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翻譯書評類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翻譯書評作為一種具有信息介紹、導讀、鑒賞、評價等特殊功能的文體,在引導人們的閱讀由盲目走向有序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1]因此,譯界也越來越重視翻譯書評的寫作與發表。翻譯書評形式多樣,可從主體、形式、內容和角度等方面進行細分。限于篇幅,本文僅從書評主體視角探討翻譯書評的分類。
1作者書評
作者書評是譯學圖書著作者“推銷自己”的一種有效形式。著作者完成一部譯學著作后,希望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等能被讀者所接受,常常會為著作撰寫前言、序言、導讀、后記、跋,或者在報刊上發表自薦式翻譯書評,或者發表一些與本書研究相關的文章,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向讀者推介自己的譯學思想,贏得他們的關注。作者書評具有特殊性,其功能主要聚焦在對譯學圖書內容的闡發,或者寫作背景的交代,但這類翻譯書評也容易被讀者誤認為具有“自賣自夸”的嫌疑。當然,作者書評雖不是譯學圖書走向讀者市場的原動力,卻也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1.1介紹成書經過指主要介紹譯學圖書寫作的起因和經過,或者與之相關的信息內容。例如方夢之的《<中國譯學大辭典>編輯出版始末》一文中,他介紹了歷時5年完成的《中國譯學大辭典》始末詳情,全文分為構想、籌備、撰稿、修改、增補和余感六個部分,讀者可以從中看出該辭典從構想到成書的點滴過程,尤其是他在文中最后說的一段話,更是讓讀者感動不已,他說:“五年中,感觸良深的是一個‘情’字:人情、友情、文情。天南地北,海內海外,無論是神交已久、未曾謀面的耆宿,還是萍水相逢的學者;無論是興趣相投的同道,還是熟稔的學友;只要我向他們提出編撰要求,無不鼎力相助。這是繼林煌天先生主編《中國翻譯詞典》之后我國譯界又一次大協作。其范圍甚至更廣,學者所在地區除主要為大陸外,旁及港澳臺,遠至新加坡。在此,特別要向各撰稿人及關心本辭典的友人和讀者表示誠摯的感謝?!弊g學圖書的寫作動因和成書前因后果,圖書著作者最為熟悉不過,而他們將此付諸文字的交代便是一種翻譯書評形式。
1.2介紹圖書內容譯學圖書的內容,要么是鳥瞰式總體介紹,要么是分章節具體介紹。當然,這里所說的介紹往往是概括性介紹,一般不會太過具體細微,同時,也會略加簡要分析和評論。例如方夢之的《<中國譯學大辭典>編撰紀實》一文,作者分四部分介紹該辭典內容,并對該辭典作了簡要評論,即:“《辭典》吸收了歷年來國內外翻譯研究的主要成果,吸收了后語言學時代翻譯學科出現的新術語;……《辭典》是我國譯學界大協作的產物,是嚴謹、科學治學的楷模。”[3]這類作者書評往往多以著作的前言、序言或導讀形式出現,如方夢之的《英語科技文體:范式與翻譯》(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一書前言。
1.3闡述圖書特色或價值主要闡述譯學圖書的寫作特色或學術價值,有時兩者兼而有之。這類作者書評可讀性較強,讀者能直觀該書的學術價值,并形成對其初步價值判斷。例如陳宏薇的《高級漢英翻譯》一書前言中,作者就交代說,“編者在深入學習國內外翻譯教育家和翻譯教育研究者思想的基礎上,研究了國內較典型的各類翻譯教材及師生的反饋意見”,采取了以“‘實用’(強調技能訓練,學以致用)、‘適合’(適合翻譯碩士,重視啟迪思維)、‘新穎’(內容新穎,強調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融合)和‘多樣’(選材和訓練方式多樣)”[4]的編寫原則,體現了一種創新理念。作者用了較大篇幅對這些編寫原則進行了深入闡發,可謂用心良苦。
1.4綜述—評述圖書所涉研究現狀指對與該譯學圖書內容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或評述,但與一般論文文獻綜述寫作方式不盡相同。后者研究更為系統,會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成就、不足及改進措施,問題意識更強。例如呂和發、蔣璐和王同軍的《公示語漢英翻譯錯誤分析與規范》(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一書前言中,作者就交代了公示語的研究現狀及特點、特征,并指出“本研究是過去十年公示語翻譯研究階段性成果的寫意性記錄?!?PⅪ)其實也就引出了該書寫作的意義。以上的分類具有相對性,我們往往根據作者書評的側重點不同,將其劃歸為相應的類別。例如,作者書評在介紹著作成書過程時,免不了要介紹圖書內容,或闡述圖書的特色、價值,如果是側重于介紹成書過程,那么我們就認為它是介紹成書經過式作者書評。
