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設計大賽探索育人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是一個在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比賽,通過競賽過程旨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國設計教育現狀及問題,探討設計類高校人才培養的目的和任務,進而探討以競賽為載體推動大學生專業學習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途徑。以賽促學,在專業創作過程中引入競賽,不但能激發學生創作潛能,更要多方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高質量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計算機設計大賽;以賽促學;育人模式
藝術設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對于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更是在新媒介、新技術時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據調查發現,目前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趨于保守,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具有提升的空間,與國際社會藝術設計的新媒介、新技術、新趨勢發展出現脫節。因此,設計類高校培養高水平創新型設計類專業人才迫在眉睫[1]。也正因如此,探究設計專業多樣化學習方法、學習形式對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尤為重要。基于此,文章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載體,不斷總結創作經驗和體會,進而研究高效多樣化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1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現狀和問題
1.1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現狀
中國設計類高校中,競賽作為助推專業學習的教育方式,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經驗和體會。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例,本項賽事級別高、影響范圍廣,是以賽促學的典型平臺。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組成“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組織委員會”主辦,在同類競賽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在參賽過程中,學生不但要熟練應用各類設計軟件,還需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應變能力等。因此,典型競賽強校如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將競賽引入課堂,成為專業學習和人才培養的助推劑。根據2017年學科競賽排名來看,上述兩所大學名列榜首,據調查發現,這兩所大學均出臺詳細的競賽鼓勵政策,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機會,提供平臺。以賽促學不同于傳統的課堂知識講授,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研究型、實踐性學習方式,學生自發組織、自主學習、自由創造,學習方法和方式更加靈活。以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一等獎作品《年畫新語之吉瑞精靈》為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準備與磨合,共制作海報31張,30余件系列文創衍生品,作品數量和作品質量都有大幅提升。由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導致部分學生選擇專業并非全憑自愿,他們在經過簡短的培訓之后,通過了應試考試而進入高等學府的相關專業[2]。面對這類學生,以設計類競賽促進學習的方式,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啟發學生多元化和開放性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前期短暫的專業學習中,以競賽載體、團隊合作形式、實踐教學方式增加專業興趣,不斷了解本專業、行業和領域發展特色和趨勢,讓學生們在競中學、做中學。學生在學習中需要高效的途徑和方式來獲取知識,提升學習興趣,研究專業相關項目,樹立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3]。從宏觀層面看,以賽促學呈現區域不平衡的現狀,中國東部地區要好于西部地區,“一流大學”要好于普通院校,公辦院校好于民辦院校,中央高校好于地方院校。這種競賽資源不平衡的現狀,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負責人進一步探索多樣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學習效果更高效,學習興趣更濃厚。
1.2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存在的問題
基于上述國內設計類高校學生參加比賽狀況及各地區參賽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雖然以賽促學對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有推動作用,但一些高校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足。一是有些高校對比賽不夠重視,尤其是在地方性高校、民辦高校中較為明顯,對競賽信息傳達不利,導致很多學生有其心卻苦于沒有途徑;一些民辦高校和地方高校對學生的競賽經費、政策投入不足,導致學生投入有限,苦于無法更好更完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與想法。二是學生自身對于比賽的甄別能力不足,導致一些亂參賽的現象發生,這甚至會導致因為比賽不正規、學生不重視、專業不對口等等情況,學生付出努力得不到相應的結果,這才使得學生對競賽失去信心,這就需要指導教師根據專業競賽的類別進行甄選指導。這種為了比賽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并不能很好地達到設計競賽教學的教育結果,有可能還會適得其反,使學生反感參加這種倉促的比賽,從而失去了很多用競賽來提升自我能力的大好機會。
2以賽促學的目的和任務
2.1以賽促學的目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4]。高等教育就是要把接受過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養成具備高級專門人才素質、規格和質量要求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養的應是品學兼優的高等人才,注重于“人”的培養,而非“人力”的培養。高等教育應主要致力于學生多方面的智慧培養,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既不能“扶著孩子走”也不能“撒手不管”。高等教育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是教育活動的關鍵要素,只有做到以人為本,把提高學生素質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視為核心任務,把激發學生具體而多樣的發展需求與潛力設為基本點,打造既有職業本質又有職業道德更有職業能力的創造性人才。
2.2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任務
