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文化創意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內容與實踐脫節。作為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高職教育,實踐性應是其突出的特點。但是實際中,多數院校課程內容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嚴重,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學科教育模式,進行課程壓縮與刪減,而真正需要實踐操作鍛煉的課程大多上成了理論課。以藝術設計為例,像人體工學、材料與工藝、印刷技術等原本需要實景學習、實際案例參與和操作的課程,課堂上經過理論講解、經典案例賞析就結束了,好一點的也只是模擬性質的案例學習,根本談不上深入掌握實踐操作要領。實際上,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在課程上應當注重實踐的比例,增加實景實戰的訓練與經驗累積,處理好部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關系,明確“必需”與“夠用”的標準,讓學生做到既對專業背景知識了解,又能精于實際創意構思、設計應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創意、技能類課程并不能緊跟行業、市場的變化和流行趨勢。如,廣告行業的CI系統早已經突破了以往單純的平面、靜態傳播方式,因此在應用中也頻繁出現了卡通吉祥物、立體標識、交互動態、視頻媒體等,但是絕大多數院校的CI課程仍然是平面化作業,老舊案例學習、模板套用,結果學生拿出的作品與企業、行業的差距可想而知。
2.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課程體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協調好各門專業課程的比例、時間、位置、關系,評估它們各自的效果、相互的銜接與影響。然而部分院校的課程體系隨意變化,課程門類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門課程,每一屆的內容都不一樣;有些院校課程內容重復,課程之間相互套疊,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室內設計原理》《家居陳設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與主干課的內容重疊,范圍互相包含,這是教學資源的浪費;還有些院校偏重軟件、工藝一類的操作,為了盡早讓學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領學生入行業門的課程居然放在了軟件課之后,學生學了半天,不知道學了以后用來做什么,或者簡單地認為學習創意、設計僅僅是熟練軟件就夠了,形成了所謂的“唯技術化”心態。其實,作為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創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沒有創意,充其量是個工匠,不是設計師和創意人員。這些現象都是因為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科學性造成的。
3.課程缺少總結與反饋。雖然許多院校在文化創意設計的課程上有聯系企業、政府等實際項目,做到了工學結合,學生受益匪淺,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項目、成果匯報展為結束,忽略了對這些經歷的總結反思及企業、用人單位、受眾的反饋,經常是重復同樣的模式,缺乏變通與改進,使得課程效果沒有明顯的提升。實際上,對課程的總結與反饋既可以幫助我們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與反思,也便于我們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式,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同時,由于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是服務型的行業,這就需要對結合實踐項目的教學進行受眾反饋,可以是企業的意見、消費對象的意見,也可以是參與課程的師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幫助師生思考創意、設計有無繼續提升的空間,也能為校企合作的可持續進行提供經驗。
二、高職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思路
1.課程設置統分結合,要針對細分方向與新興方向。課程設置不僅要注意大的專業方向,也要有細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課程內容,做到統分結合。如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海報招貼、企業形象CI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等都是主干課程,但是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廣告企業,有的專注于樣本、宣傳冊等平面設計,有的專注于動態和視頻廣告,有的側重于品牌形象策劃與設計。同樣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有的企業側重做家裝,有的則專注于景觀設計。所以,我們需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在課程設置中既涉及大的專業面,同時必須有專攻。可以先有共同的專業基礎課,然后部分專業課根據教師的不同專長,進行師生互選。另外,文化創意設計類學科、專業的發展主要體現為橫向性和交叉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時必須與時俱進、關注流行趨勢、新興方向、新需求等。如,廣告專業及時開設網絡廣告的設計課,品牌策劃設計及時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設計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置會展類課程和方向等。
