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照黑陶的創新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兩個黑陶擺放在一起,連貫生動,整個畫面呼之欲出。黑陶造型的創意來自于大海里的鵝卵石,充滿生命力和張力的黑陶造型襯托著魚的美姿,使整個構圖飽滿、生動,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審美性,見圖1。圖2,為黑陶“魚趣”的設計。這組黑陶擺件的造型來自海邊的鵝卵石,不規則的形狀充滿了趣味性。它打破了傳統黑陶的造型手法和裝飾手法,造型簡單卻不失細膩優雅,體現了一種單純質樸的極致之美。魚的圖案運用了淺雕以及彩繪的裝飾手法,既有肌理的對比又有色彩的對比,簡單但不單調。作品強調動勢、動感的連貫構成,使整件器物生動鮮活,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感覺象身在其中,看著小魚自由的在水中游曳,正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通過帶有趣味的創意,迎合人們的心理,營造輕松的氛圍。
黑陶“魚趣”的制作步驟:由于本作品的造型不同于傳統的黑陶器型,不可能采用拉胚的方式制作,因此經過了多次嘗試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現簡單做一下介紹:在制作陶坯的時候,最開始嘗試了拉坯法,先拉一個規整的形狀后,再把它拉伸出需要的形狀,結果沒有成功。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拉坯法多是用于制作一些規則的形狀,而且拉坯的時候會自然的產生一些弦紋,手工變形后紋樣就被破壞了,效果不好;第二,制作出的坯體太薄,變形后容易造成坯體厚薄不均勻,在燒制過程中也容易破碎。本人最終選擇了用灌漿法來制作黑陶“魚趣”。先用陶泥手工捏塑一個實心的坯體,用陶拍把它拍結實,然后晾干,用石膏做出模型,見圖3,然后用灌漿法做出泥坯,放在陰涼處大約10天左右,使其晾干,然后進行拋光。
在拋光的過程中,首先用毛刷輕輕刷坯體,再用粗毛毯摩擦,產生烏光的效果;其次用硬塑料軟管,沿一個方向磨壓坯體,產生亞光的效果;進行完前兩種壓光后,再用鵝卵石進行打磨拋光,使坯體光滑、富有光澤,見圖4。燒制過程一共用了4天時間。因為制好的陶坯比較薄,瓶口又比較小,怕坯體爆裂,所以先用100攝氏度的小火進行了烘窯,烘窯進行了兩天的時間,然后逐漸將溫度升到800℃,并用磚頭和泥封住窯門,使其完全封閉。
然后再抹一層填縫泥,并刷上泥漿,以達到最佳的密封效果,使窯室內的爐火與空氣完全隔絕。最后待黑橡膠燒透后用水慢慢將其熄滅,產生濃煙,經過10個小時左右的熏燒,使坯體從內到外變成了通體的烏黑。等燒制的溫度下降到100℃的時候,開窯取出作品。由于擔心燒制時會有不成功的現象,所以在前期制作時我多做了三組陶坯。最后出窯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有兩個有問題,其中一個燒裂了一道紋,我認為可能是太薄的原因;還有一個有點變形,鼓出一個埂來,可能是灌漿時不均勻造成的。其它幾個燒制的都很成功,燒的很均勻,也很透,用小棍輕輕敲擊會發出清脆的聲響。
由于坯體是用灌漿法制成的,所以對黑陶的雕刻本人采用了硬刻法,即黑陶燒制好以后再進行雕刻。先把圖案在紙上畫好,拓印到黑陶上,然后用直刻刀將輪廓線和結構線刻畫出來,突出紋樣,從而拉開紋樣與背景之間的層次,中間的魚鱗部分采用點刻的方法,使整體產生淺浮雕的立體效果,然后做局部仔細修整。總體是和諧安靜里透著活潑,在對比中變化無窮,在變化中又顯現的和諧統一。雕刻好以后用紅色和綠色礦物質顏料上色,待干后,做最后的修整。在本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以后,黑陶作品終于制作成功,見圖5。
通過這組作品的設計,我深刻地體會到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只有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本地特色文化融為一體,不斷地去挖掘黑陶文化的本質與內涵,探索新的內容與形式,把現代社會中的多元化審美趨勢融入到黑陶藝術的創作中,才能使我們的黑陶作品更好的傳達樸實、純粹的美,體現生活的真實情感,創作出更加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黑陶作品。
作者:凌鴻雁 單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