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東莞紅色文化生成的理論本源文化的內核是理論,列寧曾在《怎么辦?》中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理論從拜上帝教到三民主義,無一能指導中國革命徹底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和面貌。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主導地位的確立,才使中國革命有了質的飛躍。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先進、最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把嚴格的科學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同時它又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不容置疑的邏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豐碑。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馬克思主義學說從理論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社會主義新紀元,震撼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期間,列寧在《關于無產階級文化》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重要地位:“現代歷史的全部經驗,特別是《共產黨宣言》發表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都無可爭辯地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正確地反映了革命無產階級的利益、觀點和文化。”“五四”運動以后,伴隨著十月革命的巨大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迅速傳播,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正如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4]516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形態,它在東莞的廣泛傳播一開始就對東莞紅色文化的產生、發展發揮著主導作用,成為東莞紅色文化生成的邏輯起點和理論本源。“五四”運動期間,受北京大學何作霖等東莞籍學生積極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激勵,東莞一批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如袁振英、莫萃華、陳志仁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他們沖破封建主義的藩籬,走向社會,喚醒民眾,這為馬克思主義在東莞的傳播打下了基礎。中共東莞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莫萃華就是他們的代表。1920年,年僅16歲的莫萃華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投身粵軍,開始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1923年10月,東莞第一個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直轄東莞支部成立,莫萃華任書記。在此期間,莫萃華積極著手在洪屋渦恢復鄉自治公所,改組民團,創辦圖書報社,擴充或改良國民學校,設立各種補習學校,組織演講會和農民俱樂部等。經過彭湃和莫萃華的啟發,這里的農民很快接受了革命道理,建立了洪屋渦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由省農會授予梨頭紅旗。1924年12月,中共東莞支部成立,莫萃華為第一任書記。中共黨組織的成立,使東莞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有了堅強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東莞也成為廣東省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組織的6個縣份之一。為了開展全縣的革命活動,莫萃華來到東莞中學,跟學生吃住在一起。他介紹學生閱讀《向導》、《少年先鋒》、《共產主義ABC》等進步書刊,宣傳革命真理,團結了一大批進步同學。同時,組織了“新學生社”開展學生運動;在學生中發展黨的組織,先后吸收了李本立、周棠等人參加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至1926年6月,東莞黨組織已發展到5個支部。莫萃華等人在東莞地區的宣傳活動,不僅為東莞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即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指的“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而且還為人民大眾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以及共產主義的理想和道德。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指導思想在東莞先進知識分子的帶動下,決定了東莞紅色文化的性質及其發展方向,構筑了東莞紅色文化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
(二)東莞紅色文化生成的實踐土壤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地方黨組織的建立,東莞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如火如荼地展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獨特貢獻,同時也為東莞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土壤。大革命時期,東莞是廣東工農革命運動的先進地區。由于孫中山、在這里進行的革命活動的影響以及香港海員大罷工、海陸豐農民運動的推動,尤其是在中共黨組織建立以后,東莞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為發動組織群眾運動,東莞成立了各種群眾團體,如縣農民協會、縣總工會、縣學生聯合會以及廣東女權運動大同盟東莞分盟和石龍分盟等。截至1926年,全縣有工會聯合會3個,基層工會93個,會員15117人[5]182-183;有區農民協會5個,鄉農民協會128個,會員發展到將近10萬人,農民自衛軍發展到5000多人[6]36。這些團體創辦閱書報社,設立各類補習學校,舉辦文藝表演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號召群眾開展革命活動,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革命軍的兩次東征,聲援了省港大罷工,推動了東莞地區群眾運動的迅速發展。土地革命時期,東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中共東莞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關于發動武裝暴動的指示,發動和組織群眾,努力掌握工農武裝。如賴成基等在莞城一帶,編印發放《告工人書》、《吿農民書》等傳單,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嘴臉,宣傳中國共產黨關于土地革命的主張。1927年12月,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中共東莞縣委集結工農革命軍秘密策應。1928年5月,又多次配合寶安的武裝暴動。這一時期東莞的革命暴動最終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均告失敗。但它體現了東莞人民不畏強暴、勇敢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堅強決心和毅力,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武裝革命的實踐在東莞得到更大范圍和程度的傳播,東莞紅色文化獲得初步發展。抗日戰爭期間,東莞是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南敵后抗戰的重要戰場。1938年10月,華南淪陷后,東莞率先組建了中共在華南地區領導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它后來成為東江縱隊的最前身。