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大學生的基本修養。因此,高校要實現德育工作的提質增效,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開展感恩教育。基于此,高校要深刻認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準確把握感恩教育的現狀,深度開發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蘊含的感恩教育資源,使感恩教育的方式得到優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真正得到提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感恩教育;思考
所謂感恩,即“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指“人們感激他人、他物、他事對自己所施予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心理要求”。[1](P.127)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運用教育手段教育學生如何與人和睦相處,怎樣做到關心和支持別人,如何做到與他人相互尊重,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利益沖突,達到提升學生道德水準的目的。”[2](P.78)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對祖國和人民懷有感恩之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不僅如此,感恩教育能夠教會大學生“愛人”,使之對父母心懷感恩之念,牢記父母養育之恩;對老師懷有感恩之心,感激老師的教導之恩;對別人的勞動和付出懷有感激之情,以積極的行動回報他人、回報社會。正是因為“一個人活著不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由于一些千絲萬縷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種程度上樂意為別人而活著,不得不為別人而活著”,[3](P.17)所以,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要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在推進“師生共上一堂課”、“學習筑夢”過程中,要抓住感恩教育這一主題,積極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通過課程內外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學會感恩、體會感恩,進而實踐感恩。
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是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在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消除大學生的品行障礙和思想偏差,規范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行為,使大學生通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后對父母、師長、同學懷有一顆感恩之心,進而更好地奉獻社會。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通過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感恩教育,使大學生實現和諧發展。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是新時代塑造大學生良好政治素質的需要。感恩意識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路徑具有指向性作用。只有具備了感恩意識,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能敬業奉獻,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感恩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解決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感恩缺失的突出問題,為高校德育實踐提供重要依據,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內涵的深刻變化出發,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的需要。眾所周知,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政治使命感始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由于課程體系的限制,導致這些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對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政治使命感的形成作用有限。正因為如此,進入新時代后,通過開展感恩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不僅能夠使大學生學會感恩、實踐感恩,而且能夠激發大學生內在的任責感、使命感,讓大學生體會到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實現個人的奮斗目標,而且在于回報社會、回報師長、回報父母、回報朋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得到根本性提升。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忽視父母養育之恩。一些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將自己的成功完全歸因于個人奮斗,全然無視父母之養育、老師之教誨以及朋友之幫助,忽視了對父母、老師和朋友的“付出”和“回報”,特別是一些家庭生活困難的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考入大學后不顧家庭實際情況盲目高消費,當消費愿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將之歸結為父母沒本事,諸如此類現象充分反映出大學生感恩意識存在的問題。眾所周知,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建設力量,其責任感、使命感尤為重要。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如果沒有對父母、家庭、朋友缺乏感恩意識,其實質就是對父母、家庭、朋友的不負責任,如此大學生又如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其次,部分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缺乏責任心。近年來,為了使家庭貧困的大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或失學,國家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2012年國家拿出308億元用于大學生的資助,之后每年國家用于資助貧困生的經費達500多億元。然而有部分大學生對這種關懷表現冷漠,視之為理所當然。不僅對助學貸款不予償還、不思回報社會,而且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漠不關心,缺乏歷史使命感和報國之心,乃至學有所成后,想方設法去國外圖個人發展。再次,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缺乏愛心。眾所周知,“恩情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的紐帶,更是大到連接國與國、地區與地區,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4](P.184)然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貧困大學生對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不思回報,甚至連句感謝之語都沒有。“2005年7月,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報道了深圳歌手叢飛用義演所得300多萬元,資助了178名貧困大學生,而自己因患晚期胃癌欠下17萬元,曾受他資助的大學生竟沒有一人來看望他。一位畢業后成為大學老師的學生,在網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叢飛資助過的名單里,還打電話質問叢飛為何把他的名字說出來,這使他很沒面子。”[4](P.184)雖然類似的大學生數量不多,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存在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忘恩情緒,這與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格格不入的。
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的路徑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是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正因為如此,高校在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過程中,要積極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思想,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實現個人價值不僅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而且離不開社會為之創造的機遇、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誨和朋友的幫助,從而形成正確的感恩意識,進行積極的感恩行為。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深入開發課程內外的感恩教育資源,將感恩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當中。在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教學內容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的事例,陶冶學生的感恩情懷。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時,可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動態展現“韓信與漂母”、“老門生三世報恩”等歷史經典感恩故事,并結合當前實際組織學生討論。高校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要以“師生共上一堂課”為契機,通過運用生活中的鮮明事例、引領學生研讀文獻《知之深愛之切》,教育學生感恩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學會感恩在成長為合格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明確了學會感恩是掌握、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任務,使學生“帶著問題學”,進而在工作學習中“立竿見影”。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要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創設校園感恩文化,營造校園感恩氣氛,讓學生時時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高校可圍繞“學會感恩、領悟新思想、邁進新時代”為主題舉辦“算一筆感恩帳、寫一封感恩信、舉辦一次感恩演講、做一次感恩作業”的“學習筑夢”主題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深刻領悟了奉獻與索取、施恩與受恩之間辯證關系,使學生形成了感恩情感,將感恩更好地運用于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要圍繞“讓家長滿意”這一中心,就感恩這一話題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互動,讓家長參與到感恩教育當中來。例如,可以“爸爸媽媽,上大學后我想對您說”為主題開展實踐教育活動,可通過錄制DV、視頻連線等方式,讓學生對父母說出了走進大學的感受,讓學生真誠地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使感恩教育在實踐中收到實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感恩教育,不僅在于“教會學生知恩、報恩、感恩,而且在于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5](P.37)使學生以感恩之心對待母校的培養、對待組織的關懷,使學習的目的更為明確,使命擔當意識更為強烈,進而成長為經濟發展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柯楓英,楊曉紅,劉志.新型職業農民精神養成與責任擔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袁利民,王大忠.紅色師院人才搖籃遵義師范學院德育工作紀實[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葉華松.大學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5]劉仁學,劉和忠,王平.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40講話題[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陳冬穎;劉雅文 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