2.課程體系要強調專業的系統全面能力、整合精煉。現在大多數高職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仍在使用傳統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即按公共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順序遞進。這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各門課程追求各自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課程間缺乏溝通與連貫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課程內容交叉重疊、浪費教學資源、學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的系統全面能力為依據,以職業崗位的具體技能要求為標準,整合相關課程,按照難度將它們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學期,逐漸深入,每一學年自成體系。可以在“大的專業課”中以多個課題的形式整合原來零散和容易重疊的課程內容,力爭做到“少而精”,同時,讓文化課、選修課在合適的位置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不能僅僅成為學生漫無目的、“混學分”的課程,要真正起到對專業素養底蘊的熏陶。如,可以將傳統文化賞析、地方人文歷史一類的文化課、選修課置于涉及這些內容的專業課之前,以便學生明確目的,產生興趣,更好地完成專業課中與此有關的創意設計課題。
3.專業課程三個主要方面要合理設置、緊密銜接。專業課要注重三個主要方面:創意類課程、設計總結與理論類課程、實踐與操作類課程,它們是構成學生文化創意設計核心技能與思維的關鍵,需要統籌協調,不可偏廢,以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較重視實踐與操作類課程,如軟件課、材料課、模型制作課等,認為操作熟練、技術應用方面經驗多是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重點,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創意與文化、總結與理論對思維能力的影響。畢竟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業是智力密集型行業,提供的是知識服務,創造的是知識經濟,行業的特性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是高職教育就簡單地把應用人才劃歸到操作工的地位。這里,創意類課程要著重訓練學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資源的敏銳目光以及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創意和設計概念的思維能力;設計總結與理論類課程著重進行理論教學、創意設計經驗的總結與思考;實踐與操作類課程主要強調將創意與概念等轉化為實際應用產品、作品并能適應市場推廣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課程需要貫通、融合與銜接。可以對創意、理論和實踐操作課程以同一專題項目或課題范圍進行聯系與銜接,將課題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課題內容的低層次重復、淺嘗輒止。
4.課程與課題要多引入企業實踐項目、內外結合。實踐性、應用性是高職教育的特色和競爭優勢。第一,在課程中要充分結合實際,積極與當地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龍頭企業、知名大企業開展廣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級一些文化創意、設計綜合的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喜好,以市場調研組、創意組、設計組、制作組等與相關企業進行項目對接,讓學生真正在大企業中領略全面的、不同層次的職業崗位點,找準自身定位和將來發展意向;另外,大企業有行業最為成熟的案例和實戰機會,能為學生帶來課堂中沒有的寶貴經驗。第二,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實踐積極性,鼓勵有能力的教師承接、參與一些企業、政府的文化、設計類項目,并將它們帶入課堂作為課題,讓教師與學生組成課題組,在課堂或者校內實訓基地完成相關,也可以是教師帶領學生去校外實地進行文化設計項目服務,“校外課堂”可以是相關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同時,要配套相應的靈活的輔助政策,在調研資金、課時計算、教學管理上給予扶持。第三,展開全校范圍內課程的共享和課題組合作。如,作為產業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場營銷知識,同樣可以作為選修課給藝術、設計、文化系部開設,《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劃與實施》這樣的課題需要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研究,可以讓藝術設計、廣告系與旅游系在同一時段的課程內、以同一課程主題組成聯合課題組來共同完成。
5.課程效果的總結反饋和課程設置的動態處理。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課程效果的總結與反饋。要重視課程評價方法、評估機制的革新,擺脫以往單純依靠學生評價、測評調查的模式,嘗試多樣的課程評價方法。文化創意設計專業有應用型和服務型的特點,因此,學生作品、參賽獲獎情況、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的實踐課題成果等都可以納入評價體系。如舉辦課程作業、成果匯報展,系部互評、校外專家點評等,多聽取學生、合作企業的反饋意見,關注課程內容是否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創意思維方法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接受能力,課程時間與進度是否安排合理,學生是否滿足合作企業的職業崗位要求,課程效果、校企合作是否有進一步深入提高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課程設置不是靜止不變的,要及時針對教學效果、行業變化趨勢、專業發展情況等進行動態處理與調整,由終結性評價發展為過程性評價,實行多次評價和隨時性評價。不僅要根據教學效果來調整,還要結合用人單位、學生實習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組成課程研討小組,請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設置與改革,為課程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出謀劃策,使課程體系具備靈活性和明確的針對性。
作者:黃河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教師華東理工大學設計管理專業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