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轉型社會與中國哲學科學創新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鄰國之間的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等現實問題也在考驗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學、新聞傳播學等相關學科,應立足于我國在和平崛起中面臨的這些挑戰,切實加強科學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向世界推介和傳播真實的中國和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時,也有西方學者和政要對中國崛起持懷疑態度,除了以前的“中國崩潰論”之外,前兩年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又說,中國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由此可見,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質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形成我們特有的話語體系和思想觀念是何其重要,它關系到中國能否在世界上真正和平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可以不成為國際論壇和文化上的霸主,但國際論壇和文化上不能沒有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大國的聲音。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為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提供合理的解釋和科學論證,讓世界正確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和中國文化,消除誤解,提升我們的“軟實力”。三是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與思想文化多元化同時存在。我國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意味著當前和將來很長的時間內,我國將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會有多種利益主體存在,因此也就必然出現多種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些不同的思想觀念必然也就會反映在文化中,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就會產生不同態度。雖然目前馬克思主義依然在我國意識形態中占絕對優勢,依然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核心內容,但是在理論與現實的層面上,不同階層的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了新的憂慮與迷茫。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當前國內國際社會環境的變化之外,主要是因為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歪曲和攻擊,甚至國內一些學者也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理(如世界的物質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法的客觀性等)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和否定。同時,在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上教條主義根深蒂固,嚴重阻礙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二、中國式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的特點
(一)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國家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是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體系構建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導地位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通過反復比較、選擇實現的。在我國現代哲學社會科學開始形成時,馬克思主義并不占優勢,許多知名學者信奉的是西方其他學說,比如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主義等。但馬克思主義憑借其客觀真理性,最終被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所接受,確立起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的指導地位,這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區別于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所在。
(二)中國風格: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任何思想體系和學術的發展,都應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統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自然離不開幾千年中華文明積累的學術思想。我國具有無比豐富和深厚的傳統文明,對傳統文化和思想傳承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是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重新崛起,以及逐步加強中華文明世界影響力的基礎。因此,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首先要求對自身傳統文化有充分的把握,通過研究和消化中國文化傳統,選擇和創造出一套既具有中國風格、又具有學科水準的概念和范疇系統。近年來我國啟動了若干項重大文化工程,如清史工程、二十四史修訂點校、儒藏工程,等等。這些項目對于全面地整理傳統文化,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更加重要的是,也對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現,使傳統文化得到現代化地再發現,接續傳統文明進入現代社會,接續傳統文明進入世界體系。
(三)中國氣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必須立足開放、體現全球化中國現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全球化的邏輯產物,是在和世界知識體系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逐步發展的。因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體系創新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博大的胸懷和世界眼光,積極學習和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充分借鑒世界性的學術范式和學科建設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格局中,并努力通過原創性的理論創新影響世界學術體系。客觀地講,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地位還非常低,影響還非常小,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以及五千年中華文明傳統不相匹配。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要積極主動融入通行的國際慣例與規范,建立起反映世界主流發展趨勢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這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逐步走向世界、在國際學術舞臺發出聲音的重要前提。同時,要重視和國外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對全球性重大問題表達中國學者的學術觀點,以及產生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想家。當然,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不僅僅是加強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交流,也應重視研究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與各發展中國家及世界各國分享經驗。
三、以實踐為邏輯起點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源泉。我國正面臨迅速和深刻的社會轉型,在此過程中積累起了豐富的實證資料和數據。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必須有國情意識,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只有了解國情,反映國情,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才真正能夠走向世界和影響世界。
(一)堅持分類分層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一步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活力我們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種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鞏固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關鍵在于在實踐中解放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能力。三十多年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取得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創新成果,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面臨社會轉型期間眾多深層矛盾和各種思潮沖擊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創新模式存在一些制約其活力和影響力的缺陷。進一步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活力,需要以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為實踐起點,分層分類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規律和現實課題,做到在堅持中發展推進理論創新,增強理論的感召力和說服力,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包括哲學、政治學、歷史、文學、管理學等等多個學科,其體現的意識形態強弱是不一樣的。如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學科,意識形態性最強;政治學、歷史學、法學新聞學等學科意識形態性相對弱一點;而像管理學、人類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學科,意識形態性就很弱了。分層分類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需要區分不同學科理論意識形態的強弱,根據程度不同而實行分類分層建設。對于意識形態強的學科,應將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到學科理論體系的建設中,從概念范疇、研究范式、理論框架和基本觀點等方面確立和強化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與核心地位;對于意識形態相對弱一點的政治學、歷史學等,主要是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要不刻意區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線;對于諸如管理學、文藝學等這些意識形態性很弱的學科,應著重立足于這些學科理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服務的功能,充分釋放這些學科自由創新的活力。
(二)堅持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加快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包括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創新。所謂學科體系創新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哲學社會學學科體系。學科體系建設必須面向社會,直面改革開放和社會實踐中的關鍵問題、難點問題。目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轉型期間的深層次社會矛盾開始暴露出來,那么,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地位就日漸凸顯,要求與之相關的理論學說和學術思想相對應的學科加快發展??梢园凑彰褡逄攸c、意識形態性、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世界主流的學科規范四個導向建立動態的學科結構體系。觀點創新即提出視角獨特、影響深遠的觀點。如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開啟了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夏商周斷代工程關于武王伐紂日期的確定,為商朝與周朝的斷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方法創新即提出與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范式和方法。如福柯運用考古學和譜系學方法研究哲學,王國維提出“兩重證據法”、陳寅恪提出詩文互證考據法等等,這些方法都對當時的史學界起到了重大影響,有些方法至今仍為史學界所繼承和發揚。目前,我國面臨“兩千年之大變局”,眾多理論和現實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通過觀點創新進行分析判斷、通過方法創新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渠道,哲學社會科學可謂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三)堅持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開展創造性的理論研究、戰略研究和對策研究除了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創新之外,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工程必須與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聯系在一起,要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把事關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作為主攻方向,在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上有所突破,力爭研究成果能真正為黨和國家決策提供理論支持。不論是什么理論,只有到社會實踐中,才能判定它是否正確,也只有在推動社會實踐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因此,哲學要主動深入基層,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提煉研究題材,汲取思想養分。要重視學科之間的交叉,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之間交叉滲透、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的交叉滲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指導與服務。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傳承,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我們正在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黨的十八大將全面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從十六大報告中的“建設”變為十八大報告的“建成”,這意味著我們離全面小康社會更加迫近。哲學社會科學要深入研究現階段我國經濟與社會特征,思考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階段性問題。要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增強人民幸福感的思路舉措,研究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政策建議,切實發揮黨和國家事業思想庫的作用。
(四)堅持高等學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優勢,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的偉大實踐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搖籃和基地,是傳承文明和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是知識創新、思想創新的重要源頭。目前,高校依靠獨特的人文科學優勢已成為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創新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近四十萬人,占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力量的4/5,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超過85%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產生了一些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影響的較優秀的理論成果。但總體上講,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現狀與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哲學社會科學所承擔的時代責任相比還不適應,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非常豐富,但低水平重復的多,原創性的真知灼見少。當前,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首次被納入到國家發展規劃之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高校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發揮自身的優勢,緊扣時代主題,立足社會實踐,轉變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力爭實現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繁榮和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陳殿青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