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面向區域發展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的深度數據融合,使得智能設計成為現實,傳統產品設計專業單一化和程式化的人才培養與就業問題較為嚴峻,面向產業、面向區域經濟發展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方向。本文對貴州民族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培養目標與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舉措及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建設思路進行探索,以期為相關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區域發展;產品設計;智能設計;人才培養
產品設計專業是一門集人文藝術和工程技術于一體的交叉性專業。自2012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明確將“工業設計”專業仍保留在工學門類下的機械類,原授予文學學位的部分(即藝術類)則轉入新增的藝術學門類下的設計學類并將專業定為“產品設計”以來[1-2],普遍存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設置大多以國內幾個代表性大學為樣本、相互仿效、大同小異的情況;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全球數據呈現爆發態勢,使得智能設計成為現實,阿里“魯班“、“特贊”等智能設計平臺也相繼推出[3];另外,2018年全國設置設計學及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規模達到1928所,招生529713名。以往單一化和程式化的人才培養與就業問題嚴峻,已經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的要求。面向產業、面向區域經濟發展是專業建設明確的核心方向。貴州民族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始終秉承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夯實基礎、優化結構、突出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奮力向國內高水平一流產品設計專業前進。
一專業培養目標與特色
(一)專業培養目標立足貴州本土,培養能夠從事以貴州民族特色文化載體為基礎的產品創新設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成為引領貴州民族工藝活態傳承及產品創新設計的一流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服務貴州文旅大生態發展的產品創新陣地。
(二)專業特色民族性:堅持維護和弘揚貴州少數民族工藝文化精髓和價值,不斷探索民族手工藝與現代科技、工藝的有機融合,提高材料處理水平,推動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的產品化轉化,上升為最鮮明的貴州印記、貴州標志。地域性:不斷發掘貴州地域特色傳統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資源,實施傳統工藝進課堂,在教學中將貴州少數民族豐富的工藝種類如染、織、繡、漆、制陶、銀飾等融入課堂,不斷增強地域文化自信,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的廣泛應用。實踐性: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省民宗委、省教育廳等部門建設資金的支持下,已建設染、織、繡、木作、金工、陶瓷、皮具等12個民族工藝實驗室,實驗室功能完善,為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實踐條件。以實驗室為基礎的教學、研究平臺為工藝的綜合應用性、工藝互補實驗及開發提供了保障。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舉措
(一)專業綜合改革方面1.立足特色與市場需求,專業課程不斷改革完善。秉承服務貴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制定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不斷改革和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和內容,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作品與產業相結合,并重視基礎教育、著力開發國家級精品課程,逐步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產品設計人才教育模式[4]。2.以科研促教學,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本專業教師先后主持國家藝術基金及省部級課題多項,通過依托高水平科研不斷凝練專業課程特色,堅持以本為本、科研方向和教學方向高度統一,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視野的產品創新設計人才。3.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緊緊把握行業專業動態。本專業不斷深化教學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51%,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加強與國內外優秀高校間的師生學習和交流。轉變以分數定質量的傳統教學評價標準,突出對平時表現、綜合能力、學習成果等實踐能力的考查;集中實踐環節建立由教師代表、企業代表組成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隊伍。4.“激興趣、拓視野、強技能”,小學期深度綜合改革。根據本專業特點,進行“激興趣、拓視野、強技能”漸進式的夏季小學期綜合改革,針對大二大三學生,以分組形式開設不同專題內容的課程,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興趣,了解上下游行業,樹立專業信心,全面提高實踐操作能力。5.深化產教融合,用市場檢驗教學質量。圍繞“非遺+”、“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不斷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建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基地,培訓手工藝傳承270余人,先后建立校外實踐基地5處;每年舉辦1-3次的創意市集活動,通過市場檢驗教學成果,形成了政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5]。
(二)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方面1.立足特色、外引內培,建立教師核心團隊。首先,建立本專業教師準入和考評機制,并注重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加培養,不斷壯大師資隊伍;進修、國內外訪學等多渠道提升教師業務能力水平;另外,多管齊下,打造雙師型育人團隊。通過項目實踐和參展參賽,鼓勵專職教師“走出去”,多名教師先后獲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將一批省內外知名設計師、專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請進來”,外聘形式參與本專業的日常教學,不斷夯實兼職教師資源庫。2.因地制宜、取舍有度,建設基層教學組織。實施“學院—系—教研室—實驗室”管理模式:明確各基層教學組織工作職責;完善教研活動、聽課評議、“青藍工程”等管理制度;設立專項活動經費;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納入教學質量報告。堅持教研互促推動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鼓勵教師圍繞本專業發展申報省部級及以上課題,推動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另外依托于本專業的碩士教育與本科教育形成良好教學組織梯隊,充分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研究的有序進行。3.主要成效及專業下一步改革主要舉措。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顯著提高:榮獲貴州省第五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建成貴州高校最完善的產品設計實驗室,學生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先后獲得貴州省高校畢業生美術作品展金獎、銀獎、銅獎多項,優秀畢業設計作品數十項;獲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多項,相關授權外觀專利若干項。多次舉辦創意產品市集活動,極大的推動了產品設計專業的作品不斷改良并與區域發展融合,相關活動受到多家媒體的關注并進行報道。專業建設和改革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下一步主要舉措如下:“以生為本”,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契合貴州文旅大生態產品創新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以“藝術+人文+科技”為基礎的產品設計專業學做一體教育模式;進一步打造精品課程;進一步打造本專業線上課件庫、素材庫、民族文化資源庫;進一步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專家進行課堂授課、講座。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教師動態管理機制,重視青年教師培育;進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并支持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每年定期舉行新進教師說課及專業技能比賽;進一步發揮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國內知名高校、設計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開拓師生視野與知識修養,學習先進設計藝術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緊跟貴州產業發展,強化學科交叉深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培養質量:進一步完善產品設計專業實驗室硬件建設;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服務設計領域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包括共建優質實訓平臺,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實習基地;瞄準產業需求,進一步匹配產品設計專業實踐課程與行業企業場域;進一步加強考研教育和管理,提升本專業境內、境外升學率;進一步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產品設計專業集中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環節,推動多學科融合交叉的創新合作交流,全方位保障畢業生未來發展。
三結語
在文旅深度融合以及智能設計等新形勢下,本專業將繼續堅持立足貴州、面向區域發展,以本為本,繼續深挖貴州優秀民族文化,繼續強調多學科交叉、推動傳統工藝文化與現代科技、審美有機融合,發揮本專業在全省的引領作用,促進貴州民族文化高品質產品轉化。在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培養質量保障等方面繼續緊密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整體要求,進一步加強本專業的建設與改革,培養出更多能夠服務貴州文旅大生態產業發展的高素質產品創新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許江,顧平.“藝”與“工”的融合與分離——工業設計專業設置的變遷與目標定位[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4):136-140.
[2]蔣曉,張振東.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的比較[J].智能制造,2014,(10):26-29.
[3]人工智能怎樣影響設計與設計師?[J].工業設計,2017,(11):152-153.
[4]夏春燕.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網絡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20):23-26.
[5]趙軍霞,張瑜,李曉霞.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8):9-11.
作者:趙慧亮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