為動員一切力量反擊日軍的侵略,中共在東莞乃至東江地區建立、健全了以軍隊為主體的宣傳教育網絡,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組織群眾抗日。在紅色文化的啟蒙感召下,東莞人民在內心深處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并將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愛國、愛黨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踴躍參加抗戰,鍛造了威震南疆、蜚聲中外的抗日勁旅東江縱隊。8年抗戰期間,東江縱隊英勇抗擊日軍的侵略,取得了榴花阻擊戰、百花洞戰役等一系列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對大嶺山根據地的“萬人大掃蕩”,鞏固了東江抗日根據地。東江縱隊從無到有發展到1.1萬多人,民兵武裝1.2萬多人,對敵作戰1400余次,斃傷俘日偽軍6000多人;從日寇鐵蹄下解放了大片國土,根據地和游擊區總面積共6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50萬[7]39。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總司令將它與八路軍、新四軍并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日本宣布投降時,中共中央確定東莞為華南抗日縱隊的受降地區(最終國民黨第二方面軍在廣州106受降)。這足以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莞敵后抗戰,在華南以至全國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歷史地位。這一時期,代表先進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東莞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并實現了與東莞地區革命實踐的緊密結合。東莞人民固有的優良傳統和樸素的階級感情轉化為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高度政治熱情,激發起為保家衛國、實現革命理想而敢于戰斗、勇于奉獻的強大精神力量,并隨著長期的革命實踐逐步升華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以“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8]為核心的東縱精神。東縱精神作為東莞紅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形成意味著紅色文化在東莞乃至東江區域社會獲得了主導性地位,成為引領東莞區域社會發展、重塑東莞人民精神風貌的精神力量,東莞紅色文化由此走向成熟。
二、東莞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或價值取向。文化,從根本上說,是一整套滲透于人類活動的外在形式以及思想深處的價值觀念體系。東莞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包括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以及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這些價值觀念凝聚了歷史精華,反映了時代要求,洋溢著濃郁的東莞特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恒久的生命力。它是東莞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東莞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五四”以后,東莞地區愛國主義思想的傳播大大突破了昔日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內涵上更加突出了鮮明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奮斗目標上更加明確了革命塑造的應該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嶄新國家;革命的領導和主力問題上認識到只能由無產階級和農民群眾分別擔任。如東江縱隊司令部對《前進報》的指示“傳播黨的政治主張,擴大黨與我隊的政治影響,揭發敵偽的殘暴,暴露國民黨錯誤政策所造成的黑暗,動員與組織人民堅持抗日戰爭”[9]395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一時期的話劇、音樂等文化活動,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始終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并積極服務于革命,從而極大地喚醒和促進了軍民的愛國熱情。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宣言》慷慨激昂地呼喚:“東江前線的敵后抗日軍民,必須千百倍地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堅決自衛,保衛東江前線敵后抗日基地,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國土,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10]629正是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東江人民精誠團結,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最后迎來了東江地區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東莞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轉化為積極投身家鄉建設的激情與動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人民充分發揚愛國愛家的傳統,自強不息,務實苦干,僅僅用30多年的時間就把東莞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小縣建設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工業大市、制造業名城。2007年,城市化率達85.20,GDP由1978年的6.11億元增長到31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320元,位居全國第一[11]。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的城市”等10多項殊榮。
(二)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是東莞文化的重要元素。東莞人民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為了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不懼任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和生命不息、奮斗不已的堅強信念。許多人舍棄優裕的生活,慷慨悲歌,共赴國難。尤其是抗戰期間,許多抗日志士浴血殺敵,英勇獻身。如鳳崗人黃友曾率全班戰士,與數百敵軍血戰,全部壯烈犧牲。延安《解放日報》作了詳細報道,黨中央追認黃友為“戰斗英雄”。據不完全統計,為革命獻出生命的東莞籍烈士中,有名錄可查的737人。其中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10名,包括東莞第一個擔任中共中央委員、省委書記的李源,中共東莞黨組織的創始人莫萃華以及中共東莞縣委書記賴成基等。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439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288名。有簡傳流傳下來的數十人[12]。正是這種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氣概,鑄就了東莞當代人顧全大局、崇道德、恪品行、樂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品格。這一時期涌現出“抗非”英雄、“十大杰出青年”、“城市精神百杰人物”以及用博大母愛喚醒數十位失聰孩子無聲世界的“廣東好人”饒彬渝、托舉救人的楊益華、淡定指揮疏散人群的張常和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和榜樣,他們和無數堅守在自己崗位上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的東莞人一起,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和詮釋著這種“厚德”的英雄氣概與品格,并感召和激勵著人們前行。