2編輯書評
編輯往往是譯學圖書的第一位讀者,對圖書內容比較了解,參與了圖書從選題到加工,從成書到出版發行的整個過程,也往往最了解該書的價值和意義。作為編輯的特殊身份讓他們具有撰寫翻譯書評的天然條件。編輯書評可以讀者身份寫,還可以編輯身份寫,其寫作側重點不同。
2.1側重讀者視角指編輯雖負責其所評譯學圖書的編輯工作,但卻以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客觀地評論該圖書:一方面,不會因為自己是該書的編輯而大肆鼓吹或撰寫廣告性翻譯書評,或者寫一些任意拔高的八股式翻譯書評,以達到推銷賣書的目的;另一方面,編輯會從普通讀者視角出發評論圖書,而不從編輯加工者視角評論圖書。例如唐瑾的《四百萬言巨作演繹中國翻譯通史三千年———寫在<中國翻譯通史>出版之際》一文,就是一篇編輯以讀者的身份或角度所寫的翻譯書評。在書評的開頭,作者先介紹了該叢書及其作者的相關信息;接著介紹了該叢書的篇目及總體框架與格局;再接著從四個方面評論了該叢書的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最后對該書作了總體評述,即:該書以史為主,資料翔實,史論結合,脈絡清晰。這部四百萬言通史的出版,對三千多年的翻譯歷史作了最好的總結與概括,既填補了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大空白,是一部填補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交流空白的大型文化史書,也是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工作者研究、了解中國翻譯歷史文化的重要書籍,更是當今出版界對翻譯學術界做出的新貢獻。[5]可見,該翻譯書評雖為該書編輯所寫,但她是以一位普通讀者角度出發,書評的評論客觀、中肯,評論者赤誠之心可見。
2.2側重編輯視角由于編輯擔任了譯學圖書的編輯加工工作,他們往往需要側重于評論譯學圖書組稿、編輯、發行等情況,即從編輯出版工作角度對譯學圖書進行評論,這區別于一般讀者書評。例如唐瑾的《<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及其作者》一文中,作者的側重點不在該書內容,而是向我們展現了策劃該書及與之相關的出版工作。作者在書評中,轉呈了該書的編輯審讀意見(筆者注:編輯審讀意見也是書評,但一般不發表),對該書的特色、價值、意義及不足作了簡評。同時,書評者也對該書作者的學術背景、翻譯實踐以及圖書出版前后之軼事向我們作了詳細交代,并在最后指出:“……因此,我認為該書稿的組編與出版是很有價值的。第一,該課題內容非一般人所能涉足,且資料難尋,又無同類書籍可資借鑒。第二,該課題的作者如同人們常說的珍品中的‘孤本’,再無第二者可尋。第三,給今后的歌曲翻譯工作者和翻譯工作者留下了第一本歌曲翻譯研究與學習的參考書。基于這種考慮我萌發了組編這部書稿的想法。當這部近20萬字的著作付梓出版,當這些年許多讀者讀后在報刊上發表書評或來函郵購時,我感到自己為翻譯界與文藝界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心里很感欣慰?!保?]由于這類翻譯書評的寫作素材不能從圖書中直接獲得,所以一般讀者難以寫作這類翻譯書評。比較而言,這類翻譯書評更能反映出譯學圖書編輯和出版工作的得失,價值更大。編輯身兼所加工圖書的讀者和編輯者身份于一身,有時需要在這兩種身份中轉換角色。不同的角色,寫出來的翻譯書評能給書評讀者帶來不同的信息和感受。
3讀者書評
譯學圖書的目標群體是從事譯學研究的學者(學生)。他們作為讀者寫出的書評最能反映他們對譯學圖書的直觀感受。目前,各類報刊上發表的翻譯書評大都屬于這一類型。限于篇幅,本文僅探討讀者書評中的兩種特殊形式———導讀和他序。