2.2.1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基本任務設計專業培養具備設計學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設計教育、研究、設計、出版和文博等單位從事設計學教學、研究、編輯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通過競賽提升藝術設計的知識和技能,擁有獨立設計的能力,同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養,能較好地承擔設計部門的任何工作。要讓學生通過競賽學習上升為基本理論和經驗,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設計研究能力和教學的基本能力,同時與國際接軌,了解國內外的藝術設計行業發展動態,具有敏銳的設計嗅覺和能力。參加各種國內外的比賽不但可以講課上所學融會貫通,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精準把握國際上設計領域的潮流和趨勢,更好與國際接軌。
2.2.2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的重要任務在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重要任務是培養高質量拔尖設計人才。設計講求美學,人人心中皆有不盡相同的美的標準。而競賽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歷練,不斷用高質量、高標準和嚴要求來規范學生創作質量,想要達成最好效果的設計作品務必要優中選優,不斷提升。另外,高質量人才培養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設計價值觀和創造力,讓學生參加高水準的設計競賽,尤其是正能量的設計競賽,如廉政文化作品大賽、全國公益廣告設計大賽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作品創作,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并且,在競賽中要嚴格把關高水準、權威性的競賽,在高起點的競賽中不斷學習和進步,不斷提升競賽育人的質量,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
3設計類高校以賽促學教育模式的探索
3.1以賽促學育人模式
設計學科競賽是在設計領域中,按照一定的規則,比較學生專業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師教學水平的評比形式。將競賽與設計專業教學相融合,會帶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跟社會接軌,通過更加嚴峻的實戰經驗來鍛煉自己的設計能力,讓學生提早看到象牙塔外的世界。在比賽中摸爬滾打,無論是從設計能力的長進,還是從社會經驗的豐富上來看,競賽類教育模式更適合以實踐為主的設計類學生的成長,尤其是對于將來要從事商業設計師職業的學生來說,提早適應社會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當然,也不是說有了競賽性教學這種外向型的教學方法之后就要摒棄傳統的授課模式,傳統的授課模式也有信息量大、經驗傳授方便、少走彎路等無可替代的優點。將傳統型和競賽型的教學模式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才能使高能教育中的設計類教學更好完成培養人的目的。
3.2以賽促學的設計實踐
參加設計競賽的過程對于推動大學生專業學習質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競賽為載體的設計實踐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成長、進步和提升的過程,賽后也應該延續創作,將優秀成果不斷延伸和擴大。以第11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作品《年畫新語之吉瑞精靈》為例,參賽創作過程凝練了豐厚的成果。首先,全組親赴天津楊柳青古鎮進行實地考察、采訪,拜訪了當地許多的楊柳青教學實踐基地。前期的調研為作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后期更要用多種創作實踐方式來持續傳承和發展楊柳青年畫的精髓,將具有新鮮血液的作品繼續宣傳下去,創作了大量海報、線上新媒體設計與線下文化創意產品、申請了專利、發表了論文。這種以競賽為載體的設計實踐,為學生專業學習和知識拓展更新做了充分的嘗試,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為自己畢業走向社會揮灑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3.3以賽促學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通過競賽,學生收獲了作品,收獲了知識,收獲了成績,收獲了能力,收獲了友誼,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競賽中,大學生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競賽結果固然重要,但不能過于看重,過程的學習至關重要,能夠走到最后得獎的作品,僅是象牙塔上的明珠。仍以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例,第10屆大賽報名作品數約13000件,參與學生超過萬人,幾乎過半的985、211高校參與,參賽學校500多所[5]。種種數據佐證了這場一年一度的競賽競爭的激烈。參賽的競爭者大多素質高、能力強,所受的高等教育專業性強、學術性好,想要在這人海之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但更重要的是,這種競爭的激烈性恰恰是促進我們相互進步,共同成長的良好比賽氛圍。各個參賽的學校都會不斷提升自己師資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也促使著高校進行專業課程設計的改革,不斷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僅如此,競賽式的教學新模式也會促使學生對專業的深層挖掘,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學習,更對設計這一行業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的學習模式,是大學生在傳統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賽中學、賽中做,不斷提升設計實踐學習模式,對大學生學習成長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筆者認為,以賽促學不僅是簡單的競賽活動,應該上升到競賽育人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讓學科競賽成為培養高水平大學生的引擎;讓競賽成果多元轉化,使競賽育人成果不斷擴大化。黨的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創造力是國家未來振興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以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為載體,探索競賽為載體的學習模式,能提升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高水平、拔尖型的創新型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嵇立琴.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湖南包裝,2018,33(02):106-107+117.
[2]胡思遠.內地高校文科數字藝術教育現狀研究———以中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設計大賽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7):81-85.
[3]陽豐.馬蒂亞斯關于中國設計教育觀點的啟示[J].湖南包裝,2018,33(01):114-1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5]賈品第.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參賽創作流程及啟示[J].包裝世界,2017(5):105-107.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王宇蒙 單位:東北大學藝術學院