(三)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東莞位于四方交匯之處的地理位置使它很早就形成了開放兼容的文化心態。近代以來,東莞是重要的僑鄉,又通過港、澳門戶較早地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這就使東莞原有的博大包容精神,升華為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與同舟共濟的恢宏氣度。因此,抗戰期間,東莞能夠充分運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匯聚無數來自全國乃至海外的仁人志士,共同御敵。如在與國民黨的合作方面,1938年爭取到東莞縣國民黨社訓總隊的支持,成立了東莞壯丁常備隊和抗日模范壯丁隊;1939年,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也取得國民黨第四戰區第四游擊縱隊直轄第二大隊的番號。這一時期,東江地區黨組織積極發動華僑和港澳同胞回國參戰,據不完全統計,人數達1500多人。被稱為“東江游擊隊之母”的香港女教師李淑桓不僅自己來到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還先后送7個子女參加抗戰。她和其中一個兒子最后犧牲在大嶺山。東江縱隊還積極加強與盟軍的合作,營救英軍被俘人員及印、加等國友人共89名[13]683;先后救護美軍包括克爾中尉在內的8名飛行員;加強與盟軍的合作,同英美建立情報站等等。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抓住時機,利用區位優勢,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東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東莞擁有各類外資企業13000多家,外資企業占東莞經濟的65%,占全國的4.5%[14]。近年來,為解決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和轉型升級的需要,東莞市政府還出臺一個10億資金的項目,對企業進行幫扶,并建立了完善的監測機制。與此同時,東莞還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2007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為新莞人服務的機構———東莞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并出臺了新莞人積分入戶、子女積分入學等政策。通過這些措施,東莞凝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數百萬新莞人一起同心同德,甘苦與共,共同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東莞奇跡”。這些奇跡的創造充分傳承和體現了東莞紅色文化中開放的氣魄和包容的胸懷,凝練成了東莞“厚德務實、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四)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東莞地區負山面海,生存環境較惡劣,先民們在篳路藍縷的開拓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開拓創新精神。抗戰期間,東莞人民繼承和發揚了這種精神,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造性地開辟出自己的斗爭道路。1938年10月15日,即日軍登陸大亞灣的第三天,東莞率先組建了中共在華南淪陷區直接領導的第一支人民武裝力量“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率先創建了東江地區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1941年1月創辦了廣東敵后地區第一份革命報紙的“《大家團結報》”;東江縱隊護航大隊和港九大隊開創了海上游擊戰的先例,被譽為中國的“土海軍”[15]259-282;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江縱隊成功營救了香港淪陷區的何香凝、茅盾等800多名文化界進步人士,茅盾稱它是“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10]60這些都是東莞和東江人民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精神的集中體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東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范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東莞的成功,關鍵在于能夠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緊緊把握機遇、主動調整自己,適時而動,因時而變,敢于創新,從而贏得了改革和發展的先機,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創辦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成立全國第一個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建成全國第一座“集資建橋,收費還貸”的地方橋梁、建成全國第一個城鄉一體化的數字程控電話交換網、建立全國第一個推行覆蓋全市農村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等等。近年來,東莞又敏銳地把握了世界產業經濟梯度轉移大潮的機遇,率先提出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壯士斷腕,主動關停、轉移了一些污染嚴重、勞動密集型的粗加工小型企業,并遵照“科技共山水一色,產業與新城齊飛”的新理念,重點打造松山湖園區,著力把它建成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新載體、產業結構升級的龍頭以及產業支援服務業中心。以上充分說明,東莞改革開放的歷史正是一代代東莞人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奮斗歷程,它凝結著東莞紅色文化中與時俱進、敢于超越、敢于創新的品格,體現了當代東莞人強烈的開拓意識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三、結語
紅色文化作為表征一個偉大時代及其精神的豐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性革命文化運動的產物,“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16]708在近代以來的革命戰爭年代,東莞紅色文化通過對革命事業的引導促進和激勵動員,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推動了東莞乃至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與此同時,東莞紅色文化也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進一步構建了忠誠愛國的民族情懷,培育了不懼艱難的堅強信念,鑄就了自主進取的創新精神以及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觀念。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東莞紅色文化由于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內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形式更加多樣化和具有時代氣息。它繼續深刻地影響著東莞乃至中國社會,推動著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社會的建設,成為促進東莞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實現高水平崛起目標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方向指標;帶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傳播,推進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繁榮。
作者:賴瓊黃祖輝單位:廣東醫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