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圈”教學下的教師角色轉變與重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傳統的閱讀課堂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根據教學計劃為學生指定閱讀內容、制定閱讀計劃、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文學圈”的教學模式與傳統閱讀教學不同,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教師不再是閱讀課堂的掌控者,而是學生閱讀過程的參與者、促進者、評價者、研究者與學習者。這種角色的轉變與建構優化了師生關系,為閱讀課堂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文學圈;教師角色;轉變與重構
一、“文學圈”教學模式概述
“文學圈(Literaturecircles)”是由哈維•丹尼斯在1994年出版的《文學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里的呼聲與選擇》一書中提出的[1]。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文學圈”這一教學模式在國外已經得到師生的普遍認可,許多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實施“文學圈”,有的稱為“讀書俱樂部(bookclubs)”或者“閱讀小組(readinggroups)”,但實質是相同的。創始人哈維•丹尼斯(1994)認為“文學圈”本質上是以學生主導的閱讀討論小組。每位學生在獨立完成整個文本的閱讀后,根據自己在小組中所承擔的角色和職責重點關注文本中的特定內容。繼而,組員完成角色日記(RoleSheet),填寫發言提綱,并在隨后的討論會中分享自己的觀點。此外,每個小組根據閱讀和討論日程表在閱讀過程中定期舉行討論會。當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對一本書的討論之后,大家可以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并以一定的方式展示閱讀討論中的精華內容。小組成員在完成本輪討論后會組成新的閱讀小組,選擇新的閱讀文本,進入下一個文學圈[1]。常規的“文學圈”教學模式涵蓋以下幾個程序:(1)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提供閱讀書目,學生依據個人興趣選擇想要閱讀的文本;(2)教師將選擇相同文本的學生組織起來,形成臨時的閱讀小組[2];(3)教師介紹各個閱讀角色的主要職責,學生依據自身閱讀能力和愛好承擔相應的閱讀角色和任務;“文學圈”中主要的閱讀角色有:討論主席(DiscussionLeader)、文學鑒賞員(LiteraryLuminary)、情節追蹤者(PlotTracer)、人物刻畫分析者(CharacterExplorer),文化收集者(CultureCollector)等等。每位小組成員需要根據角色完成閱讀職責并填寫角色日記(RoleSheet),例如文化收集者的主要任務是查找閱讀材料中所涵蓋的英美國家文化要素并記錄在角色日記上;(4)教師在組織圈內成員討論閱讀體會,分享各自的角色日記,并鼓勵他們展開組間的交流和共享;(5)師生共同對閱讀成效進行評價:“文學圈”的教學模式采取過程性評價,并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有機結合,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角色日志的完成情況和小組內部的討論情況[2]。
二、“文學圈”教學模式中的教師角色
教師在傳統的閱讀課堂中掌控整個閱讀過程,根據教學計劃為學生指定閱讀內容、制定閱讀計劃、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閱讀的實施者雖然是學生,但主導者卻是教師。教師選擇閱讀材料,明確閱讀方向,將閱讀重難點預設成閱讀練習來引導學生思考以期達到所謂的正確、統一的對文本的詮釋。然而,“文學圈”的教學模式打破常規,將閱讀的自主權交還于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自主決定閱讀角色,自主挖掘研讀重點,自主展開切磋交流[2]。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擔任的更多是組織者、參與者、協助者、評價者等角色,學生是主,教師是導。
(一)組織者“文學圈”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解釋“文學圈”的概念、特點、步驟及其他注意事項。組織學生學習前人的展示或者錄像,并帶領大家對操作流程進行預演。教師應該向學生充分說明“文學圈”的特征,鼓勵學生走出傳統的被動閱讀模式,嘗試自主閱讀。
(二)參與者聆聽:教師在“文學圈”的教學模式中是一位耐心的聆聽者,傾聽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發現、困惑,傾聽學生們在討論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分享:作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策略與技巧,例如推測詞義,閱讀心得腳注等,并向學生展示如何有效利用。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研討時也可與學生分享自己對文章的心得體會。教師的理解不再作為權威解釋被學生接受,而是被作為另外一種分析視角提供給學生。示范:由于受到傳統閱讀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學生不太善于在組內、組間討論環節中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就如何深入挖掘發言人的本意,如何有效呈現自身觀點做出示范。
(三)協助者閱讀書籍的確定:學生往往對于自身的語言水平認識不夠全面,無法準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因此教師首先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藍思(Lexile)等分級閱讀測評體系明確自己的語言水平,然后據此挑選相應的書籍。教師還可以根據體裁、題材、作者、國別等羅列書單供學生挑選。閱讀角色的挑選:“文學圈”里的每個閱讀角色對于學生的認知、理解、表達能力都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教師需要通過長期的觀察幫助學生挑選一個既在學生能力范圍內但又具有一定挑戰的角色,并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角色以鍛煉多方面的能力。閱讀日記的完成:閱讀日記(rolesheet)是“文學圈”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員根據各自角色的要求用書面形式詳細記錄閱讀內容和體會,這種從閱讀輸入向寫作輸出的轉化能夠幫助學生梳理閱讀過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自信。
(四)評價者教師在“文學圈”的實施過程中密切觀察并記錄學生的閱讀、討論過程。教師通過評閱學生的閱讀日記,傾聽組內、組間發言討論,對他們的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參與的積極性等情況做出評判。此外,教師并不是唯一的評價者,“文學圈”模式倡導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調動學生進行自我審視,相互學習、積極反思、認真調整。
三、“文學圈”教學模式中教師角色的重構
(一)從主導者到協助者“文學圈”的閱讀模式力求還原閱讀本真,讓讀者與文本建立聯系。學生的閱讀過程不再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重難點詞句、把握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而是尋求自身認知與文本信息的直接碰撞。教師拋開以語言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挖掘作品內涵,體會文字情感,在學生遇到材料選擇、文本理解、語言表達等困難的時候予以幫助。
(二)從命令者到參與者“文學圈”模式創設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在其中,師生、生生間的地位是較為平等的。大家共同參與文本的選擇、研讀、記錄、分享、討論與總結。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更多的是聆聽、分享與示范,將自己豐富的閱讀經驗、人生閱歷以及生活感悟拿出來與學生交流。“文學圈”的閱讀過程中沒有權威者,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一種思考的角度都收到鼓勵,都被認真傾聽。
(三)成為教師研究者“文學圈”模式下的教師不再是經驗型的教師,而是基于實踐的研究型教師。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允許教師照本宣科,而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能力、思維導向對閱讀內容、閱讀教學過程進行不斷優化。為了實現教學優化,教師應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認真觀察并挖掘問題,用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揭示問題的本質,通過反復實驗尋求解決方案。這一不斷反思改進教學的過程能夠幫助教師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形成對課程、教學等問題的專業理解,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專業化發展[3]。
四、總結與思考
“文學圈”的閱讀模式以建構主義為基礎,認為閱讀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交互,強調讀者本人在閱讀中將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文本信息進行碰撞以實現新意義建構[4]。該模式側重培養讀者的主動性,不提倡傳統的主導型的教師角色。為了能夠讓閱讀的本質得以充分的發揮,教師應該摒棄以往的權威者、灌輸者等角色,擔任組織者、參與者、共同評價者等角色,協助學生順利完成閱讀過程,提升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2]穆宏佳.“閱讀圈”教學模式和自下而上閱讀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海外英語,2017(20):215-216.
[3]鄭小玲.讓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J].課程教學研究,2017(5):20-22+27.
[4]周軍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倡導的教學模式[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6(2):121-124.
作者:穆宏佳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