3.1導讀導讀指“把作者的研究成果、思想整理轉述成提要,介紹給讀者,引導讀者怎樣閱讀它,讓讀者知道這本書有些什么內容、理論建樹和價值地位如何。”[7]導讀一般位于圖書的前面,與前言和序言頗為相似,但又不盡相同,其功能在于疏導,即指導和引導讀者去閱讀。趙秀明認為,導讀應包括六個方面,即:(1)作者簡介;(2)重要背景(評論對象的產生背景以及閱讀的現實意義);(3)綜合評價(包括對作者的評價和其他人所做的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評價);(4)基本讀法(對評論對象的閱讀建議———把握方式、需要注意的問題、閱讀次序、閱讀重點等);(5)相關知識(包括對所評書籍文章中的重要知識的解釋,相關知識的講解,最新成果的介紹等);(6)參考書目(是讀者進一步閱讀的起點和線索,所以一定要少而精,要有遞進性)。[7]事實上,導讀未必都同時含有趙秀明指出的這六個方面。導讀可分為作者導讀(即作者書評)和他人導讀。這里僅論述他人導讀。他人導讀往往出現在引進類譯學圖書中,即出版機構自己或約請專家為圖書所寫的導引性前言。例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國外翻譯研究叢書”中,許多書中就配有他人導讀。該叢書之三十三《高級譯學原典讀本》(2010)中,方夢之為其做了導讀,介紹了原書的結構、內容,以及該書的體系、特征及價值,對讀者極具引導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譯學圖書可能沒有導讀,但配有出版社寫的“出版前言”,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導讀。例如該叢書之二十《翻譯研究百科全書》(2004)的“出版前言”中,就對該書的產生背景、作者簡介、內容安排、特點及價值等做了交代,讓讀者從中了解該書的價值。
3.2他序序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為作者自己所寫;他序也稱代序,是一種特殊的翻譯書評,往往是約請師友為其著作所寫,這是學界較為普遍的做法。代序類翻譯書評的側重點各異。
3.2.1側重介紹圖書內容向讀者交代圖書的內容,是他序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是文字詳略不同而已。例如張春柏為袁斌業的《翻譯報國譯隨境變———馬君武的翻譯思想和實踐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所寫序言中,就用了近一半篇幅對該書主要內容作了介紹,在另一半的篇幅中,則對該書的特點及價值進行了簡要概括,該序言其實是一篇很好的翻譯書評。
3.2.2側重介紹作者生平古人云,“知其書而知其人”。在閱讀一部譯學著作時,如果對圖書作者有所了解,就會加深閱讀的感受和體會。當然,這不單單是介紹作者生平事跡,往往還要敘述自己與著作者的友情,以便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及其著作。例如林文月為金圣華的《齊向譯道行》(商務印書館,2011)所寫序言“無時無處不翻譯”中,就向讀者介紹了一個真實的金圣華,包括其學術背景、工作態度、教學方式等,讓讀者對金圣華其人其事其書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
3.2.3側重評述作品特色或價值既然約請師友寫序,作序者免不了要對圖書的寫作特色、學術價值作一番評論。這種評述可詳可略,但一定要有價值判斷,這就是這類翻譯書評的重心所在。例如肖維青的《本科翻譯專業測試研究》一書中,約請了其博士導師馮慶華教授為其作序。序言中,馮慶華指出:“作為翻譯教師,大家都一直為翻譯測試該測試什么內容、采取什么題型、如何把握測試的時機、如何評閱試卷等問題困擾”,“這部專著正是本著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為翻譯教師和翻譯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答案?!保?]此外,馮慶華指出了該書的三大特點,表達了其閱讀的真情所感,還對該書做了價值判斷。其實,他序類翻譯書評的側重點并非涇渭分明,往往是交叉出現或詳略不等地同時出現在一篇序言中,因為序言總要涉及到譯學圖書的作者、內容、特點或價值等幾方面,我們可據其側重點進行分類。
3.2.4論文式他序這類序言對所評圖書的內容往往涉及不多,或者只涉及其中的核心觀點,所以讀者難以從中獲得對該書全貌的了解。實際上,這類他序往往是以該書觀點為引發契機,對其相關學術問題進行發散性闡述,或曰“借題發揮”,故而可看作是一篇獨立學術論文。例如黃忠廉等著的《翻譯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一書中,楊自儉以正副標題為其作序,即:“再談方法論———《翻譯方法論》序”。楊自儉向我們傳遞了兩層意思:一是明確了寫序的主題是方法論;二是“再談”二字隱含著作者曾就方法論這一話題發表過見解,意在突出該書的重要性。在這篇序言中,楊自儉沒有具體評述該書,卻在闡述自己對方法論及翻譯方法論的認識。
作者:劉金龍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所 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