自己的文化上研究國人的心理現象。
3.民族自尊心的激發海峽兩岸心理學工作者不滿足于西方學術的霸權主義,不滿足自身心理學研究的落后狀態,希望建立中國自己的心理學體系,這種民族自尊心的激發也促進了我國心理學的本土化。
4.社會實踐的需要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來,給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比如上世紀80年代前后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導致的獨生子女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中期計算機的普及,出現的網絡成癮問題;以及當代日益凸顯的老齡化問題。這些社會實踐的需要也要求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
二、心理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心理學的中國化在發展的30多年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葛魯嘉(葛魯嘉,1994)、林崇德(林崇德,俞國良,1996)和楊國樞(楊國樞,1994)三位學者先后劃分了心理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葛魯嘉教授將心理學的中國化劃分為保守的本土化階段和激進的本土化階段兩個階段;林崇德教授將心理學的中國化劃分為醞釀期、孕育期和整合期三個時期;楊國樞教授將心理學的中國化劃分為四個層次和方向。三位學者的提法雖然不同,但每個進程有著重疊、相似之處。楊國樞教授的重新驗證國外的研究發現這個層次與林崇德教授提出的醞釀期的研究任務相似;楊國樞教授的研究國人的重要特有現象與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孕育期的研究任務相似。這兩個時期主要是驗證國外研究成果和研究國人特有心理,這兩個任務也恰是葛魯嘉教授的保守的本土化階段的主要任務。楊國樞的修改或創立概念與理論、改良舊方法與設計新方法這兩個層次和方向與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整合期的研究任務相似,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也正是激進的本土化階段的主要任務,即中國心理學研究者開始試圖拓展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使中國心理學開始突破西方心理學的小科學觀限制,使本土心理學的研究開始尋找更超脫的和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思想。總之,心理學的本土化的發展進程是從學習到選擇,再到中國化的過程。
三、心理學本土化的途徑
經過30多年的研究,心理學的本土化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如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楊國樞的中國人社會取向理論。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進行了初步發掘與整理,為日后的心理學本土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在兒童發展與教育領域作了一些全國性的探索研究。但是,在此進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心理學本土化與本土心理學概念相混淆,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有的學者試圖強調另起爐灶,重新建立一種體系;心理學研究仍沒有突破原有的心理學觀的限制,也缺少對本土心理學的解釋框架,有人提出在心理學界更多的是對西方著作的翻譯家而不是本土心理現象的研究家。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心理學的本土化。
1.以研究內容為重點,研究工具與具體方法應取西方之精華,同時研究一套適合中國的方法近年來,有的學者提出心理學的本土化就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走入了以研究方法為主而忽視研究內容的誤區。而心理學本土化的實質在于研究內容,是在本地區文化特色基礎之上研究本地區、本民族人們的行為模式及其心理特點等。但是,如果我們只強調研究內容,而忽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例如西方的問卷不經修訂直接對中國人進行施測,與西方常模進行比較,那將失去很多信息,更可能得到很多錯誤的結論。所以,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要在以研究內容為重點的同時,注重對研究方法進行創新,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的方法,例如王登峰教授運用詞匯法研究了中國人的人格發展提點,提出了人格的大七理論。
2.挖掘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例如,漢字是象形字,仔細觀察表達心理學概念的字詞就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含義,“感”“憶”“思”“悲”“怒”等表達心理現象的詞匯都含有“心”字,中國古代就提出了“腦主神明”的觀點,這與現代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這一基本觀點不謀而合。在教育心理學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反映了學習興趣的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最早的啟發性教學思想。七巧板、九連環等游戲中也蘊含了心理測量的思想等等。所以,心理學中國化離不開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控掘。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眾多學者主要從事中國人本土心理與行為的概念分析及實證研究,提出了關于情緣、面子、人情及自我等方面的理論,如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楊國樞的中國人社會取向理論。研究中國優秀的古老心理學思想是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使心理學本土化的根基更加穩固、體系更加完備。
3.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心理學是一門中間學科、邊緣學科,是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系緊密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迫切地需要像辯證唯物論這樣的哲學作為理論基礎。在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過程中,要求心理學者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人性觀),在心理學本土化的進程中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對古今中外的心理學思想及研究方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也離不開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尤其要注意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對于西方心理學研究方法也要取其長而用于本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中。
作者:程艷葉群初秀梅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上饒師院小教分院舟山市定海區二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